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論述類文章時,離不開引用事實材料來詮釋觀點、展開論證,選對材料對主旨的表達、論述的推進有著重要作用。為此,選材時必須圍繞觀點,做到真實、典型、可信,不然,就會影響論述的力度,削弱說理的說服力和表現(xiàn)力。
請看下面這個學(xué)生習(xí)作的片段。
① 歷史上懷揣著一顆平常心去做事從而獲得成功的人遍及中外。
② 面對挫折要有平常心。漢代的史官司馬遷,因惹怒漢武帝而遭受腐刑這一奇恥大辱。常人受此大辱結(jié)果自是悲憤欲絕,而司馬遷卻能懷著一顆平常心,繼續(xù)他的工作,完成了“史家之絕唱”《史記》。正是司馬遷的平常心使得《史記》沒有成為一本謗書而喪失其價值,也正是他的平常心使得他自己也被載入史冊,名傳后世。
③ 面對榮譽要有平常心。荷蘭的科學(xué)家居里夫人也是一個懷有平常心的人。她懷著一顆平常心,不畏艱難,從數(shù)噸廢料中提煉出了鐳。在以一個女人的身份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殊榮后,她仍然懷著一顆平常心從事她的研究。如此榮耀加身她卻始終以一顆平常心對待,使得愛因斯坦對她大加贊譽:“在眾多科學(xué)家中,瑪麗·居里是唯一一個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④ 面對成功要有平常心。德意聯(lián)軍的將領(lǐng)埃爾溫·隆美爾,面對給養(yǎng)、裝備的嚴(yán)重缺乏,面對一比十的力量絕對劣勢,面對英美絕對力量的兩頭夾擊,依然率軍出擊,以微不足道的代價擊毀盟軍超過200輛裝甲車。正是因為他懷有一顆平常心,他穿越人生困境。他的軍事行動迅速、風(fēng)格果斷,能以寡勝多,高超的軍事素質(zhì)和出色的戰(zhàn)術(shù)受到了許多軍事愛好者,甚至是著名軍事家的尊敬和崇拜。
這幾段文字采用總分式結(jié)構(gòu)展開論證。
作者的觀點是“歷史上懷揣著一顆平常心去做事從而獲得成功的人遍及中外”,因此,選材首先應(yīng)在時空上體現(xiàn)“歷史上”“中外”,其次在內(nèi)容上要符合“平常心”“獲得成功”的要求。
從接下來的三段論述來看,作者關(guān)注到了這兩方面的要求,列舉了司馬遷、居里夫人、埃爾溫·隆美爾三人的事例,從古代到現(xiàn)代,從中國到世界。但仔細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選材是有問題的。
(1)材料存在事實差錯,存在臆想的成分。
引用事實材料,首先要保證材料的真實性,沒有事實差錯,也不存在臆想的成分。
在段落②中,作者以司馬遷遭受宮刑后仍編寫《史記》為例,論證“面對挫折要有平常心”。什么是挫折?挫折是“失敗、失利”,而宮刑對一個人來說,是身心遭受的巨大打擊,它不同于仕途受阻或是家境突變,如作者自己所言,是人生的“奇恥大辱”,將它歸為司馬遷遇到的一個挫折,過于輕描淡寫,是不妥的。
歷史上,司馬遷確實在遭受宮刑后依舊發(fā)奮努力,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史記》的編寫。但是,面對人生的奇恥大辱,司馬遷有過什么樣的心路歷程?他憤懣不平嗎?他郁郁寡歡嗎?他也曾意志消沉嗎?我們無從知曉。但以一個正常人的心理來看,面對這樣的遭遇,實在是無法輕松保持一顆平常心的。所以,為了契合觀點,作者將司馬遷遭受酷刑后繼續(xù)編撰史書,說成是“懷著一顆平常心,繼續(xù)他的工作”,充滿了臆想的成分,不合常理,也就無法令人信服。
在段落③中,為了論證“面對榮譽要有平常心”,作者選用了居里夫人的事例。但是,居里夫人不是荷蘭科學(xué)家,而是法國科學(xué)家,這屬于常識性錯誤。這樣的錯誤會讓讀者對文章印象大打折扣,是論述文使用材料的大忌。
(2)材料內(nèi)涵不契合觀點。
引用材料就是為了論證觀點,如果材料內(nèi)涵不契合觀點,可謂無效論證。
上面的選段談的是“平常心”,平常心就是指平和淡定、不急不躁,以平常的心態(tài)去面對成與敗、得與失,但是作者所舉的例子體現(xiàn)的是“平常心”嗎?
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對任何一個科研人員來說,都是巨大的榮譽。在段落③中,作者說居里夫人“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殊榮后,她仍然懷著一顆平常心從事她的研究”,這是面對榮譽的平常心嗎?不,這是在科研道路上永不止步的心。居里夫人面對榮譽保持平常心的最典型例子,是她把諾貝爾獎的獎牌給孩子當(dāng)玩具。稍加修改,這一段就能做到材料內(nèi)涵與觀點相符:
面對榮譽要有平常心。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法國科學(xué)家居里夫人,也是一個懷有平常心的人。有一天,友人去她家做客,看見她的女兒手里玩著的竟是諾貝爾獎的獎牌。對此,居里夫人解釋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不能永遠守著?!泵鎸θ绱藰s耀,居里夫人始終以一顆平常心對待,使得愛因斯坦對她大加贊譽:“在眾多科學(xué)家中,瑪麗·居里是唯一一個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p>
同樣地,在段落④作者引用了德國名將埃爾溫·隆美爾面對強敵勇猛出擊、以一敵十獲得勝利的例子,材料內(nèi)涵與觀點不符:這是充滿謀略和勇氣的表現(xiàn),并不是面對成功的平常心。
(3)材料價值導(dǎo)向不佳。
高中生的寫作,要讓人看到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有積極正面的價值導(dǎo)向,因此選材也要符合這一要求。
在上面的選段中,作者引用了德國將領(lǐng)埃爾溫·隆美爾的事例來論證“面對成功要有平常心”。二戰(zhàn)期間,埃爾溫·隆美爾打了不少勝仗,連英國首相丘吉爾都曾公開表示,“他是一位偉大的將軍”。作為一名戰(zhàn)士、一名將領(lǐng),隆美爾完全稱得上“軍事天才”。但是,隆美爾是納粹德國的元帥,在考場作文中,不宜將納粹將領(lǐng)作為崇拜、歌頌的對象。
從以上分析可知,節(jié)選的這幾段文字,觀點是正確的,“總—分”結(jié)構(gòu)的安排也是合理的,但選材和用材上的問題使論證的說服力和邏輯性受到影響。因此,論述文寫作在選材時,一定要牢記以下幾點:
(1)圍繞觀點、語境選材,使材料具有針對性。
(2)選擇典型、新穎的材料,使材料起到以一勝百的作用。
(3)選擇價值取向正確的材料,體現(xiàn)積極向上、健康正面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