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雯
興化市中醫(yī)院肛腸科,江蘇泰州 225700
痔瘡出血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生率,病情易反復發(fā)作,對患者心理、生理均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當前臨床對于該病缺乏根治治療方法,往往以手術(shù)、常規(guī)藥物保守治療為主,雖然可暫時性緩解患者病情,但是病情易復發(fā),遠期療效較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隨著臨床對于痔瘡出血的不斷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祖國醫(yī)學在治療該病方面近期、遠期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提升生活質(zhì)量[1-2]。鑒于上述研究背景,該文選定2016年1月—2018年6月該院收治的痔瘡出血患者50例研究,旨在于為痔瘡出血患者提供一種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做出如下報道。
在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下開展該研究,選定該院收治的痔瘡出血患者50例,在隨機數(shù)字表法的分組原則下,分觀察組(例數(shù)=25)、對照組(例數(shù)=25)。觀察組女性11例,男性14例,年齡在25~68歲,平均年齡為 (41.62±5.26)歲;病程在3~18年,平均病程為(10.56±3.05)年;痔瘡類型:其中 18 例混合痔、5 例內(nèi)痔、2 例外痔;體重在 48~80kg,平均體重為(64.25±5.11)kg。對照組女性 12例,男性 13例,年齡在 27~67歲,平均年齡為(41.86±5.14)歲;病程在 3~17 年,平均病程為(10.24±2.96)年;痔瘡類型:其中 17例混合痔、7例內(nèi)痔、1例外痔;體重在 47~79kg,平均體重為(63.96±5.04)kg。基線資料兩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診斷標準:均滿足《肛腸疾病》[3]中對痔瘡的診斷標準,均存在不同程度瘙癢、痔塊脫出、墜痛、便血等癥狀,均經(jīng)肛門鏡、直腸指診、肛門視診檢查診斷。
納入標準:①均滿足上述診斷標準者。②自愿參加該次研究者。③病情穩(wěn)定者。④家屬、患者均知情,并對“知情同意書”閱讀簽字。⑤年齡在18周歲以上者。
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衰、惡性腫瘤者。②存在血液疾病、凝血功能障礙者。③過敏體質(zhì)者。④研究前接受過相關(guān)治療者。⑤臨床資料不完整者。⑥存在精神疾病、溝通障礙者。⑦肝腎功能不健全者。⑧對該研究藥物過敏者。⑨不同意參加該研究者。
1.2.1 對照組 予以普濟痔瘡栓 (國藥準字Z20030093;規(guī)格:1.3 g×5 s),每日取 1 粒,塞入直腸,1次/d,連續(xù)治療14 d。
1.2.2 觀察組 予以參芪止血湯 (藥物劑量隨癥加減):炙甘草 10 g、炒茜草 15 g、生地黃 20 g、大棗 20 g、大黃炭 20 g、炒地榆 30 g、黨參 30 g、黃芪 30 g、京墨汁2匙。氣血兩虛者:予以艾葉、阿膠、當歸;出血嚴重者:予以海螵蛸、仙鶴草;陽虛者:予以附子、炮姜。1劑/d,水煎服,分2次服用,連續(xù)治療14 d。同時進行中藥熏洗,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粉末狀,放入2 000 mL熱水盆中,患者坐在盆上熏洗30 min左右,每日熏洗2次,連續(xù)熏洗14 d。
1.3.1 臨床療效 ①肛門黏膜恢復至正常,便血癥狀消失,痔核明顯縮小為顯效。②肛門黏膜基本修復,便血癥狀可見顯著好轉(zhuǎn),痔核有所縮小為有效。③肛門黏膜無明顯恢復,便血癥狀、痔核變化不明顯,甚有加重跡象為無效。①②之和,除以總例數(shù),即為總有效率[4-5]。
1.3.2 管腔靜息壓力 統(tǒng)計所有研究對象平均管腔靜息壓力。
1.3.3 住院時間 統(tǒng)計所有研究對象平均住院時間。
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展開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管腔靜息壓力、住院時間)用(±s)表示,展開t檢驗;計數(shù)資料(臨床療效)以[n(%)]表示,展開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臨床總有效率:觀察組顯著較對照組高,兩組分別是 96.00%、72.00%,(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管腔靜息壓力:觀察組顯著較對照組低,住院時間:觀察組顯著較對照組短(P<0.05),見表2。
表2 兩組管腔靜息壓力、住院時間對比(±s)
表2 兩組管腔靜息壓力、住院時間對比(±s)
組別管腔靜息壓力(c m H 2 O) 住院時間(d)觀察組(n=2 5)對照組(n=2 5)t值 P值3.4 6±0.6 2 4.2 8±0.7 1 4.3 4 9 7 0.0 0 0 0 6.6 2±0.9 8 9.2 8±1.2 8 8.2 5 0 2 0.0 0 0 0
痔瘡在臨床中分為內(nèi)痔、外痔、混合痔,患者主要的臨床特征是肛門疼痛、大便帶血,給患者工作、生活帶來了嚴重不良影響[6-7]。當前臨床對于痔瘡的發(fā)病原因尚不明確,普遍認為該病的發(fā)生與作息、飲食、生活等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極易引發(fā)肛周長期濕疹、婦科炎癥、貧血、肛腸疾病等[8-9]。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中,痔瘡主要是由于肛門內(nèi)痔靜脈擴張,導致肛門充血,痔核黏膜發(fā)生破裂,進而導致管腔中流出血液,即為痔瘡,PPH手術(shù)、痔環(huán)切除、傳統(tǒng)痔切除術(shù)、血栓性外痔剝離術(shù)是當前臨床治療痔瘡的常用方法,但是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病情易復發(fā),且患者術(shù)后疼痛感較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0-11]。
痔瘡屬于中醫(yī)領(lǐng)域“痔”“瘀塊”范疇,中醫(yī)認為該病主要是由于體內(nèi)濕熱、外傷風濕導致氣血下墜,并在肛門處聚集,進而導致痔核脫出、大便出血[12-13]。該文所用參芪止血湯中的黃芪具有利尿、益氣、補中等作用,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中,黃芪可有效增強人體免疫功能,發(fā)揮良好的抗菌效果。黨參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炒地榆可起到止血、涼血的作用,并且不留瘀。大棗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可有效增強心肌的收縮力,改善肌力,滿足心肌對營養(yǎng)的需求,有效消除患者疲勞。艾葉具有止血、散寒的功效,阿膠以及當歸可具有補血、活血的作用,海螵蛸具有固精止帶、收斂止血的作用。陽虛者使用炮姜,具有溫經(jīng)散寒的作用,附子可起到散寒除濕的功效。炒茜草具有涼血、止血作用,可有效增強白細胞的吞噬功能,諸藥配伍,可起到止血補血、健脾益氣的作用,發(fā)揮良好的止血效果,縮短治療時間,改善患者預后。該文研究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6.00%)顯著較對照組(72.00%)高,管腔靜息壓力顯著較對照組低,住院時間顯著較對照組短(P<0.05)。在戴春紅[14]等研究中,總有效率觀察組(參芪止血湯)、對照組(普濟痔瘡栓)分別是94.29%、74.29%,觀察組顯著較高,(P<0.05),與該文研究結(jié)果一致,證實了參芪止血湯在痔瘡出血治療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值得作為痔瘡出血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中借鑒、參考價值較高。但是該文仍舊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樣本研究容量較小,研究時限過短等,對結(jié)果一般性有所影響,因此對于參芪止血湯在痔瘡出血治療中的長期療效,仍舊需要臨床進一步擴大樣本研究容量,延長研究時段,開展大量多中心、前瞻性、大規(guī)模的隨機試驗加以驗證。
綜上所述,痔瘡出血患者采納參芪止血湯治療,可發(fā)揮良好的止血效果,降低管腔靜息壓力,并且促進腸粘膜恢復,安全有效,臨床值得信賴并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