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裕云
地理作為文科中的“偏理”學科,向來讓文科生感到頭疼,知識點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是什么,一個個要點是怎么想出來的,需不需要背書……這些問題困擾過許多考生,下面我將介紹我的學習方法,供大家參考。
要點一:列框架
每個人的知識框架做得都不一樣,就我而言,我前期做得比較粗糙,只是上完課后把這個章節(jié)里的所有考點做一下小結而已。
到了后期,也就是訓練了高考真題之后,我開始把知識點分塊,分成農(nóng)業(yè)、工業(yè)、資源、風、光、水、大氣等模塊,然后準備一些小紙條和近幾年的高考題,把分塊后的知識點寫在不同的小紙條上,同時對高考試卷中的每一道大題按內(nèi)容進行分類,把分類后的題目列在對應的紙條上(注意標明是哪份試卷的第幾題,方便查找)。之后便是對應著一個個知識點去重做一遍高考題(一道題可以分解出好幾個知識點的內(nèi)容),看看可以從哪些方面和角度來出題考查一個知識點,同時把想到的答題要點全部記在一個獨立的筆記本上,并不斷補充。
做完這些,就可以去刷題了,看到新思路就記下來,不斷完善框架。
要點二:重視理解
我在高三看到過太多死記硬背的文科生,每天拿著地理書在那里朗讀背誦,卻不重視理解,這是一個相當大的誤區(qū)。
我的建議是在一輪復習中把平時遇到的書本上沒有的內(nèi)容記在教材上,然后去理解書本上的每一句話,看看自己有哪些看不懂的內(nèi)容,忽略了哪些有用的細節(jié),用不同顏色的筆把這些內(nèi)容標注出來,然后該請教老師的請教老師,該記的記。最后在所整理的框架上總結從書本上、課堂上學到的套路,比如把“資源開發(fā)的條件”補充在資源那一框架上,然后直接拿著框架回憶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