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浩
摘 要:海草房民居建筑是膠東沿海地區(qū)獨具特色的生態(tài)性建筑,也是具有濃郁地域性特色的建筑遺產,其所具有的和諧的形體美、嚴謹的空間美、古樸的自然美以及純熟的技藝美等審美特征,充分地展示了其自身所具有的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美學價值。文章分別從和諧的形體美、嚴謹的空間美、古樸的自然美以及純熟的技藝美四個方面對膠東沿海地區(qū)海草房民居建筑審美特征作了簡單分析,以期這種具有濃郁地域性特色的建筑遺產在新時期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和發(fā)展。
關鍵詞:海草房;審美特征;生態(tài)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人文社科研究計劃項目(ky2018025)研究成果。
膠東地處沿海,地理位置特殊,在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響下其夏季多雨潮濕、冬季多雪寒冷,也造就了獨特的氣候條件。在這樣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之下當地居民為了避雨防曬、保暖避寒,根據建筑經驗,并充分運用智慧建造出了海草房這種膠東沿海地區(qū)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斑駁的石塊墻體、高聳的屋脊、厚厚的海草屋頂以及屋頂上覆蓋的漁網組合而成的宛如童話世界中草屋的民居就是膠東沿海地區(qū)別具一格的民居建筑——海草房。在中國,乃至在全世界,海草房都可以稱之為最具代表性的生態(tài)性民居建筑之一。這種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煙臺、威海、青島等膠東半島的沿海區(qū)域,是在該地區(qū)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影響之下而產生和出現的地方民居建筑,在反映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當地的風土人情的基礎上也將其獨特的地域文化完美地展現了出來。同時從海草房這種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中也可以發(fā)現、挖掘和整理出當地獨特的歷史信息,所以,其具有極大的歷史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海草房取材自然,完美地詮釋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和統(tǒng)一,使其又具有較高的生態(tài)價值。
一、膠東沿海地區(qū)海草房民居建筑的歷史發(fā)展
據有關專家的調查和考證,膠東沿海地區(qū)海草房這種民居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只是那個時期的民居還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民居建筑,僅僅是當時人們簡陋的棲身之所。秦漢以后到宋金以前的這段時期,才逐漸形成了海草房這種真正意義上的民居建筑,也是在這一時期海草房這種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筑被人們所熟知和了解,并成為膠東半島廣為流傳的民居建筑類型。到了元明清時期,海草房獲得了繁榮發(fā)展。明清時期,在膠東沿海地區(qū),不管是廣大農村,還是城鎮(zhèn),其民房大多都是草頂房,以海草為材料苫頂。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磚墻代替了原來的石墻,海草房經過代代相傳保存到現在,榮成地區(qū)海草房比較集中,還保存有距今200多年歷史的海草房。海草房屋頂的陰坡面在經歷過無數次風雨之后早已經長滿青苔,在體現海草房這種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的悠久歷史的同時也在向人們傳達著海草房的厚重與耐久以及代代相傳的難以割舍的情結。
二、膠東沿海地區(qū)海草房民居建筑審美特征
(一)和諧的形體美
不管是海草房民居建筑的建筑比例,還是尺度,亦或是色彩、質感等因素都是構成膠東沿海地區(qū)海草房民居建筑和諧的形體美的重要因素。膠東沿海地區(qū)氣候條件獨特,多雨多雪,夏季潮濕,冬季寒冷。當地居民為了提升房屋保暖避寒、避雨防曬的實用功能。同時也為了使排水更加的便捷,做到冬天不存雪、夏天不存水,海草房民居建筑的整體造型尖頂而高聳,在屋面建造中往往將海草房的脊高與檐高保持很大的比例,通常控制在1:1~1:1.5范圍之內,保持這樣比例的海草房民居建筑自然屋面坡度很大,呈50度角的人字形坡形屋頂結構也更利于排水。海草民居建筑的庭院一般是三合院或者四合院,以三合院居多,庭院深度一般在8~l0m之內,可以說庭院較小,但是在保持了合適的空間尺度的前提下,又可以營造出不一般的效果,給人帶來一種簡單自然的心理感受和溫馨舒適的情感體驗,讓人在生理、心理以及情感中都能感覺到舒適和親和。在海草房民居建筑色彩方面其在呈現出協(xié)調、統(tǒng)一的特點,但又具有多元化。如海草房民居建筑尤為集中的榮成巍巍村,其村落海草房建筑色彩在整體上來看相對統(tǒng)一,但從單個海草房來看,屋頂與墻面的色彩又各不相同,富有變化。銀灰色的屋頂與深褐色的墻面形成了亮與暗的對比,暖黃色的房頂與黃灰色的石墻則營造出了暖色調區(qū)域,相對統(tǒng)一而又富有變化的色彩給海草房民居建筑增添了一種色彩的美感,給人帶來視覺上的沖擊。另外,松軟的海草與堅硬的石墻在海草房建筑中相得益彰,也使海草房民居建筑和諧的形體美的審美特征進一步凸顯。
(二)嚴謹的空間美
空間美也是海草房民居建筑的審美特征之一。膠東沿海地區(qū)海草房民居建筑院落與院落之間具有層次感,在院落的轉變中利用有限的土地創(chuàng)造延續(xù)的空間,營造出一種綿延不絕的悠遠之境,更是拓展了空間的實用功能。海草房民居建筑大多從街門至照壁、照壁至正房劃分為內外二區(qū),分別作為過渡空間和居住者日常聚會的場所,在有序的區(qū)位分布和排列中形成了空間的序列美。另外,三合院或者四合院的布局是膠東地區(qū)海草房民居建筑的常見布局,建筑風貌大多是圍合而成的封閉式院落,整體結構完整而嚴謹,庭院的南側為院墻或者是倒房,北側為正房,廂房部分在左右兩側,在庭院建筑結構上不但呈現出對稱均衡的特點,在功能方面更是展現出一定的完整性。受“圍墻開窗,朱雀開口”容易惹事生非、麻煩不斷等出現不良狀況的影響,很少有庭院在墻上進行開窗,也使得整個庭院都處在墻壁的完全封閉之中,有效地降低了外界喧囂對內部的影響,使居住者在安靜舒適、溫馨質感、安全的空間環(huán)境中生活,增強了海草房民居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適性。同時,栽種植物和擺放花境則在海草房民居庭院處比較常見,目的是為了在為庭院增添綠色、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的同時實現庭院綠化和生活藝術的融合,讓居住在可以更好地感知四季的交替和變換,可以在庭院中欣賞滿園的鮮花,在夾雜著海草味的習習微風中,在腦中呈現出倚欄觀海的美好景象。因此,可以說膠東沿海地區(qū)海草房民居建筑在嚴謹的結構關系中體現出一種實體創(chuàng)造的美,是一種具有秩序的美感,而非憑空臆造的美。
(三)古樸的自然美
之所以說膠東沿海地區(qū)海草房民居建筑具有古樸的自然美,主要是因為海草房民居建筑的取材全部是天然的山石、天然的海草,它們全都是大自然的饋贈。在海草房的墻體結構之中應用天然的山石或者海石,大多是當地堅固耐用、熱穩(wěn)定性較強的花崗巖,它們都是未經打磨、加工而直接利用的,其不規(guī)則的形狀也就增添了石材之間相互結合的難度。海草房民居建筑石材本身近乎自然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建造者的智慧,同時也將海草房民居建筑的墻體的厚重而古樸的自然美感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出來。石材拼合隨材而變,在自然的拼接中不過于追求整齊的效果,體現出了一種源于自然的古樸。用來苫蓋屋頂的海草是生長在5~10m淺海的寬葉狀的“寬葉苔”或者絲狀的“絲海苔”等大葉海苔或野生藻類,由于其含有大量的鹽鹵和膠質,在經過晾曬之后具有防蟲蛀、防霉爛、不易燃燒的特性,而且層層堆積、鋪設而形成的蓬松的建筑頂部結構還具有隔熱保溫、耐久性強的良好作用。這些天然而特殊的建筑材料經過了當地居民因地制宜的合理利用,使得膠東地區(qū)海草房民居建筑具有冬暖夏涼、居住舒適的顯著優(yōu)點,同時也體現出海草房民居建筑古樸而深邃的自然美感,也將當地的風俗習慣、地域文化、思維方式等完美地展現了出來,受到了當地居民的廣泛喜愛。另外,膠東沿海地區(qū)海草房民居建筑與周邊近海環(huán)境的相輔相成、恰到好處以及山石、海石、海草等天然材質所具有的質樸感更是將海草房民居建筑散發(fā)出一種地域性的自然美感。海草房民居建筑中粗獷的石材造型又與蓬松的屋頂結構形成了一種對比,凸顯出一種剛柔并濟的自然美感,并在大海、藍天、白云、樹木、山坡等自然元素的組合中構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藝術畫卷,極具鄉(xiāng)土特色,既顯得格外純樸,又充滿意境。
(四)純熟的技藝美
相對于傳統(tǒng)的海草房的加工建造而言,需要經歷選料、砌墻、苫頂這三個主要步驟,而這看似簡單的3個主要步驟之中卻又包含著近70多道復雜的加工工序,并且這70多道加工工序每一道都是手工完成的。由此可見,膠東地區(qū)海草房民居建筑在建筑工藝上的繁瑣,要求建造者要掌握熟練的建造技術和技巧。在海草房民居建筑的建造工藝中關于屋頂鋪設是最為繁瑣,技藝水平要求也較高的部分,一般都是具有豐富經驗的苫匠來操作完成。從兩端檐部苫起,麥秸和海草交替鋪作,層層向脊部疊壓,一般需要鋪作20多層。在屋脊的鋪作中要用和上黃泥的海草壓頂,以防止海風將屋頂上的海草吹掉,為了便于排水屋脊也以馬鞍式居多。在屋頂鋪作的過程中海草每層需外露10cm,而且脊部兩端的海草要高于中間,屋脊處海草厚度要控制在1~1.8m,在正常情況下海草就需要大約5噸左右。海草房的建造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花費的時間也較長,一個海草房單體建筑屋頂海草的苫制、鋪作就需要3、4個人經過10多天的時間才能夠完成。經過層層工序建造而成的海草房既能防風、防潮,又結實耐用,所以,不管是從材質的選擇到苫頂的完成每一個步驟的銜接,還是在海草房每一道工序上,亦或是手工操作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能體現出勞動人民所具有的無窮智慧,同時也展現出膠東沿海地區(qū)海草房民居建筑工藝的特殊性和所具有的純熟的技藝美。
三、結語
膠東沿海地區(qū)海草房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和諧的形體美、嚴謹的空間美、古樸的自然美以及純熟的技藝美等審美特征,都是其所具有的美學價值的體現。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膠東沿海地區(qū)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曾經獨具特色的海草房民居建筑因為缺乏有效的保護而逐漸地失去了往日亮麗的風采,殘垣斷壁,甚至是面目全非。膠東沿海地區(qū)海草房民居建筑這一具有濃郁地域性特色的建筑遺產正面臨著消失的危機,對于海草房民居建筑的保護和發(fā)展所面臨的困境以及有效的解決策略值得我們深刻思考,并需要深入探索。對于海草房民居建筑的保護、傳承和發(fā)展是勢在必行、刻不容緩的。
參考文獻:
[1]劉彩云.膠東地區(qū)海草房營造技藝的發(fā)掘與保護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7.
[2]王梅.對膠東半島民居——海草房的思考和探索[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1,(11):366.
[3]張晉浩,王學勇.海草房特色民居的保護與更新[J].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01):134-138.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教育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