文/高永生
我出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蒲白礦務局白水煤礦,是伴隨白水煤礦的發(fā)展變遷成長起來的礦工子弟。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我的體會最深。
小時候,記憶中的礦區(qū)吃、住、行條件都非常差。當時每家每戶人口都比較多,生活條件也都不是很好,能吃飽肚子就算不錯了。我們家的人口也不少,當時只有父親一個人上班掙錢,母親總是把用白面蒸的饃留給父親下班回來吃,我和哥哥姐姐吃的都是雜糧。我在家里最小,有時父親會把白面饃悄悄塞給我。從住的方面說,40年前單身職工居住的“紅一區(qū)”是干打壘房,當時每平方米造價28元。職工家屬住的是自己挖的窯洞,有的家人口多,一家八九口人住在一起,可想當初的居住條件。行的方面也很落后,當時礦區(qū)只有一條土路,不下雨時塵土飛揚,一下雨就變成了“水泥馬路”。記得當時礦上有一個幾十輛馬車組成的車隊,礦上需要運輸設備和材料時都是用馬車拉。對于普通家庭來說,自行車是很少見的,每年礦上只有幾張購買自行車的票,如有需要購買的家庭,每戶可派一人到家委會抓鬮,抓到的可領一張自行車票,再到縣城去購買。我同學家有一輛自行車,誰向他家借自行車都是借不出來的,但他的父親會騎上自行車帶上你到你要去的地方。要是下雨,他父親會把自行車扛在肩膀上行走,絕對不會讓車子沾上泥。
光陰似箭,一晃改革開放已經(jīng)40年。40年來,在改革浪潮的推動下,礦區(qū)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xiàn)在礦區(qū)的人們早已不再為吃飯發(fā)愁。
1988年,礦區(qū)修建了一大批單元樓,極大地改善了職工的住房條件?,F(xiàn)在,采煤沉陷綜合治理工程——職工住宅樓工程正在建設。職工從騎自行車上班改換成騎摩托車,現(xiàn)如今私家車在礦區(qū)也隨處可見。
筆者用新舊圖片對比的方式來展現(xiàn)白水煤礦40年來生產(chǎn)模式有什么改革,工作環(huán)境有哪些變化,職工家屬的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了怎樣的改變,以饗礦區(qū)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