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紅偉,帥啟榮,許興龍,顧愛群,葛俊
(泰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骨傷科,江蘇泰州 225300)
踝關節(jié)骨折與脫位是骨科比較常見的損傷,踝關節(jié)是由脛腓骨下端與距骨組成。多數由暴力引起踝部扭傷后發(fā)生,根據暴力方向、大小以及受傷的位置不同就會引起不同類型的骨折。多數臨床表現為踝關節(jié)外傷后踝部疼痛、腫脹,皮下可出現瘀斑、青紫,不能行走,可見踝關節(jié)畸形,有明顯的壓痛[1]。而合并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會嚴重地影響踝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隨著臨床醫(yī)療技術的提高,目前采用手術治療踝關節(jié)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為主要手段,該文以該院2013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50例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為對象,敘述了手術治療踝關節(jié)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的臨床效果分析,現分析如下。
醫(yī)院選取了收治的踝關節(jié)骨折的患者50例,根據患者的情況分為實驗組患者25例,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在23~6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8.12±4.20)歲;對照組患者25例,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年齡在25~7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9.12±3.90)歲。50例患者中有扭傷患者24例,交通意外傷11例,運動損傷15例。2組患者均符合踝關節(jié)骨折的診斷標準,2組患者病情以及年齡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在患者及家屬知情下簽署同意書。
對2組患者實施腰麻或者是硬膜外麻醉,做好術前的常規(guī)準備,對患者進行心、肺部、腦部、腎臟等器官進行臟器評估。對骨折部位有明顯腫脹的患者,要抬高患肢促使腫脹消退。在手術之前壓根據X線片選擇合適的螺釘。適應癥狀為內踝骨折,有移位的內踝或外踝的單純性骨折以及單踝或雙踝骨折合并脛腓骨下關節(jié)分離的患者。
1.2.1 對照組 對于此組患者在內踝前下或后下進行弧形切口,約為3~5 cm,外后側顯露可在腓骨后緣作直切口。切開皮膚及深筋膜,銳性分離切開骨膜,充分顯露內踝骨折及內側關節(jié)間隙,清除碎骨片及軟組織。做腓骨下端后外側切口長約10 cm,切開皮膚以及深筋膜,顯露腓骨長短肌及迥長屈肌外側的肌纖維和脛骨后側骨膜,可用骨膜剝離器剝離顯露后踝骨折片。在整復后,將1~2枚克式針將內踝固定,外踝可選用六孔以上鋼板做好內固定。之后,逐層縫合骨膜、肌肉、皮下組織以及皮膚,用酒精擦拭皮膚后,兩側傷口用紗布覆蓋,放松止血帶,用石膏托外固定[2]。
1.2.2 實驗組 對于實驗組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手術的基礎上進行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修復治療。關節(jié)復位治療內固定時,由于其為粉碎性骨折,所以要首先恢復腓骨的正常長度。術中要先固定骨折,腓骨骨折的解剖復位和堅強固定是比較重要的。脛腓下聯合固定螺釘的最佳位置應該是距離脛距關節(jié)面2~4 cm,由后外向前內成角25°~30°置入,最好平行固定2枚螺釘固定。橫穿4層皮質強度更高一些,但是會有斷釘的風險,在固定4層皮質時,最好在術后6~8周取出螺釘以防釘斷,而固定3層皮質則無須取出螺釘,要及時地對韌帶和下脛腓的部位進行修補治療[3]。
2組患者在經過手術后,要給予抗生素治療,并將患者的患肢盡量地抬高,根據醫(yī)生的要求拔出引流管,逐漸進行康復訓練,定期進行復查,在傷口愈合后及時拆除內固定。
在經過此次手術治療后顯示,經過治療患者的踝關節(jié)骨折愈合,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的情況良好,可以自由活動為顯效;在經過治療后,患者的踝關節(jié)骨折愈合情況較好,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有所恢復為有效;在患者經過治療后,踝關節(jié)骨折沒有愈合,而且伴有劇烈的疼痛,有嚴重的趨勢為無效。
選取了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此次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組間計數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2 組治療的對比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此次治療后顯示,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6%,明顯高于對對照組患者7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在經過手術后疼痛評分,膝關節(jié)運動評分(Tegner),后踝骨折塊移位程度以及脛腓骨間隙寬度的對比,實驗組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組患者在治療后各項指標評分比較(±s)
表1 2組患者在治療后各項指標評分比較(±s)
組別膝關節(jié)運動評分(分)術后疼痛評分(分)后踝骨折塊移位程度(m m)脛腓骨間隙寬度(m m)對照組(n=2 5)觀察組(n=2 5)χ 2值P值8.3±1.5 5.3±2.9 4.1 2<0.0 5 1.3±0.3 2.5±0.6 1 2.4 3<0.0 5 1.1±0.5 2.6±1.3 3.6 1<0.0 5 1.4±1.0 2.6±1.7 2.6 3<0.0 5
踝關節(jié)骨折是臨床比較常見的,無論在日常生活或運動場上都比較容易發(fā)生。據統計,踝關節(jié)骨折加上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可以占到全身損傷的4%~5%。大多是由間接暴力引起的,如外翻、內翻或外旋等[4]。根據受力作用的不同,所產生受傷位置和骨折程度不同。踝關節(jié)是全身的負重關節(jié),其骨折均為關節(jié)內骨折,如對位不好,會造成患者的傷踝疼痛、行走困難,增加并發(fā)癥的生成。因此,要對及時地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有助于患者提高生活質量與工作。當患者踝關節(jié)骨折時,多數都會出現合并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的情況,根據患者的情況,醫(yī)生要對其進行聯合固定的方式進行加強治療,對患者進行下脛腓螺釘固定、以及固定內外踝、下脛腓及韌帶損傷進行修補聯合治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治療的效果也比較顯著,促使患者能夠盡快地恢復功能[5]。在此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在經過手術治療后,其治療有效率為96%,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在各項指標的對比中,實驗組患者均好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臨床參考價值。
綜上所述,踝關節(jié)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是比較復雜骨折,經過手術治療進行復位內固定以及對韌帶損傷進行修復,可以促使患者盡快地恢復其功能,早日恢復日常工作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