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友林
為了最大限度地規(guī)避考生寫作時宿構(gòu)、套作或抄襲,維護高考選拔的公平性,從2015年開始高考作文出現(xiàn)了任務驅(qū)動型作文,增強了高考寫作的交際性,命題者有意在作文題目中創(chuàng)設(shè)一個具體的交際寫作情境,要求考生在具體的交際語境中寫作。這種寫作的交際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有讀者意識,明確所寫文章的讀者對象是誰;二是要有作者意識,明確要以什么樣的身份或口吻來寫這篇文章。這兩個方面,以前者為最主要、最重要。
如果考生在寫作時不注意寫作的交際性,就有可能沒有完成任務驅(qū)動型作文題的“任務指令”,就會出現(xiàn)偏離題意的現(xiàn)象,從而導致得分大打折扣。處在作文題的材料與顯性“要求”之間的“引導語(提示語)”是命題者有意設(shè)置的,它很有可能暗示或明示了寫作的交際性,考生在審題時要高度注意、重視它。
一、要有讀者意識
讀者意識是指作者在寫作時要考慮文章是寫給誰看的,即文章的讀者是誰,并根據(jù)這個特定的讀者對象確定寫作目的,選擇適宜的作文內(nèi)容、體裁、語言,把握好作文引申拓展的尺度。
1. 要有讀者意識,須體現(xiàn)文章的讀者
要有讀者意識,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閱卷者看得出考生所寫的文章是寫給誰看的,即文章體現(xiàn)出明確的讀者對象。例如:2017年高考全國Ⅰ卷的作文題有一句引導語是“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那么,考生就要設(shè)法讓閱卷者看得出自己所寫的文章是寫給“外國青年”看的,行文時可以讓考生自己和“外國青年(人稱可用“你”或“你們”)”直接對話交流;2018年高考全國Ⅰ卷的作文題有一句引導語是“請據(jù)此寫一篇文章,想象它裝進“時光瓶”留待2035年開啟,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那么,考生就要設(shè)法讓閱卷者看得出自己所寫的文章是寫給“2035年18歲的一代人”看的,行文時也可以讓考生自己和“2035年18歲的一代人(人稱可用“你”或“你們”)”直接對話交流。否則,文章無論寫得再好,都難以進入一類卷的行列。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一篇文章的讀者對象應該是單一的、貫穿全文始終的,不能讓人感覺到一篇文章既是寫給這個(類)人看的,又是寫給那個(類)人看的。
2. 根據(jù)讀者對象,來敲定寫作的目的
就像寫一封書信給某人一樣,既然所寫文章有明確的讀者對象,那么就一定有明確的寫作目的,必須敲定,否則文章的主題肯定是不明確、不集中的。如2018年高考全國Ⅰ卷的作文題,考生所寫的文章是給“2035年18歲的一代人”看的。那么,文章寫給這一代人看的目的是什么呢?根據(jù)提示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zhàn)。你們與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成長,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可以敲定文章的寫作目的是希望或要求2035年18歲的一代人為了中國的發(fā)展壯大而不忘使命、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努力追夢圓夢。
3. 根據(jù)讀者對象,來確定合適的內(nèi)容
作文的讀者對象不同,作文內(nèi)容也應該有所不同。如2015年高考全國Ⅰ卷的作文題,有一任務指令是“請給小陳、老陳或其他相關(guān)方寫一封信,表明你的態(tài)度,闡述你的看法”。如果是給小陳寫信,那么信的內(nèi)容應該主要是對小陳舉報父親的行為進行贊賞、質(zhì)疑或贊賞質(zhì)疑并存;如果是給老陳寫信,那么信的內(nèi)容應該主要是闡述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打電話的危害性,以及小陳舉報父親的良苦用心和無奈之舉;如果是給警方寫信,那么信的內(nèi)容應該主要是點贊“警方查實后,依法對老陳進行了教育和處罰”,質(zhì)疑警方“將這起舉報發(fā)在官方微博上”,或者將上述點贊和質(zhì)疑結(jié)合起來寫。
4. 根據(jù)目的內(nèi)容,來選擇恰當?shù)奈捏w
恰當?shù)奈捏w能更好地表現(xiàn)文章內(nèi)容,到達寫作目的,完成任務指令。如2017年高考全國Ⅰ卷的作文題,有一任務指令是“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由此可知文章的寫作目的是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文章內(nèi)容是介紹中國,這就特別適合寫一封書信給“外國青年”,直接向“外國青年”呈現(xiàn)考生所認識的中國。當然,也很適合考生以導游的身份寫一篇解說詞給“外國青年”,直接向“外國青年”介紹考生所認識的中國。再如2018年高考全國Ⅰ卷的作文題,也很適合考生寫一封書信給“2035年18歲的一代人”。
5. 根據(jù)讀者對象,來運用得體的語言
到什么山就應該唱什么歌,對什么人就應該說什么話。讀者對象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個性、文化程度等情況,作者對讀者說話的目的,都制約著作者要運用得體的語言,不能不考慮讀者對象和說話目的而“信口開河”。請看下面的2018屆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高三期末統(tǒng)考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在新的學期,學校計劃開展如下一些活動:弘揚傳統(tǒng)文化、建設(shè)美麗校園、開創(chuàng)新風尚、義工聯(lián)絡(luò)站、家?;泳W(wǎng)、讀書月、藝術(shù)節(jié)、體育節(jié)、創(chuàng)客節(jié),等等。為動員同學們積極參與活動,老師要求同學們寫一篇在國旗下的演講稿,標題為“ ,有我更精彩”。
請你將標題填寫完整,選好角度,確定立意,寫一篇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考生寫這篇演講稿的讀者對象是用耳朵聽的“同學們”,目的是“動員同學們積極參與活動”,這就要求演講稿要使用口頭語而非書面語,盡量少用或不用文言詞、單音詞、生僻詞,長句、倒裝句等容易誤聽、難以聽懂的詞句;這就要求演講稿的語言要具有鼓動性和感召力,多用整句和排比、對偶、比喻、反問、反復等修辭手法。
6. 根據(jù)讀者對象,來把握引申的尺度
近四年的任務驅(qū)動型作文,一般要求就事論事、就事說理,無須引申拓展,但有些任務驅(qū)動型作文題又出現(xiàn)了“綜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作文” 或“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這樣的“任務”或要求,如果從材料的“含意”層面立意行文,又是可以適當引申拓展的,這樣可以深化文章的內(nèi)容或主題,讓文章升格上檔次。這里的“適當”一詞,就含有一個引申拓展的尺度問題,如果過分地引申拓展,就有可能偏離題意。這個“尺度”就是讀者意識——看這篇文章是寫給誰看的。如果文章是寫給A看的,而引申拓展的內(nèi)容又恰好是給A看的,那么,這個引申拓展就是“適當”的,是把握好了引申拓展的尺度的;如果文章是寫給A看的,而引申拓展的內(nèi)容又是給B看的,那么,這個引申拓展就是“過分”的,也是偏離題意的。請看下面的2018屆廣東省深圳市高三一模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某景點,一對外國夫婦和一對中國夫婦在長椅上坐著休息,他們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在一邊玩耍,一不小心兩個小孩都摔倒哭了起來。外國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沒有聽到看到;中國父母忙上前把兩個孩子都扶起來并輕言安慰。這對外國父母對中國父母很不滿地說:“就應該讓孩子自己爬起來。你們把他扶起來,只會造成孩子對周圍人的依賴!”中國父母也非常生氣,回答說:“你們這樣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會很受傷,他會怎么看這個世界!”他們的爭執(zhí)引來很多人圍觀,大家議論紛紛。
這場育兒理念沖突的背后,卻有著深層文化因素。對這種沖突,你會有怎樣的理解或感悟?產(chǎn)生了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這是一道典型的任務驅(qū)動型作文題,從第二段的“任務指令”看得出來,是要求就事論事、就事說理的,即圍繞中外文化背景的不同去談育兒理念沖突,或者說從育兒理念沖突的背后去挖掘中外文化背景的差異。而作文題中又有“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這一要求,根據(jù)“含意的范圍”是可以適當引申拓展作文內(nèi)容的。那么,怎樣的引申拓展才算是“適當”呢?有一篇作文在立足于談中外文化背景不同的基礎(chǔ)上,由家長的育兒沖突引申拓展到學校的育人沖突,由家庭教育引申拓展到學校教育,這個引申拓展適當嗎?這篇文章的結(jié)尾是這樣的:“希望教育者們都能夠像那對外國夫婦一樣,有意識地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自立自強能力?!睆倪@個結(jié)尾看得出來,這篇文章是寫給教育者們看的,所以上面那個引申拓展的內(nèi)容是適當?shù)?。如果把那個結(jié)尾的“教育者們”改成“家長們”,那么上面那個引申拓展的內(nèi)容就是不適當?shù)?,因為讀者對象變成了“家長們”,就不應該引申拓展去談學校的育人。
二、要有作者意識
作者意識是指作者在寫作時要考慮以什么樣的身份或口吻來寫此文,才符合交際寫作的具體情境,完成作文題目的“任務指令”。請看下面的2018屆廣東省深圳市高三二模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宣講成長經(jīng)歷及學習心得。他說自己在母校學習期間就非常喜歡儒家文化;現(xiàn)在,他正跟著研究生導師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和研究。
有位同學向他提問:“對儒家文化,我們有所了解,像‘約之以禮‘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類的道理,我也很認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樣做,會不會連公交車都擠不上去?”
如果你是子思,你將怎樣回應這樣的提問?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根據(jù)引導語“如果你是子思,你將怎樣回應這樣的提問?”,考生必須以“子思”的身份或口吻寫這篇文章,來回應母校那位同學(學弟或?qū)W妹)的提問,是子思和那位同學的直接對話交流,否則就是不太符合題意的。
再如上面提到的2017年高考全國Ⅰ卷的作文題,考生還可以以導游的身份或口吻來寫一篇解說詞給“外國青年”,直接向“外國青年”介紹考生所認識的中國。
責任編輯 廖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