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路勤
黃道侗族鄉(xiāng)位于貴州省東部武陵山區(qū),南接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東臨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境內轄10個行政村,為侗族聚居地,歷史上曾是古驛道,也是軍事要地。據黃道侗族鄉(xiāng)劉、羅、肖三姓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劉貴、羅文受、肖子章三人奉旨帶兵鎮(zhèn)守南方,后長期定居于此。隨軍作戰(zhàn)的銅鑼逐漸用于驅逐野獸、祭祀祈福,而后演變成節(jié)日盛典中使用的鼟鑼。鼟鑼主要盛行于黃道侗族鄉(xiāng)的倉前村、長坳村、田坪村,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內涵。
“鼟”,音teng,擬聲詞,形容鼓聲。在黃道鄉(xiāng)方言中讀去聲,衍生為“比試、比拼、較勁、較量”等意。鑼是一種銅制的盤形打擊樂器,無固定音高,因演奏者用木槌敲擊鑼身正面的中央部分產生振動而發(fā)音,音響洪亮,余音悠長。由此可知,“夔鑼”,即打鑼比賽,雙方擺開陣勢,鑼對鑼,鼓對鼓,相互較量。黃道歷來流傳“家家有銅鑼,人人會鼟鑼”的說法。
早期,因侗族群體知識系統(tǒng)較為單一,產生了鬼神觀念,恐懼自然事物或自然力。在此情形下,他們借助夔鑼驅邪避鬼、祈福消災。此后,因生產力進步,侗族群體逐漸習得科學技術知識,懂得與自然力抗爭,或借助外力對抗其他事物,鬼神觀念較為淡薄,鼟鑼多用于娛人。尤其在春節(jié)期間,各村寨的侗族人相邀鼟鑼,加深侗族人彼此間的交往與溝通,也是構建穩(wěn)固的社會關系的紐帶。
黃道侗族鼟鑼的要素解析
鼟鑼是由穩(wěn)定的文化結構組成的文化體系,其中不同的文化要素都可視為一個文化因子,具有一定的文化意義。同時,不同的文化要素相互聯系,共同構成完整的文化體系。
1.服飾。以往,侗族人鼟鑼時頭包青色絲帕,身穿青色或藍色、藏青色的對襟布扣衣服,腰扎白色或青色的布腰帶。現今,由于受到流行服飾影響,侗族人鼟鑼時很少穿戴本民族服飾,多穿一些簡單的便服。
2.地點。鼟鑼不受地形條件約束,地形選擇較為廣泛,可在田野里,河溪旁,大路邊,祠堂內,村子外,寨子前,房前屋后。但在鼟鑼比賽時,參賽雙方紛紛搶占有利地形,以便更好地發(fā)揮鼟鑼技藝。
3.時間。其一,時間固定?!包掕尅庇址Q“鬧年鑼”,只在春節(jié)時舉行。時間從農歷臘月二十三至次年正月十五,共20余天,旨在慶祝豐收、敬神敬鬼、祈求平安。這期間鼟鑼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臘月二十三至大年三十,侗族人各自在本寨進行。第二階段從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本寨鼟鑼隊跟外寨鼟鑼隊打。其二,時間不固定。在侗寨如遇婚喪嫁娶、建造房屋、節(jié)日慶典,只要有需要就可鼟鑼。侗族人通常自發(fā)組織鼟鑼隊,根據不同事項而選擇相應的曲拍與節(jié)奏,呈現特定的文化寓意。
4.隊伍。參加鼟鑼的人數、年齡不受限制,但強調身強力壯的男性參加。兩隊人數需相同,分別有一人鼟,參加鼟鑼的雙方各出一名鑼手比賽;二人鼟,參加鼟鑼的雙方各出兩名鑼手比賽;三人鼟,參加鼟鑼的雙方各出三名鑼手比賽;組鼟,參加鼟鑼的雙方各出一組人數相同的鑼手比賽。參賽人數以此類推。此外,鼟鑼的隊形往往根據場地而變化,可圓可方,可長可短。
5.樂器。鼟鑼中使用的樂器主要有鼓、鑼、鈸、長號、嗩吶、牛角、鐵炮、鞭炮,其中鑼、鼓、鈸最為常用。鑼按照尺寸大小劃分,分別為篩金鑼、大鑼、小鑼、班鑼、碗鑼。鼓按照尺寸大小劃分,分別為特鼓、大鼓、小鼓、洋鼓、腰鼓。鈸按照尺寸大小劃分,分別有大鈸、中鈸、花鈸、絞子。鼟鑼是通過鑼、鼓、其他樂器之間相互配合,協調作業(yè),產生極強的震撼力與穿透力。
6.曲拍?!芭淖印?,就是鑼和鼓還有其他樂器配合出的各種不同形式打法、節(jié)奏,不同的拍子包含著不同的意義與感情色彩。目前,鼟鑼的曲拍尚存70余種,在節(jié)奏、旋律、和聲、調式、曲式等方面形成不同的音樂語言,創(chuàng)造多樣的情景氛圍,傳達侗族獨特的文化意義。將鼟鑼曲拍分為三類。其一,以鑼鼓點命名,如《一褪鑼》《二槌鑼》《三褪鑼》《四糙鑼》《五褪鑼》。其二,以生活事項命名,如《開路鑼》《拜年鑼》《好快活》《利水鑼》等。其三,以動物命名,如《一條龍》《懶龍過江》《雞啄米》等。
黃道侗族鼟鑼的過程
鼟鑼前期,邀鑼。邀請的一方為客方,被邀請的一方為主方??头礁嬖V主方鼟鑼的時間、地點、人數。主方根據雙方約定的事項,按期參加。這時,客方打著鑼到主方的寨子去,主方聽到鑼聲一邊打鑼響應,一邊出寨迎接。雙方在寨外選好場地,搶占有利地形,然后開始鼟鑼。
鼟鑼進行時,雙方鼟鑼手均持有必勝的信念,揮糙勁力十足,收糙鏗鏘有力,動作嫻熟,步調一致,節(jié)奏明快,韻律整齊劃一,隊形整齊。鑼聲粗獷豪放,無拘無束。人借鑼勢、鑼借人威,精、氣、神無阻無礙,一脈貫通。人鑼合一,人的表演與鼟鑼表演完整地揉合在一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鼟鑼旨在比試鑼多、鼓多、人多,比試聲音洪亮、整齊,比試拍子、體力、耐力;比試隊形整齊。觀眾根據比賽內容,判定輸贏。輸方一邊打鑼一邊慢慢地退出場地,贏方乘勝出擊,占領比賽場地。
鼟鑼后期,主方請客方喝“鑼酒”,并準備雞、鴨、魚、鵝、臘肉、紅粑、米酒等菜肴,唱敬酒歌,勸酒夾菜,熱情款待客方,顯示其熱情好客。而辦“鑼酒”宴為侗寨的大事,沒有參加鼟鑼的人家都會湊份子,多是提供一些菜、米;沒有湊份子的人家,會被認為吝嗇,也會被全寨人看不起。酒后,客方打鑼道謝回家,主方打鑼相送。
黃道侗族鼟鑼的文化內涵
鼟鑼是黃道侗族鄉(xiāng)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動,是由侗族人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結合自身對事物的認知而逐漸創(chuàng)造的文化事項,能夠滿足其自然需求、社會需求、精神需求。它通過曲拍、鼓點、手勢展現氣勢恢宏的場面,保存了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珍貴記憶,也再現了侗族人豐富的想象力。同時,探討鼟鑼的文化內涵不僅可以了解侗族人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價值判斷,而且對保護侗族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其一,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民族文化認同是民族成員對自身民族身份的認可,以共享文化為基礎,在文化價值層面形成共識,在文化心理上強化民族身份,具有共同的認知、共同的想象、共同的思維方式。黃道鼟鑼長期存活于獨特的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侗族成員通過學習、選擇、接受該文化,并將其注人自身的知識體系中,努力做到“文化自覺”,即對本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知曉其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及發(fā)展趨向,擁有文化選擇的能力。
其二,具有社會意義。社會是不同個體相結合而成的一個復雜體系,再者,它運用行為規(guī)范維持日常秩序,制約不同個體的言行舉止,有助于增強社會凝聚力與向心力。不同個體又依賴于社會整體,他們在社會中構成不同的社會關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黃道鄉(xiāng)鼟鑼舉行期間,侗族群體不僅參與到這一社會生活中,男子表演鼟鑼,女子觀摩,在特定的文化空間內加深彼此間的社會認同,強化社會身份,有助于規(guī)范侗族個體的行為。同時,侗族個體參與進鼟鑼活動中,彼此交流與溝通,也有助于維系社會穩(wěn)定。
其三,具有娛樂意義。鼟鑼是侗族群體在物質需求得以滿足后,為尋求精神需求而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的產物,調劑社會生活,增添情趣,健全心理。比賽時,參與者遠離平常緊張且壓抑的生活,釋放天性,抒發(fā)性情,融入熱鬧的場景中,表露其潛在的心理能量,增強對生活的自信心,感受生活的樂趣。
其四,具有教育意義。鼟鑼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承載了黃道鄉(xiāng)侗族群體特定時期的社會記憶,保留了他們生產生活的歷史記錄。鼟鑼比賽,將民族歷史、技藝、經驗傳承推廣,對侗族參與者與觀看者都具有教化意義,加深人們對侗族的認知理解。
余論
黃道鄉(xiāng)是侗族鼟鑼的傳承中,已、,鼟鑼傳承方式主要是家族傳承。侗族男性長輩既是鼟鑼比賽的參與者,也是鼟鑼技藝的傳承者。他們將鼟鑼的曲拍、形式、規(guī)矩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給男性晚輩,以劉、羅、肖三姓家族為例,鼟鑼在劉氏宗族中已傳26代,在羅氏宗族中已傳24代,在肖氏家族中已傳23代。這里已經成立鼟鑼文化傳習基地、鼟鑼傳習所、鼟鑼藝術培訓班、鼟鑼藝術團,都發(fā)揮著保護、傳承鼟鑼文化的功用。
目前,鼟鑼的保護現狀堪憂。其一,傳承鏈斷裂。老輩傳承人逐漸去世,技藝沒有得到保存。晚輩傳承人大多外出務工,即使留在村寨也不以鼟鑼謀生,接觸新奇事物,逐漸拋棄本民族傳統(tǒng)的鼟鑼技藝。加之,鼟鑼具有練功苦、耗時長、報酬少的特點,村寨間鼟鑼競技活動越來越少,現代歌舞表演也逐步取代傳統(tǒng)競技比賽。鼟鑼技藝的傳承和保護出現了斷層,面臨失傳的威脅。其二,文化空間受到影響。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作為侗族鼟鑼競技比賽的文化空間,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但是,黃道鄉(xiāng)傳統(tǒng)的文化空間已經被現代化的公共基礎設施代替,文化傳承的空間受到破壞;侗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因務工潮的影響日漸被人遺忘,文化傳承的時間性受到破壞。其三,競技形式缺乏創(chuàng)新。鼟鑼多是表演者提在手上,表演動作較為單一;表演形式受到限制,難與舞蹈表演相配合,觀賞性不足;表演者的雙手受到重物的羈絆,活動范圍受限,鑼鼓聲和表演形態(tài)難以有效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