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藝鐘 李 健 林德榮 郭紹舉
(1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四臨床醫(yī)學院,廣東省廣州市 510000,電子郵箱:411621257@qq.com;2 廣東省深圳市中醫(yī)院脾胃病科,深圳市 518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經檢查排除引起上述癥狀的器質性疾病的一組臨床綜合征。FD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胃腸病,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的特點,患者需反復就醫(yī),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1-2]。有學者發(fā)現中醫(yī)藥治療FD的臨床療效好[3]。生姜瀉心湯是傷寒論名方,用于治療“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痢者”,主要功效為升清降濁、調和脾胃。筆者采用生姜瀉心湯加減治療寒熱錯雜型FD取得較好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在深圳市中醫(yī)院門診就診的80例寒熱錯雜型FD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胃泌素及胃動素《中國功能性消化不良專家共識意見(2015年,上海)》[4]中FD的診斷標準。(2)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脾胃寒熱錯雜型痞滿癥的診斷標準。主癥:① 胃脘痞滿,遇冷加重;② 口干或口苦。次癥:① 納呆;② 嘈雜;③ 惡心或嘔吐;④ 腸鳴;⑤ 便溏。舌脈:① 舌淡,苔黃;② 脈弦細滑。證候診斷:符合主癥2項,加次癥2項,結合舌脈,即可診斷。(3)年齡18~75歲。排除標準:合并消化系統(tǒng)其他疾??;存在造血系統(tǒng)疾病或腫瘤;存在影響胃腸動力的全身疾病;有對本試驗所用藥物過敏的病史;同時參加其他臨床試驗;孕婦或哺乳期婦女。按隨機數字表法將80例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35~60(47.95±7.01)歲;病程1~5(3.07±1.14)年。治療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40~63(50.24±7.92)歲;病程1~5(3.29±2.01)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本研究通過深圳市中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
1.2 治療方法 (1)治療組給予生姜瀉心湯加減治療。生姜瀉心湯基礎方:法半夏10 g,生姜12 g,干姜10 g,黃芩10 g,黃連6 g,黨參15 g,大棗10 g,白芍20 g,炙甘草10 g。飲食積滯者合用焦山楂、建曲、炒萊菔子以消積導滯;反酸、燒心明顯者加煅瓦楞子、烏賊骨以制酸;兩脅竄痛、煩躁易怒者加柴胡、香附以疏肝清熱。1劑/d,水煎取汁150 ml分2次溫服。(2)對照組給予枸櫞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成都康弘藥業(yè)集團生產)5 mg/次,3次/d。兩組療程均為4周。
1.3 觀察指標 (1)治療前、治療后4周中醫(yī)癥狀評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胃痞滿癥癥狀分級量化表進行評定,其中主癥包括胃脘痞滿且遇冷加重、口干口苦,次癥包括納呆、嘈雜、惡心或嘔吐、腸鳴、便溏。按照嚴重程度不同分級評分:0級0分,Ⅰ級2分,Ⅱ級4分,Ⅲ級6分。舌脈具體描述不計分。(2)治療前、治療后4周胃泌素和胃動素水平: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檢測血清胃泌素及胃動素水平。
1.4 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胃痞滿癥的中醫(y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進行評定。(1)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2)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1%~95%;(3)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70%;(4)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或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后4周,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u=2.923,P=0.003),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yī)證候單項癥狀積分及總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其他癥狀積分及癥狀總積分均低于治療前,除腸鳴外,治療組各癥狀積分及總積分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x±s,分)
續(xù)表2
組別n嘈雜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惡心或嘔吐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治療組404.09±1.361.02±0.4113.669<0.0014.14±1.221.09±0.3815.096<0.001對照組403.74±1.211.21±0.5112.186<0.0014.18±1.371.35±0.6811.702<0.001 t值1.1611.8360.1382.111P值0.1250.0350.4450.019
組別n腸鳴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便溏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治療組404.13±1.521.26±0.4111.530<0.0014.16±1.541.21±0.4211.688<0.001對照組404.21±1.451.35±0.5211.742<0.0014.28±1.231.45±0.5113.442<0.001 t值0.2300.8600.3742.297P值0.4090.1960.3550.012
2.3 兩組治療前后胃泌素及胃動素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胃泌素及胃動素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胃泌素及胃動素水平均高于治療前,并且治療組胃泌素及胃動素水平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胃泌素及胃動素水平比較(x±s,ng/L)
調查顯示,在亞洲FD患者數量占消化道疾病患者的8%~23%[6]。目前該病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治療效果不佳,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7]。FD發(fā)病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8]:(1)社會特征:包括患者的教育水平、職業(yè)種類、經濟條件等。有學者發(fā)現,FD患病率與高教育水平有關,且城鎮(zhèn)人口FD患病率明顯高于農村人口[9-10],不同職業(yè)人群FD患病率不同,警察、醫(yī)院工作者患病率較普通體檢者高[11]。(2)幽門螺桿菌感染。陳吉等[12]調查發(fā)現FD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在FD發(fā)生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McCarthy等[13]報告,根除幽門螺桿菌后FD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3)精神、心理因素。FD患者多伴有精神、心理異常,其中焦慮、抑郁最為常見。(4)遺傳易感性。研究表明,有FD家族史的人群FD患病率明顯增高,提示該病可能有家族聚集性[11,14]。
FD屬中醫(yī)“痞滿”“嘈雜”“胃脘痛”等范疇,其癥狀與“痞滿”最為相似?!饵S帝內經》提出該病的發(fā)生是由于“臟寒生滿病”;《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明確“痞滿”的基本概念為“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胃受納腐熟功能失常,則胃失和降而見痞滿,如飲食生冷,寒邪客胃,氣機阻滯則為痞;飲食不節(jié),胃之受納過量,腐熟不及亦為痞;嗜酒無度,或多食肥甘厚膩辛辣之物,則胃陰耗傷。生姜瀉心湯出自《傷寒論·太陽中篇》,用于治療“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痢者”。腸鳴、痞硬少氣者,其虛也;下利、干噫食臭者,其實其熱也。虛熱二字,合成此證。方中生姜味薄,走而不守,能散水氣、開胃氣,驅濁開滯;干姜氣厚,守而不走,功兼收斂;此二者相合,有散有斂、能守能走,即使水飲得散,又使脾胃得補。半夏散結除痞,和胃降逆止嘔;黃芩、黃連苦寒降瀉,與半夏、二姜相用,為辛苦、寒熱相配,取去性存用之意,使無損陽助熱之弊也;黨參、大棗,味甘溫而能益氣,補中州之土虛而復轉升降之樞,助脾之意昭彰;炙甘草補脾胃、調諸藥。諸藥合用,共奏辛開苦降,升清降濁、調和脾胃之功,對于寒熱錯雜型FD患者尤為對證。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胃脘痞滿遇冷加重、口干口苦、納呆、嘈雜、惡心嘔吐、便溏積分及癥狀總積分均低于治療前,并且治療組上述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均P<0.05)。這提示生姜瀉心湯治療FD效果更好,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FD的主要病理生理特點是胃動力障礙,包括胃電節(jié)律紊亂、胃竇動力及胃排空下降等[15]。胃動力過緩可出現胃內食物滯留和胃排空延遲,導致餐后飽脹、早飽感[16]。胃泌素是一種激動性運動神經元遞質,在調節(jié)胃腸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胃腸激素分泌紊亂可致胃腸動力減弱或興奮[17]。胃動素的主要功能是促進胃腸運動,推動胃腸內容物以防止逆流。胃排空時間延長、上腹部飽脹及惡心嘔吐均與胃動素減少有關[18]。血漿胃動素的水平與FD發(fā)病有關,血清胃動素水平升高有助于胃排空,改善FD患者的臨床癥狀[19]。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后兩組胃泌素及胃動素水平均高于治療前,并且治療組胃泌素及胃動素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生姜瀉心湯可促進促進胃腸運動,促進胃排空,從而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與西藥治療比較,生姜瀉心湯可更好地改善寒熱錯雜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胃動力水平,療效確切,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