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美榮
蘇州市吳江區(qū)第四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江蘇蘇州 215200
當前我國臨床技術有了很大提升,腹腔鏡手術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幾乎所有外科手術均可在腹腔鏡輔助下完成,且能夠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1]。與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具有較多優(yōu)點,比如,創(chuàng)傷小、愈合快、并發(fā)癥低等,將其應用于穿孔性闌尾治療中能有效提高治療有效率[2]。該文選取該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闌尾穿孔性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就腹腔鏡手術在減少穿孔性闌尾術后應激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以此為臨床治療提供一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該文研究的主體為該院收治的60例闌尾穿孔性患者,所有患者均確診為闌尾穿孔疾病,患者及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所選病例已經(jīng)過倫理委員會批準。以隨機的方式將患者分為兩組,即對照組(n=30)和觀察組(n=30);其中對照組男患者16例,女患者 14例,年齡為19~64歲,平均(43.822.34)歲;觀察組男患者15例,女患者15例,年齡為18~65歲,平均(44.232.15)歲。經(jīng)過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可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較高。
將傳統(tǒng)開腹手術應用于對照組臨床中,具體操作為:患者以仰臥位的方式展開手術,首先在患者右下腹部行麥氏切口,根據(jù)解剖結構將腹壁逐層切開,之后將腹腔膿液吸取,分離闌尾粘連并切除;在盲腸內壁進行闌尾殘端的包埋處理,包埋結束后對腹腔進行沖洗;對于腹腔滲液的處理,主要采用無菌干燥紗布進行蘸吸;最后進行引流管的留置,并對腹腔進行逐層縫合[3]。
將腹腔鏡手術應用于觀察組臨床中,具體操作為:患者以仰臥位的方式進行手術,首先選擇觀察孔的位置,以患者臍凹上緣10 mm為準,將腹腔鏡置入孔內;隨后確定兩處手術操作孔,主要是左下腹與恥骨上方2~3 cm處行10 mm及5 mm的操作孔,將相關操作儀器置入孔內[4]。將患者腹腔膿液吸凈后,自大網(wǎng)膜包裹組織或腸管黏連組織中鈍性分離闌尾,在結扎闌尾系膜過程中采用可吸收生物夾進行操作,闌尾根部游離之后進行雙重結扎,主要采用絲線展開操作,將闌尾切除后從左下腹10 mm的操作孔中取出;然后對腹腔進行沖洗,解除氣腹后將腹腔鏡及相關手術操作器械拔除;最后實施穿刺孔的縫合,并采用生物膠粘粘合切口[5]。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C反應蛋白 (CRP)、外周血糖、住院時間;比較兩組患者手術鎮(zhèn)痛藥使用率與滿意率;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
觀察組患者的CRP、外周血糖、住院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CRP、外周血糖、住院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CRP、外周血糖、住院時間比較(±s)
組別 C R P(m g/L) 外周血糖(m m o l/L) 住院時間(d)對照組(n=3 0)觀察組(n=3 0)t值P值7 6.4 2±3.2 4 5 4.1 4±3.1 2 6.3 4 2<0.0 5 7.3 2±2.3 4 4.6 1±2.3 1 6.4 1 2<0.0 5 1 0.1 2±1.1 4 6.2 3±1.2 4 6.6 4 1<0.0 5
觀察組鎮(zhèn)痛藥物使用率 (10%)低于對照組(43.3%);且觀察組手術滿意率(86.6%)高于對照組(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鎮(zhèn)痛藥物使用率與滿意率比較[n(%)]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6%)低于對照組(2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腹腔鏡手術作為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其具有較多的優(yōu)勢,比如,創(chuàng)傷小、愈合快、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等,將其應用于闌尾穿孔疾病治療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尤其在減輕闌尾穿孔術后應激的效果顯著[7]。應激反應一般在機體遭受手術、創(chuàng)傷等不利刺激后而產生的反應狀態(tài),應激反應的適應能夠使機體對外界侵害的抵抗能力提高,但過度應激將會損傷機體,嚴重破壞組織器官[8]。闌尾穿孔患者采取開腹手術創(chuàng)傷大、術中出血量多,明顯的應激反應將對患者術后恢復帶來不良影響。而采取腹腔鏡手術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應激反應,減小患者手術創(chuàng)傷,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并發(fā)癥,促進患者疾病的康復[9]。為了確保腹腔鏡實施穿孔性闌尾術的質量,尤其要注意這幾點:①術中需對腸管做好保護操作,比如,采用無損傷鉗夾操作分離闌尾組織,在闌尾電凝時不得接觸腸管;②動脈結扎過程中應注重密切觀察是否存在出血性血腫;③闌尾殘端的保留長度應科學合理[10]。
汪雪等[1]通過納入76例穿孔性闌尾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就腹腔鏡手術在減少穿孔性闌尾術后應激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給予對照組(38例)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觀察組(38例)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CRP、外周血糖及住院時間:(57±10)mg/L、(4.8±0.8)mmol/L、(5.2±1.5)d 優(yōu)于對照組 CRP、 外周血糖及住院時間 (78±12)mg/L、(6.5±1.0)mm/L、(9.6±1.3)d; 且觀察組鎮(zhèn)痛藥物使用率(11%)低于對照組(45%);另外,觀察組手術滿意度(92%)高于對照組(61%);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 CRP(54.14±3.12)mg/L、外周血糖(4.61±2.31)mmol/L、住院時間(6.23±1.24)d優(yōu)于對照組 CRP(76.42±3.24)mg/L、外周血糖(7.32±2.34)mmol/L、住院時間(10.12±1.14)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342、6.412、6.641,P<0.05);且觀察組鎮(zhèn)痛藥物使用率(10.0%)與手術滿意率(86.6%)優(yōu)于對照組鎮(zhèn)痛藥物使用率(43.3%)與手術滿意率(6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241、9.201,P<0.05);另外,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6%)低于對照組(2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341,P<0.05)。由此說明:對闌尾穿孔性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能取得良好效果,腹腔鏡手術與傳統(tǒng)的手術相比,具有創(chuàng)傷小、精確率高等優(yōu)點,能夠使患者手術創(chuàng)傷減小,使患者術后恢復時間縮短,有助于減小患者術后疼痛感;且該手術治療還能降低CRP、外周血糖,使術后應激反應減少,對促進患者術后康復發(fā)揮重要作用;另外,由于腹腔鏡手術治療的創(chuàng)口較小,其能夠減少鎮(zhèn)痛藥物的使用率;通過實施腹腔鏡手術展開治療,還能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對促進患者疾病的康復發(fā)揮重要作用。由于腹腔鏡器械設備結構十分復雜與精密,操作難度較高,因此,醫(yī)護人員應當熟悉手術操作的整個流程,做好腹腔鏡手術器械的保養(yǎng)與清潔,為提高腹腔鏡穿孔性闌尾手術質量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對闌尾穿孔患者采取腹腔鏡手術展開治療能取得顯著效果,該方法具有較多優(yōu)勢能減少患者術后應激反應,其有助于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疾病的康復,因此,該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