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耀崗(《武警學術(shù)》雜志副編審)
很長一段時間,對于中國老百姓來說,肉意味著改善,而非日常。每遇隆重的客人來和節(jié)慶日,割一塊肉回來,都是一件很大的事。都說“當兵吃糧”,也沒說“當兵吃肉”的,可見當兵吃肉也是不小的事。但現(xiàn)在部隊的伙食越來越好了,從原來的吃得飽到現(xiàn)在的吃得好吃得健康這是后勤保障的進步,也跟改革開放后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整體形勢密不可分?;叵朐谶@之前,伙食的確是基層連隊生活的一件大事,部隊的管理作風訓練等各種問題也最容易通過伙食問題發(fā)泄出來。說到吃肉,盡管連隊有養(yǎng)豬種菜的傳統(tǒng),但吃肉問題仍然是伙食管理中的一項敏感問題。一是因為肉太貴,不能總吃,二是因為肉多肉少放在大鍋菜里,戰(zhàn)士吃多吃少吃好吃壞根本區(qū)別不出來,三是所謂伙食是良心工程,包括肉在內(nèi)的食材一旦吃進肚里,就說不清了,反正是吃了。
20世紀60年代的老兵,寫了一段回憶老連隊的故事,題目是《可愛的連隊》。可愛這個詞一直是用來修飾那些被稱為祖國花朵的孩子們的,但也有例外的時候,自從抗美援朝以來也經(jīng)常被用在了軍人身上,光可愛還不足以言表,而且還必須是最可愛的人,所以老兵把自己的連隊稱為“可愛的連隊”也足見其軍旅情深。他講到,那年的“八一”節(jié)營部宰了一只羊,肉分給了三個連隊,到營部就只剩一副羊架子了。營部的十幾個人就把羊架子煮了,連喝湯帶啃骨頭倒是美美地吃了一頓,啃剩下的羊骨頭就放在營部外屋的桌子上。那年月吃肉太稀罕了,等到下午三個連的連長、指導員到營部開會時,依然被骨頭的香味吸引,以為骨頭是招待他們的,雖然他們來的有先有后,但依然不分先后地每人又把羊骨頭又啃了一遍。這樣,算一下這堆羊骨頭竟然被四撥人分別啃過一遍,啃完還覺得有肉真好,著實可愛。
到了20世紀90年代,連隊伙食標準大大提高,戰(zhàn)士們吃肉的機會多了,但關(guān)于肉的跑冒滴漏也多了,反正肉都爛在鍋里、吃進肚里,軍需部門也不好查的。但碰見硬茬的助理員就另當別論了,檢查戰(zhàn)士伙食是敢于較真碰硬的。一日,某連隊開飯,戰(zhàn)士們剛唱完歌落座,還沒開吃,檢查組就殺了進來。所有人起立,然后問司務(wù)長今天買了多少肉?都做了?在哪兒?在菜里。某助理員那個軸勁,當場令各班把菜盆里的肉一片一片都揀出來,一一稱重。司務(wù)長當時腦門上的汗就出來了,還好那天天氣熱,大家沒在意,肉的斤兩也沒差到哪里去。
10多年前,我也管過一段時間學員隊的伙食,屬于那種毫無經(jīng)驗的新手,有人指點伙食費要省著用,不能放開了吃。我的想法正好相反,伙食費就是用來吃的,花光吃好才是正路??克某鞘?,河海兩鮮、肉類豐富,一個學期下來,學員吃得還算滿意。臨到結(jié)業(yè)時搞會餐,有經(jīng)驗的隊都提議伙食費要結(jié)余點,我們隊正好相反,直接上面盆大的海蟹,掀起伙食的又一個小高潮。正是蟹膏滿黃肉肥時,那肉吃得讓人感動。正所謂“有肉千日好,無肉少江湖”,時間久了,與連隊伙食有關(guān)的許多事都漸漸淡漠了,唯有與肉有關(guān)的令我印象深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