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高級技師
我來自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29所位于四川成都,是我國建立的電子信息技術(shù)研究與生產(chǎn)的骨干研究所,大家也許對這個單位并不太熟悉,但提起預警機、北斗導航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我們國家打造這一個個“國之重器”的過程中,29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在29所工作20多年了,主要從事裝備的精密組裝工作,同行們送給我一個稱號—“軍工繡娘”。
說到“繡娘”,其實我小時候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繡娘。我的奶奶刺得一手好繡,在我的印象中,小時候穿的衣服、家里的床上用品都有奶奶親手繡的作品。我一直向往能像奶奶一樣刺出漂亮的蜀繡,事實上,我也成為了一名“繡娘”。只不過,奶奶的繡花針是穿梭在錦緞上,而我的繡花針(烙鐵)是穿梭在預警機、北斗衛(wèi)星等這些大塊頭上。
大家一定會問:你當真是在這些龐然大物上面繡花嗎?
是的,而且比繡花還要難上百倍!
大家可以嘗試做兩個簡單的小試驗,第一個是在一個盛滿水的杯子中,徒手放入40枚一元硬幣,保證杯子里的水一滴都不溢出;第二個小試驗是在左手邊放一個小托盤,右手邊撒上一把細細的芝麻,然后用小夾子把芝麻一顆一顆夾起來,整齊地排列在托盤里面,整個過程一次完成,不掉一顆芝麻。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完成這兩個試驗。其實,第一個試驗,是成為一名“軍工繡娘”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個試驗,我們平時操作的可沒有芝麻這么大,而是相當于幾十分之一芝麻的小球或焊點。
相信大家都對2015年“9·3”閱兵記憶深刻??站?00預警機引領(lǐng)著戰(zhàn)斗機編隊,飛越天安門上空的時候,實現(xiàn)了我們一代人的軍工夢想。最為引人注目的,應該是那個像“鍋蓋”的天線罩,大家知道嗎?那里面有成百上萬個電子單元模塊縱橫交錯。在這樣大小的空間里實現(xiàn)如此高密度的組裝,我們想了很多辦法,創(chuàng)造了很多奇跡。舉一個例子:當初在研發(fā)的時候,我們做到了在手表大小面積上手工植入1144根鉛柱,保證每根鉛柱中心位置、偏差小于頭發(fā)絲直徑的1/2。這1144根鉛柱一根都不能出差錯,哪怕一根鉛柱出現(xiàn)問題,就會導致一路電子信號不導通,最終導致整個預警機功能的失效!我可以自豪地告訴大家,我們純手工操作的成功率幾乎是100%!我們做到了和機器一樣精準!
2003年寒冬,我去北方執(zhí)行任務,當天晚上下了大雪。第二天對飛機上一個功能模塊進行升級時,飛行員發(fā)現(xiàn)有根重要的電纜信號時斷時續(xù),需要對它進行修復。戰(zhàn)斗機的艙內(nèi)空間是非常狹小的,在戰(zhàn)斗機內(nèi)部進行排查和維修是非常困難的,更不幸的是,通過排查發(fā)現(xiàn)故障很可能出現(xiàn)在機翼附近。
我是一個南方人,到了北方非常不適應極寒的天氣,當天就受風寒,出現(xiàn)了高燒癥狀,聲音也變得沙啞,但我還是果斷爬上冰冷的機翼進行故障處理,在飛機的機翼上對抗凜冽的寒風。
很快,我就定位到了故障電纜,開始修復。但我無法在機翼上保持穩(wěn)定站立,就只能趴在機翼上,說好聽一點,是騎在機翼上。在寒風中堅持了1個多小時后,終于完成了修復。后來有人就送了我一個極為霸氣的稱號—“騎在機翼上的繡娘”。
飛行員告訴我,如果該電纜信號長時間中斷會給他們帶來很大影響,可能造成巨大的安全事故,甚至有可能會機毀人亡。在后續(xù)的交流中,我聽到了他們更多的故事,這更讓我深刻感受到自己肩負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