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方 宋歌 劉蕾 黃慶 裴泂
危重癥患者往往合并應激性血糖升高,即便是非糖尿病患者也會出現(xiàn)血糖升高[1],因此應激性高血糖(SHG)在臨床的危重癥患者中非常多見。應激狀態(tài)下,體內(nèi)炎癥因子大量激活、交感神經(jīng)過度興奮和糖皮質(zhì)激素異常釋放等均可造成糖代謝異常,肝糖原合成增加和胰島素抵抗效應,最終導致血糖濃度迅速升高[2]。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血糖異常升高與住院患者的病死率密切相關[3-4]。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于合并糖尿病的重癥SHG患者,非糖尿病重癥SHG患者預后更差,28d病死率明顯升高[5]。因此,血糖急劇升高產(chǎn)生的劇烈波動可能比持續(xù)性高血糖狀態(tài)更能預示SHG患者的不良預后。本研究引入了即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比值(GHbR),糖化血紅蛋白(HbA1c)是RBC內(nèi)血糖與Hb不可逆性結(jié)合產(chǎn)物,半衰期為8~12周,與體內(nèi)血糖濃度呈正相關,可反映患者近3個月的血糖情況。因此,GHbR可以作為危重癥患者在近3個月基礎血糖代謝水平升高幅度的量化評價指標。筆者綜合分析468例SHG患者就診時GHbR水平和28d死亡事件情況,探討GHbR對于危重癥SHG患者臨床預后的評估價值。
1.1 對象 回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于我院急診科就診的468例SHG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28d死亡事件情況,分為死亡組147例和存活組321例。納入標準:(1)隨機血糖>11mmol/L或空腹血糖>7mmol/L;(2)年齡 20~80 歲;(3)APACHE Ⅱ評分>10 分;(4)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入組后72h死亡;(2)孕產(chǎn)婦;(3)惡性腫瘤患者;(4)既往存在糖尿病病史,HbA1c>6.5%,或入組前輸入葡萄糖或降糖藥物;(5)危重癥評分數(shù)據(jù)缺失不全患者。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病情危重程度評估和GHbR計算 對所有患者入組時進行病情危重程度評估,包括APACHEⅡ評分、序貫器官衰竭評分(SOFA)、快速序貫器官衰竭評分(qSOFA)、改良早期預警評分(MEWS)、簡化急性生理學評分Ⅲ(SAPSⅢ)。隨訪1個月,統(tǒng)計患者28d死亡事件發(fā)生情況。計算GHbR=隨機血糖(mmol/L)/HbA1(c%)。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ROC曲線分析GHbR水平判斷SHG患者預后的效能,計算cut-off值、靈敏度和特異度,ROC曲線AUC比較采用Z檢驗。應用Pearson和Spearman相關分析不同評分指標與SHG患者28d死亡事件之間的相關性,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SHG患者28d死亡事件的危險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吸煙史和就診原因方面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均P>0.05),但是死亡組接受機械通氣治療、透析治療患者比例和ICU/搶救室滯留時間均高于對照組(均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2.2 兩組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和GHbR水平比較 死亡組患者入組時各項重癥評分均高于存活組患者,但僅有APACHEⅡ評分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死亡組患者GHbR明顯高于存活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和GHbR水平比較
2.3 ROC曲線分析不同指標預測SHG患者28d死亡事件的效能 通過ROC曲線分析比較不同指標對于SHG患者28d死亡事件預測價值,如圖1和表3所示,AUC波動在 0.712~0.851,其中 AUC APACHEⅡ和AUC GHbR最高,分別為0.803和0.851。其中APACHEⅡ的cut-off值為25.6,靈敏度為0.754,特異度為0.814;GHbR的cut-off值為6.1,靈敏度為0.825,特異度為0.862。
通過對各指標AUC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APACHEⅡ與SOFA、qSOFA、MEWS和SAPSⅢ之間的AUC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Z=1.621、1.846、1.743、1.878,均 P >0.05),而GHbR與APACHE Ⅱ、SOFA、qSOFA、MEWS和SAPSⅢ之間的AUC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Z=3.341、2.676、3.004、2.956、2.181,均P<0.01)。說明 APACHE Ⅱ評分對于SHG患者28d死亡風險預測價值與SOFA、qSOFA、MEWS和SAPSⅢ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但GHbR 則明顯優(yōu)于 APACHE Ⅱ、SOFA、qSOFA、MEWS和SAPSⅢ。
圖1 SHG患者APACHEⅡ評分等指標預測28d死亡事件的ROC曲線
表3 不同指標對于SHG患者28d死亡事件預測價值
2.4 不同指標與SHG患者28d死亡事件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相關系數(shù)為0.233~0.634,GHbR和APACHEⅡ評分均與28d死亡事件呈正相關(r=0.634、0.614,均P<0.01),而GHbR和APACHEⅡ也呈正相關(r=0.606,P<0.01),見表 4。
2.5 SHG患者28d死亡事件的危險因素分析 以28d死亡事件為應變量,以APACHEⅡ等評分表和GHbR為自變量。結(jié)果顯示,GHbR(是否>6.1)是SHG患者28d死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5。
表4 不同指標與SHG患者28d死亡事件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表5 不同評分和GHbR對于SHG患者28d死亡事件的危險度
危重癥患者由于內(nèi)環(huán)境紊亂和應激狀態(tài),造成體內(nèi)能量代謝異常,血糖水平應激性升高。已有大量研究證實血糖異常程度與臨床預后密切相關[6-8]。但是在SHG人群中,初始血糖波動情況與臨床預后的研究較少。本研究選擇GHbR作為評價就診時初始血糖水平指標,與APACHEⅡ等5個臨床較為常用的重癥評分進行分析,比較SHG患者短期預后的預測價值。
對于SHG患者血糖和臨床預后的關系,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血糖變異性(GV)方面,比如有學者通過搜集分析86例重癥感染合并SHG的患者,發(fā)現(xiàn)通過積極強化降糖后可以明顯改善GV水平,減少患者病死率[9]。但是GV的檢測需要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系統(tǒng),屬于有創(chuàng)檢測,耗時長且成本較高。本研究中GHbR是就診即時血糖和血清HbA1c之間的比值,后者代表著患者發(fā)病前的血糖狀態(tài)。用HbA1c對患者就診時血糖水平進行校正,可以進一步的量化出SHG患者急性期的血糖升高幅度。相比于GV檢測,GHbR具有更好的簡潔性。
本研究共納入468例SHG患者,根據(jù)28d死亡情況分為死亡組和存活組,結(jié)果可見死亡組患者就診時APACHEⅡ評分等5項危重癥評分和GHbR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ROC曲線結(jié)果發(fā)現(xiàn)GHbR對于SHG患者28d死亡事件的預測價值最高。GHbR在SHG患者中的相關研究報道極少,Roberts等[10]對2 290例危重癥患者進行性分析,發(fā)現(xiàn)應激性高血糖指數(shù)(SHR)與住院病死率密切相關,而與血糖水平關系不大。該研究中SHR為血糖水平與校正平均血糖的比值,與本研究選擇的GHbR計算方法類似,但不全相同。同時該研究納入人群為血糖超過5.5mmol/L的危重癥患者,本研究納入均為SHG患者且病情更為嚴重(APACHEⅡ評分更高),故在研究人群方面兩項研究存有差異。相比于上述研究,本研究納入患者例數(shù)較少,且為單中心研究,這是本研究的不足之處。
本研究通過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GHbR水平與SHG患者28d死亡事件的相關性最大,也是獨立的危險因素。有學者收集了518例危重癥患者臨床資料,計算血糖間隙(GG)水平,其公式與本研究GHbR指標類似,是將HbA1c轉(zhuǎn)換為平均血糖,而GG為入科即時血糖與平均血糖的差值。該項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死亡組患者GG水平明顯升高,提示GG是危重癥患者獨立的死亡因子[11]。盡管GG和本研究中的GHbR計算方法不一致,但總體思路是一樣的。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fā)現(xiàn)GHbR水平與SHG患者28d死亡事件密切相關,是預測臨床預后的潛在指標。SHG患者處于嚴重的應激狀態(tài),血糖劇烈波動可導致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氧化應激損傷和凋亡壞死[12]。此外,慢性高糖狀態(tài)允許體內(nèi)做出保護性反饋調(diào)節(jié),而SHG患者血糖波動更為急劇[13]。因此,血糖波動越強烈,臨床預后可能越差,這可能是GHbR用于評價SHG患者預后的機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