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從犯罪偵查、審查逮捕、公訴、監(jiān)所監(jiān)督、民行檢察等多個方面對檢察機關影響甚遠,同時對檢察機關既是機遇更是挑戰(zhàn)。本文將從新刑訴法擴大辯護律師的作用對檢察機關的反向監(jiān)督、對檢察機關檢查監(jiān)督職能的強化以及檢察機關工作中對程序正義的加強,提出檢察機關在日后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以期其盡快調整觀念、創(chuàng)新方法、積極應對挑戰(zhàn)。
關鍵詞 法律修改 檢察機關 職能轉變
作者簡介:王玉雙,天津市東麗區(qū)人民檢察院法警隊干警。
中圖分類號:D92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045
一、尊重辯護律師的作用,反向監(jiān)督檢察機關的工作
此次《刑事訴訟法》在第四章辯護與代理中做出如下修改:明確偵查階段辯護律師的辯護人身份(第33條);將法律援助范圍擴大到偵查、起訴階段(第34條);完善了會見制度,除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案件、恐怖活動犯罪案件、特別重大犯罪案件之外,律師可憑證件會見當事人且不被監(jiān)聽(第37條)。
上述法條的修改,從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辯護律師在訴訟活動中的作用,必定會對日后檢察機關的工作開展產(chǎn)生一定影響。但是新規(guī)也從另一方面對于辯護律師在訴訟活動中的不可或缺地位給予了肯定,更加維護了辯護律師相對獨立訴訟參與人的地位。根據(jù)事實和法律,就辯護律師之職能而言,其有義務提出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是應當減輕或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從而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現(xiàn)代意義上的辯護制度源自人權理論,資產(chǎn)階級革命前夕諸多啟蒙思想家如李爾本、洛克、狄德羅、伏爾泰、孟德斯鳩等人提出的“天賦人權”、“主權在民”、“人生而平等”的響亮革命口號,為訴訟活動中用辯論式訴訟模式取代糾問式訴訟模式、賦予被告人辯護權、在審判中實行辯護原則,以法律形式確立辯護制度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面對強大的國家司法機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明顯處于弱勢地位,若沒有充分完善的辯護制度對其合法權益進行保障,就易致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主體地位遭到踐踏,訴訟過程不合理甚至訴訟結果的不公正。此次刑事訴訟法的修改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了更加專業(yè)的法律幫助,使其可有信心有能力與司法機關保持法律意義上的平衡,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刑事訴訟法修改中還規(guī)定,完善閱卷權,調查取證權(第39條),自審查起訴之日起辯護律師可查閱全部案卷資料,以及辯護人認為在偵查、審查起訴期間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收集到的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或者罪輕的證據(jù)材料未提交的,有權向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申請調取相關材料。對于辦案機關工作人員阻礙辯護律師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的行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有權申訴控告,檢察機關應當審查糾正。此舉可從反方向監(jiān)督檢察機關的工作,避免長期擔任控訴職能的檢察機關思維固化,為追求打擊違反犯罪行為,而非法取證或隱匿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證據(jù)。
我國的刑事辯護制度愈加完善,是在刑事訴訟中保障人民民主權利和加強法制社會建設的重要體現(xiàn)。有利于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消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思想顧慮,使其可獲得辯護人多方面的、實際的、專業(yè)的法律幫助;有利于司法機關準確及時的查明案情和正確的適用法律,提高辦案質量與效率;更有利于對公民進行法制宣傳教育,促進全民守法建設,從而方便檢察機關有效開展工作。
二、強化檢察監(jiān)督職能,協(xié)調公檢法三者關系
新修《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接到報案、控告、舉報或者發(fā)現(xiàn)偵查人員以非法方式收集證據(jù)的,應當進行調查核實(第55條),可以要求公安機關對其證據(jù)收集合法性作出合理解釋(第171條);人民檢察院對指定居所監(jiān)視居住的決定和執(zhí)行是否合法實行監(jiān)督(第73條);檢察院對死刑復核的監(jiān)督,死刑復核案件中,最高人民檢察院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意見,最高人民法院應當將死刑復核結果通報最高人民檢察院(第240條);以及對監(jiān)外執(zhí)行(第255/256條)、減刑假釋的監(jiān)督由事后轉為事前監(jiān)督、同步監(jiān)督。以上種種規(guī)定均是對檢察機關檢查監(jiān)督功能的強化。如此有力的強化或許會對公安偵查機關、人民法院等機關的工作開展帶來一定程度上的干預,是故就要求人民檢察院在執(zhí)行公務過程中,較之以前盡到更大義務去協(xié)調公檢法三方關系,避免職務重合、重復辦事的現(xiàn)象,提高效率協(xié)同辦案。
就公安機關與檢察機關二者關系而言,檢察機關是在職權與管轄范圍內對公安機關偵查活動進行引導、審查,在實體上監(jiān)督公安偵查機關的工作;對公安機關辦理的部分案件做出不批準逮捕、不起訴的決定,從程序上也體現(xiàn)了對檢察機關的制約作用。在立案前主要以提出意見,檢察機關與公安機關做有效溝通為手段,在立案后以批捕、起訴等環(huán)節(jié),促進通知立案、檢察建議、糾正違法等監(jiān)督方式,建構監(jiān)督機制,做到釋明事理,引導公安機關接受檢察機關監(jiān)督。在審判機關與檢察機關之間,公訴權對于審判權具有提起和制約效力,加之檢察機關可提起的審判監(jiān)督程序,均可督促法院依法獨立正確行使審判權,以期檢察機關控訴目的之實現(xiàn),在程序上保證此二機關之間的相互制約。
“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是我國憲法和法律確定的關于調整公、檢、法三機關在刑事訴訟活動中相互關系的重要基本原則。在配合下分工要求三機關各司其職、恪守本分;在分工上配合,要求三機關不得互相糾纏、扯皮推諉;在此基礎上通過法定程序與職權劃分互相制約。尤其在履行追訴職能時,檢察機關就應自覺依照固有屬性的規(guī)制和約束,堅持中立態(tài)度,認真履行客觀公正義務。依法追訴犯罪的同時,注重保障人權,以確保國家法律的統(tǒng)一正確實施。做到以監(jiān)督職能引領公訴職能,協(xié)調檢察機關與審判機關,凸顯檢察機關兼?zhèn)浔O(jiān)督與公訴為一身的積極意義。
此次刑訴修改,一是對于檢察監(jiān)督功能的增強更要求檢察機關發(fā)揮表率帶頭作用。作為公安偵查機關與審判機關之間的橋梁與紐帶,首先從頭腦上解決監(jiān)督權行使積極性不足的問題,認識到監(jiān)督公安機關、審判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對于提高公訴水平、樹立全部司法機關良好形象、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意義。二是監(jiān)督職能擴大相應帶來的檢察機關工作任務量的增多,如何在此新形勢下保證監(jiān)督力度也對檢察機關的工作、尤其是基層檢察機關提出了不小的挑戰(zhàn)。針對此問題可借鑒北京市某區(qū)檢察院曾實行的“審訴分離,輪值出庭”辦法,審查與控訴職能相互獨立,創(chuàng)立“輪值公訴人”制度,輪值的公訴人分為班公訴人和輔班公訴人。主班公訴人多負責固定期限內所有程序簡易案件的出庭工作,輔班公訴人即負責在主班公訴人由于種種原因無法及時出庭時,協(xié)助完成出庭工作,確保法庭上公訴人缺席的情況不會出現(xiàn)。同時,無論主班公訴人還是輔班公訴人都堅持貫徹落實簡要宣讀起訴書、簡化舉證示證過程、簡要發(fā)表公訴意見、被告人對起訴書無異議的即省略法庭訊問,盡量將庭審過程控制在10分鐘以內。此制度經(jīng)試點通過后,推向全市檢察機關。在2013年一季度出席庭審2406件,并克服時間緊任務重的壓力,嚴格執(zhí)行一個月的二審閱卷期限,一季度審查二審案件178件348人,同比上升93%和143. 6%,審結率達到 91. 7%,保證檢查監(jiān)督質量的同時大幅提高法庭審判效率。
三、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并重,推進檢察工作有序有效進行
長期的控訴監(jiān)督工作中,檢察機關易形成思維定式,即過于注重實現(xiàn)結果的正義,追求打擊違法犯罪的效果而忽視控訴證據(jù)的取得方式以及控訴過程是否正義的問題。從前偵查階段的預審訊問一律是由訊問人員將被訊問者帶出看守所進行訊問再帶回來,在此訊問人員與被訊問者單獨接觸這一期間內,很難保證不會有刑訊逼供之事出現(xiàn)。新刑訴法既是在預審階段保證程序上的正義,防止以刑訊逼供的手段獲取供詞,也是保護檢察干警不在單獨接觸被訊問人期間免受人身侵害的危險。福建泉州中院刑一庭張小燕法官主審的李某強奸案被編入中國非法證據(jù)排除案例,此案中一審判處李某以強奸罪罪名服刑三年六個月,被告人不服一審判決,以原判認定其強奸罪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為由提起上訴,中院經(jīng)審理認為李某的供述并非能排除公訴機關以非法方式收集證據(jù)的嫌疑,不能作為定案證據(jù),故認定上訴人李某犯強奸罪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撤銷原判改判無罪。類似這樣的判決便要求我們公訴機關工作人員認真嚴肅對待程序公訴,靈活應對辯方提起的進攻性辯護。
參考文獻:
[1]董坤、段炎里.當前檢察環(huán)節(jié)律師權利的保障現(xiàn)狀與新現(xiàn)問題研究——以閱卷權、會見權和檢察救濟權切入.河北法學.2017,35(6).
[2]莫亞星.新刑訴法下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的改善探討.廣西師范大學.2017.
[3]陳慶安、張雅芳.檢察機關適用簡易程序運行機制評析及問題完善.犯罪研究.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