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第七小學 浙江湖州 313300)
經過上一課《浮力》的研究,同學們已經初步認識了什么是浮力,知道上浮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也知道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的水量有關。那么下沉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呢?我們先來做一個前測,了解一下學生的想法,大部分學生認為“下沉物體同樣受到水的浮力”作用。理由五花八門:有的憑生活經驗,有的看過書或者科普類文章,有的看過相關知識的電視節(jié)目,還有的則純粹是猜測。當然,也有一部分同學覺得很難確定,甚至還有極少數同學認為下沉物體是不會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基于學生這樣的認知,我們先增加一個小實驗:比較觀察同一個鉤碼在空氣中和水中的“重力”大小。如果在水中測得的“重力”小于在空氣中的重力,則說明物體受到了水的浮力。此時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出一個結論,明確下沉物體的確也會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這一點已經毋庸置疑了,消除了前面少數同學的一些疑慮。那么接下去重點就是研究下沉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究竟是怎樣的,跟哪些因素有關。為了更貼近學生的邏輯思維,我們將教材中這兩個實驗交換順序,也即先測量大小不同的下沉物體完全浸入水中后受到的浮力大小;再測量同一個下沉物體部分浸入水中后受到的浮力大小。通過三個實驗,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推進。幫助學生建立“①下沉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作用。②下沉物體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浸入的體積有關,浸入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③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時就下沉?!边@些科學概念。
如右圖一所示:將原來的手提測力計測量物體在水中的重力,改成在上方加一根橫梁,當將物體浸沒在水中又沒碰到量杯底部時,再固定在上方的橫梁上。橫梁可以架在鐵架臺上(方便調節(jié)橫梁高度)。
圖1
加橫梁的設計,避免了學生因手提測力計產生的抖動、碰到杯底杯壁等干擾因素產生的影響,大大降低了操作的難度。因為測力計不再抖動,同學們讀數更加方便,誤差也會降到最低。同時也解放了提測力計的這位學生,方便他和其他組員一起觀察、讀數和思考。
如右圖二所示:在測量大小不同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時,教師為每組準備三個量杯、三個測力計、三個不同大小的下沉物體,每個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水量可以視量杯大小、下沉物體大小而定)。學生在測量完這三個大小不同的下沉物體在空氣中的重力后,做好記錄(填在記錄表中)。然后按右圖所示將它們分別放入三個量杯中,開始實驗驗證。
圖2
這樣的設計,三個物體在水中的重力可以同時測量。一則加快實驗的推進速度,節(jié)省了有限的學習時間。二則避免了只用一個量杯、一個測力連續(xù)測量大小不同的三個下沉物體所帶來的簡單重復,累贅無趣。三則防止了將這三個物體不停地浸入、取出同一量杯導致水量發(fā)生變化而帶來的誤差,提高了數據的精準性。
同樣的道理,在測量“同一個下沉物體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這個實驗中(如右圖三所示),教師為每組學生準備三個相同的規(guī)則的下沉物體、三個測力計、三個量杯,每個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實驗的操作方法和設計優(yōu)點同上。
圖3
在測量大小不同的下沉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時,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是圖二這樣的現(xiàn)象。學生除了可以比較方便地分別讀出測力計的讀數、測出排開的水量外,還很容易橫向比較,直觀地發(fā)現(xiàn)三個量杯水平面的變化。通過觀察、測量、比較,得出如下結論:下沉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小,水平面上升得越少,也就是排開的水量越少,受到的浮力越小;下沉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水平面上升得越多,也就是排開的水量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同時呈現(xiàn)實驗現(xiàn)象,有利于橫向對比,也有利于學生進行觀察,從鮮明的對比中更易分析得出科學結論。
為了更好的開展實驗,我們需要注意三個細節(jié):一、無論是測量大小不同的下沉物體受到的浮力,還是測量同一下沉物體受到的浮力,都應該先將物體固定在測力計上,再浸入水中,最后固定在橫桿上,這三步順序不能交換。二、測量同一下沉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時,選用的器材盡量是規(guī)則的,如圓柱體、長方體等,最好標上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刻度線,且彈簧稱掛橫梁上時控制好高度,使得物體浸入水中要剛好滿足三分之一,三分之二。三、如果實驗使用燒杯太大而水量變化不明顯的話,可以選擇量筒。
科學學習是以科學探究為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必須深入研究學生,從便于學生操作、觀察、思考和發(fā)現(xiàn)的角度精心設計探究活動,讓他們親歷知識形成過程,最終實現(xiàn)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