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冰冰
2018年10月20日,籌辦四年之久的西湖大學正式成立?!凹偃缥夷贻p的話,我想我一定會參加他們的隊伍,為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yè),為科學研究事業(yè)做出更好的貢獻?!苯衲?月,面對記者的鏡頭,96歲高齡的著名世界物理學家楊振寧這樣表達對這所新型大學的期待與囑托。
在此之前,創(chuàng)辦者施一公放棄了國外高校提供的優(yōu)渥科研條件:終身教授和終身講席教授身份,最好最大的生物實驗室,千萬美元的科研基金。
從作別普林斯頓大學,到放棄前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全力創(chuàng)辦西湖大學,這位生物學家像是學術界的“旅行者一號”,一步步探尋太陽系邊界之外的未知領域,探尋高等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性。
四年萌芽,一朝破土
時間的腳步回溯至四年前的春天。2015年3月11日,由施一公領銜,與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饒毅、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北京創(chuàng)毅訊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張輝、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共同發(fā)起倡議,向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遞交了《關于試點創(chuàng)建新型民辦研究型大學的建議》,并得到積極批示。
2018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批準設立西湖大學。8月24日,西湖大學正式開學。16天之后,西湖大學校長、全球知名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在西子湖畔迎來建校以來的第一個教師節(jié)。10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正式揚帆起航。
從春秋戰(zhàn)國的古圣先賢到抗戰(zhàn)時期的西南聯大,教育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歷史上始終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改革開放40載春秋,中國的高等教育總體取得長足進步,尤其是以清華、北大為代表的一批優(yōu)秀的公立大學,多方位與國際一流接軌。
但目前中國大學的現狀和可預測的未來發(fā)展還不能完全滿足社會大眾對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渴求,也不能滿足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經濟轉型對尖端科技的需求。今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要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p>
這所獲得了國家重點支持、集結了社會多方力量、以公助民辦為底色的新型高等學校路在何方?將往何處行?如何守初心?時間將書寫答案。
科教興國,無問東西
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一直面臨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的困擾。西湖大學遵循“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辦學定位,借鑒國際化的做法,翻開中國高等教育多元化的新篇章,通過自己的實踐與探索為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提供借鑒和參考。
學校以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為起點,創(chuàng)造了中國高校從博士生再到本科生培養(yǎng)的先例;聘任世界一流科學家,用一流科學研究支撐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
學校堅持發(fā)展有限學科,特別注重學科交叉融合,強化基礎研究,努力實現原始創(chuàng)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重大突破。
在充分考慮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大學所有規(guī)章制度的設立都將遵循國際化的標準,在教學科研、行政服務、后勤保障、校園文化等各方面都將充分體現全球化的特色,努力打造世界范圍內學生學者鐘愛的家園。
作為一所非營利性質的新型大學,西湖大學的創(chuàng)辦和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社會捐贈。今年7月,山東濟微中學年僅12歲的張子昊將他和兩歲弟弟攢下來的所有壓歲錢捐贈給西湖大學,希望自己能為大學創(chuàng)建出一份力。
10月初,剛剛從美國堪薩斯城歸來的雷凱博士帶來了一張來自當地華人夫婦阮英鋼和李瓊丁的美元支票,支票附言“深知育人不易,能為你們建學校出點微薄之力是我們的福氣”?!白雨荒昙o雖小,阮先生和李女士雖然和我從未謀面,他們卻和其他許許多多的捐贈人一樣,是西湖大學的同行者,也是最早看到西湖大學未來的一批人?!彼麄兊牧粞耘c舉動也令施一公深受感動。
打破思維壁壘,碰撞科研靈感
現代科技進步的發(fā)展,往往依賴于交叉學科之間的合作。學科交叉在科技創(chuàng)新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強,多學科、多領域交叉與融合已成為現代和未來科技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驅動力。西湖大學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學科交叉,由于其小而精的特點,各學科人才彼此熟識,可以盡享學科交叉思想碰撞的火花。
自2017年9月以來,西湖大學暨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已舉辦數十期講座、論壇,主要類型包括西湖名師論壇、學科交叉Lunch Seminar、數論系列講座等,不僅受到了西湖大學PI(獨立實驗室負責人)、科研人員和博士研究生們的好評,也吸引了很多外校的學生、老師及相關專業(yè)人士的關注和參與。
在生命科學學院PI蔡尚博士看來,這些學術講座既能讓學生看到各個學科前沿的最新動態(tài),也讓學生的思維能夠緊跟世界科研學術的發(fā)展潮流,講座中激發(fā)的思考與討論活躍了學術氛圍,為他們今后開辟學科交叉的空間提供了豐富而充分的營養(yǎng)。
2017級博士研究生程純表示,由于自身研究領域屬于社會網絡研究方向,所以會關注到生物領域的研究內容,尤其是群體生物學、神經網絡科學等方面的研究,因此會關注到生物醫(yī)學領域的講座,希望能夠找到借鑒點,激發(fā)新的想法。“我聽到幾場講座,內容新穎、前沿,研究方向多元化、個性化,對開拓視野,激發(fā)新的科研想法很有幫助?!?/p>
融匯交叉學科,爭創(chuàng)世界一流
創(chuàng)辦一所世界一流大學并非易事。西湖大學實現夢想的重要路徑之一,就是打破學科壁壘,促進融匯交叉。
西湖大學副校長許田教授表示,比如說多學科的交叉,以人工智能為例,計算機學家模擬了視神經網絡,但是在一些學校,計算機系在一個地方,做神經生物的在一個地方,很難進行交叉。但西湖大學作為一個嶄新的學校,能夠打破所有的壁壘。“因為西湖大學從一開始就設計地便于他們進行交流,學校的學術環(huán)將不同的學科連接在一起,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們每天都能夠有機會碰到并進行交流;而且,西湖大學的學生可以同時接受2—3位導師的指導,學校還將開設系列學科交叉課程?!?/p>
西湖學科交叉沙龍專門邀請來自交叉學科研究領域的科學家來院講學。例如,法國居里研究所生物信息學和計算腫瘤系統生物學Emmanuel Barillot教授分享了關于“腫瘤信息學”的報告;來自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理學系張俊教授作了“數學心理學”的報告。
除了邀請校外知名科學家,西湖大學校方還組織了自己的學科交叉Lunch Seminar,每周三來自各研究所生命科學、數學、物理、化學以及前沿技術(納米技術、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領域的PI自發(fā)聚在一起用午餐。
大家就某一位PI研究領域的問題進行充分討論,從不同的角度發(fā)問,從不同的角度解答,促進學科之間進行思想火花的碰撞。
“隨著科學研究的發(fā)展,單一領域的思考與探索在解決現實科學問題時已遇到極大瓶頸,也難以滿足當前科研發(fā)展的快節(jié)奏。交叉學科的交流,為我們提供了多領域碰撞與交流的機會,為切實解決重大科學難題創(chuàng)造了良好契機?!鄙茖W學院PI吳連鋒博士的一席話,或許道出了教育的本質——打破壁壘,有教無類。秉承著辦世界一流大學理念辦學的施一公,正走在探索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