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登科
林陽,全國政協(xié)委員。現(xiàn)任中國美術出版總社總編輯,人民美術出版社總編輯、編審。中國版權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編輯學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中國版協(xié)美術出版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文史館館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著有《花甲初逢》《小人書大人物》(入圍2017中國好書)《左編輯,右營銷》《編輯視界》《北總布胡同32號 人民美術出版社的老藝術家們》(一、二)《林陽詩草百首》《君子之風 林陽書法作品集》等。2015 年在北京舉辦“筆墨隨心林陽詩書作品展”。多次當選《神州》等雜志封面人物,傳略入編多部辭書。
一直想動筆寫寫林陽的書法,但踟躕了好久也未寫成。每次各種活動邂逅他,都在說“我正在醞釀中”。想起來這其中的原委還是“書法”確實難寫,古人都講書法是“玄妙之技也”,意思是說不可以具體地言說它,所以他們才“云里霧里”“天上地下”地用譬喻和以形象來喻知去說書法。當然,這種方式古人之間是互相懂得的。而現(xiàn)代則不然。其次,林陽不是所謂的“職業(yè)書家”,他筆下所呈現(xiàn)的是一種氣宇軒昂的人生狀態(tài),而不是所謂的“一技之長”,這種屬于精神層面的氣質(zhì)風范更加是難以用語言加以客觀表述。當然這也或許正是我給自己找到一個一直“懶筆”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吧!但這次我是不能再躊躇了。
在我的經(jīng)驗世界里,當代的書家大抵分作兩類。一類是靠著勤奮,循著傳統(tǒng)的路徑,模擬著古人的形容和腔調(diào)的復古主義者。而且伴隨著時光的印跡,似是而非的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面貌。另一類是心有所系,或詩文、或?qū)W術的專業(yè)支撐占據(jù)了他生活的大半部空間,而他們對于傳統(tǒng)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種氣質(zhì)的把握,所以他們的書寫是緣自內(nèi)心的渴求,最終成為了一種表達的方式。在我眼中,林陽無疑是屬于后一類的“書家”。
林陽的書法,以行草書稱著,其用筆自然灑落、樸質(zhì)天成。大字遒麗蒼勁,小字朗潤古雅。其氣息與氣象似脫化于黃道周“道媚、古拙、率意”的風格范式中。據(jù)他自己講早年確實于明人處下過些苦功夫,這是他個人風格形成的一種客觀依據(jù)和線索。事實上,一位書法家的成長以及一種風格的出現(xiàn)或許還有更多復雜的原因夾雜其中。比如家世、比如遺傳、比如童年、比如心靈成長的秘密,這些都會起到重要的作用。和作家的文字習慣一樣,書法家的書寫習慣和經(jīng)驗都與上述環(huán)節(jié)相關聯(lián)。于此,勿庸諱言,林陽的書法一定受到令尊林鍇先生的影響,無論他自己如何看待,就客觀而言,林陽的書法是繞不開林鍇先生的。只不過林陽將“野逸”化作蒼勁,把“畫意”轉(zhuǎn)為詩情,而這種“蒼勁”與“詩情”也恰恰構成了林陽書法的基本格調(diào)。
俗話講人是“從小看到大”,藝術家的成長亦然。林陽的書法其實在早年就已經(jīng)形成了他獨特的品質(zhì)與風尚,即便是它未能充分地形成今日成熟的面孔,但就其體格與精神朝向是大體已定格了。概言之,樸質(zhì)與隨性、自在與從容是其大致的審美祈向,當然,也一定是他生活的態(tài)度和處世為人的標準。
林則徐聯(lián)句 年
生活中的林陽是淵雅的、笑容可掬的,是一位你第一眼望見便會生起好感的那一種人。他有詩人的敏感與情緒的波動,但他會用教養(yǎng)和禮節(jié)很好地把握這一分寸感,這一點從他大量的詩作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出這一秘密,當然,會心者也一定能從書寫中讀出他的精神氣息。他寫童年說:“林瘦波寒白狗肥,無邊田埂雪霏霏。最煩淖濘求知路,一滑一跤泥上飛?!彼麑懪f事:“任其吃草不耕田,綁定牛蹄樹上纏。臥倒林間知大限,兩行熱淚惹人憐?!彼麑懫拮印肮抡齐y鳴常拌嘴,百關險涉亦擔肩”。他寫水仙“無意與芳鄰,清幽不染塵。仙風飄滿室,一朵可知春”。凡此種種,他的天真、悲憫以及對生活別具一格的情趣都體現(xiàn)在這文字中了。這里才有他的任性、有他在現(xiàn)實世界里不便言說的幽隱心性,于此便和盤托出了。所以,詩是人生的寄托,也更是人生情懷的真實映現(xiàn),這一點在林陽身上得到了清晰地驗證。事實上,書法又何嘗不是詩呢?在毛筆與宣紙的遇合里,在線條枯澀疾徐的變化中,人生的從容與堅毅,甚至無奈與窘迫,皆在筆底腕下得到清晰地呈現(xiàn)。于此,我們看到,詩與書法,雖形式語言有所不同,但其所表達的人心事理則是一致的。這一點,在作為詩人與書家林陽的身上得以體現(xiàn)。蘇軾所說的“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我們于此說法與書法,也是再妥帖不過的了。
總而言之,林陽的書法是他詩思的一種延展和轉(zhuǎn)型,更是他心靈世界的枝蔓與外化。他個性鮮明地書寫當下,他超越了對古人陳規(guī)的因襲,獨抒胸臆,并以樸素、近于日常的狀態(tài)進入書寫,形成了他既輕松又莊重的書法文本,成為了迥異于當代書壇風格范式的一道別致的風景線。他的書法實踐對于我們的啟示在于,技術有時或許是泥潭,它有時會阻礙心靈豐富性的表達。而只有從心靈上生長的花朵,才會更加芳華永駐、永不凋零。以上,并與林陽先生及諸方家互勉請教。
翁承贊詩 68cm×136cm 2018年
自作詩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