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辰子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能擁有一把手工練泥且賞心悅目的朱泥壺,常令愛壺者趨之若鶩。養(yǎng)壺悉養(yǎng)心,茶道中香氣裊裊,壺中瓊漿傾斜而出,此番景致已勝卻人間無數(shù)。
且看梨壺的前世,須從元代談起。最早的梨壺是從元代的“執(zhí)壺”演變而來的,器身形若垂膽。到明代梨壺有了變化,不僅縮短了器型身高和壺流的長度,器型及尺寸縮小至仿若真梨,方便握于掌心把玩,所以明代梨式壺又稱“把壺”,紅色釉質“梨式壺”是具有明代特征的一個品種。到了清代中期,紅泥壺欣賞和把玩形成盛極一時的風氣。這個時期的梨壺,造型多仿釉質壺而成,以紅泥作為原料,與明代的紅釉質梨壺有了色彩傳承的妙意。此壺型廣為流傳,逐漸演變成為一個經典的紫砂器型(見圖1)。此圖中可考的朱泥“梨壺”為清代制壺名家邵友廷所作。邵友廷是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間宜興上袁村人,他精工壺藝,壺形工整規(guī)矩,形制尚樸,技藝腴麗。觀圖中之古梨壺,朱泥色澤紅潤,受養(yǎng)后呈絳紅色,壺器秀氣精致,呈現(xiàn)靜謐,玲瓏,內斂的氣質,壺流與壺把制形小巧均勻,壺身線條過渡自然,壺蓋與器身線條相應和諧,這個時期壺型仍以追求“梨似”為創(chuàng)作載體。
觀朱泥梨壺之今生,當屬潮州制壺名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謝華手制的梨壺(見圖2)。謝華的壺器,氣質明顯有別于古壺,是當代梨壺的至臻上品。任何一件藝術性作品的誕生,必然承載著它的時代氣息。當下是中華民族氣勢恢宏的時代。謝大師的梨壺,壺品的造型不再拘泥于追求“梨似”,卻在質感神韻上趨于造化,氣勢由內向外充滿張力。此等大氣且圓融通達的尤物,值得我們從泥質、氣流、結構、造型等方面仔細推敲品賞。
謝華的梨壺不僅改良了泥質原料,對梨壺的器型也進行了物理結構上的改良,可謂用心良苦。梨壺器身由幾個轉面奏出多條飽滿弧線,此舉不僅雅致美觀,且賦予了一個器物的內在意義。茶道四諦中的“和”,既表示“和諧”的和,又表示“和悅”的和,它體現(xiàn)了支配茶道整個過程的精神一一“和諧”注重形式方面,“和悅”則表示內在的感情。壺與茶的和諧,直接影響茶道“和”的精神氣氛建立與否。在茶事進行中有觸覺上的和、嗅覺上的和、視覺上及聽覺上的和。具體來說,一把上格的茶壺應注重于茶道中的表現(xiàn),侍茶者和悅提壺,茶道進行時才能實質性地體現(xiàn)壺器的內在意義。
自古人們偏愛追求拙樸之“栗色暗暗,如古今鐵”的壺色,朱泥則為紫砂紅泥中的精品。謝華對泥質非??季?,對泥料制法及燒制溫度要求嚴謹。經多年反復試驗,以潮汕山區(qū)特有的含鐵量高的風化石為原料,煉石取泥,改良了前期泥質的諸多不足。他的梨壺用原礦含鐵13%的泥土篩洗多年腐陳,高溫煅燒后表面平整富含顆粒,觸感溫潤如玉,由內往外透發(fā)著高貴的玫紅色。成器后質地堅硬,輕敲壺身聽到悅耳的金屬脆聲。
觀謝華梨壺的結構,器身上部三分之一處有微妙的弧度轉角,出水口在器身下方三分之一處,器身傾斜時產生最佳壓力點,促使出水有力。伸展加長的壺流,保證出水在壓力下順暢有力而水線完美。器身上細下寬,迫使內在熱量集中膨脹。壺器下方結構空間大,使茶葉遇熱有足夠的空間舒展,茶香充分散發(fā)。又因為中部壓力線使壺蓋與內部氣流保持一致,當壺身垂直于桌面呈90度角時,壺蓋仍保持吸力不脫落。器身的改良還能延長保溫功能,使熱量集中在下部,同等物理條件下比其他壺型更保溫,令茶氣逼香。
看謝大師梨壺的造型,沉穩(wěn)中透發(fā)著靈動的變化。從平視至俯視,自蓋至器身,壺流壺把都呈現(xiàn)不同的線條變化,細觀延伸的壺嘴,四個結構力點變化轉折,同時具備了美感和物理意義.觸摸壺把圓扁交替,遵循人體力學原理,順服人體工程學上手指與手掌握力的需求,造型注重上下虛實相應,照顧了人們不同角度的觸覺和視覺需求,壺蓋頂部弧線和順,與器身弧線呼應,蓋鈕升高,使造型更趨整體和諧、疏密從容,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藏家硯峰山人李文海先生喜獲此梨壺后,對此壺贊不絕口,評價此壺品性恭良,一直愛不釋手。泡養(yǎng)后,壺身色澤光亮折光柔和,包漿手感溫潤(見圖3),他對此壺的喜愛甚至達到癡迷的程度,出差時也不忘隨身攜帶。壺因茶而生,茶經壺存香。手提朱泥梨壺順勢傾斜而倒,和順地出水而香,怡神的茶味逼出香氣輕柔地散漫在茶室內,溫良的茶色躺在杯器里,爐子上茶釜的煮水聲音來相附和,如此和諧的茶器同參與者的和悅一道,奏出了一曲和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