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莉,張 軍
(西安交通大學醫(yī)學部附屬三二〇一醫(yī)院醫(yī)學檢驗科,陜西漢中 723000)
2型糖尿病為臨床常見的一種慢性內(nèi)分泌疾病,隨病情發(fā)展可并發(fā)各種微血管、大血管病變,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與生命健康。其中,糖尿病腎病(DN)是糖尿病最嚴重的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同時也是終末期腎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然而,該病早期無典型的癥狀,患者往往會因誤診而耽誤病情,因此,如何快速、準確地診斷早期糖尿病腎病是目前臨床研究的重點[1]。目前在臨床上,尿微量清蛋白(M-ALB)為糖尿病腎病診斷的常用指標,血清胱抑素C(Cys C)為反映腎小球濾過率變化情況的敏感指標,而血清中β2-微球蛋白(β2-MG)是反映機體腎小管功能早期損害的指標;尿中腎臟損傷因子-1(尿kim-1)也是出現(xiàn)于DN早期的一項標志物,為DN病情進展的監(jiān)測指標[2-3]。本研究探討了血清Cys C、β2-MG與尿kim-1、M-ALB聯(lián)合檢測在早期DN診斷中的價值,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就診的138例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符合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既往無腎病史或其他因素導致的腎損傷;排除近3個月內(nèi)服用腎毒性藥物,或伴高血壓、酮癥酸中毒的患者。根據(jù)24 h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R)檢查結(jié)果不同,將上述138例患者分2組,即UAER<30 mg/24 h的患者設(shè)為NDN組(n=69),其中女32例、男37例,年齡45~83歲、平均(62.52±7.08)歲;將UAER≥30 mg/24 h的患者設(shè)為DN組(n=69),其中女34例、男35例,年齡49~82歲、平均(62.88±7.17)歲;另于同期選擇70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均無腎病病史,且體檢結(jié)果均未發(fā)現(xiàn)異常,其中女31例、男39例,年齡46~85歲、平均(62.16±7.48)歲。經(jīng)對比,3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樣本采集 血清標本采集:在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3組受檢者的靜脈血3~5 mL存于促凝管中,待檢。尿液樣本采集:指導3組受檢者在晨起時取首次中段尿液置于專用的無菌容器中。同時,指導患者留取24 h尿液。
1.2.2檢測方法 血清Cys C:取血液樣本采用免疫增強比濁法檢測,試劑購自武漢默沙克生物公司;血清β2-MG:取適量血液樣本應(yīng)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檢測試劑購自上海研生生化試劑有限公司;尿M-ALB檢測:取24 h尿液標本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試劑購自北京利德曼公司;尿kim-1檢測:取晨尿標本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試劑購自北京金斯爾公司。上述操作均應(yīng)用貝克曼庫爾特AU5800全自動化學分析儀(美國)進行檢測,并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在上述檢查結(jié)果中,若血清Cys C大于1.25 mg/L則判為陽性;若血清β2-MG大于1.58 mg/L判為陽性;若尿M-ALB大于30 mg/L為陽性;若尿kim-1大于5.3 ng/mL時為陽性。
1.3觀察指標 (1)比較3組受檢者血清Cys C、血清β2-MG、尿kim-1、尿M-ALB水平的差異;(2)分析糖尿病腎病患者中,不同病程其血清Cys C、血清β2-MG、尿kim-1、尿M-ALB水平的變化情況;(3)分析血清Cys C、血清β2-MG、尿kim-1、尿M-ALB單項檢測、聯(lián)合檢測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
2.13組受檢者血清Cys C、血清β2-MG與尿kim-1、尿M-ALB水平比較 DN組、NDN組的血清Cys C、血清β2-MG、尿kim-1、尿M-ALB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DN組的上述指標水平也高于NDN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受檢者血清Cys C、血清β2-MG、尿kim-1、尿M-ALB水平比較
注:與DN組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血清Cys C、血清β2-MG、尿kim-1、尿M-ALB聯(lián)合檢測的診斷情況分析 血清Cys C、血清β2-MG、尿kim-1、尿M-ALB聯(lián)合檢測的靈敏度91.30%、準確率89.13%、陰性預測值90.91%,均明顯高于單獨檢測的結(jié)果(P<0.05),見表2。
2.3患者不同病程血清Cys C、血清β2-MG、尿kim-1、尿M-ALB水平比較 在DN組中,患者的血清Cys C、血β2-MG、尿kim-1、尿M-ALB水平隨其糖尿病病程的增加而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血清Cys C、血清β2-MG、尿kim-1、尿M-ALB單項及聯(lián)合檢測的診斷情況分析[%(n/n)]
表3 在DN組中患者不同病程血清Cys C、血清、β2-MG尿kim-1、尿M-ALB水平比較
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環(huán)境、遺傳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導致的一種全身性代謝性疾病,高血糖是該病獨立存在的病理改變[4]。若患者體內(nèi)的血糖長時間控制不穩(wěn)定就會使體內(nèi)的晚期糖基化終末產(chǎn)物沉積而并發(fā)各種急慢性疾病,危及生命安全。相關(guān)數(shù)據(jù)顯示[5],2型糖尿病患者中約20%~40%的患者會并發(fā)腎臟疾病,且可能發(fā)展成尿毒癥。因此,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DN對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結(jié)局具有積極的意義。然而,糖尿病患者腎損傷早期無特異性的癥狀、體征,極易耽誤最佳治療時機,故尋找一種準確有效、方便快捷的檢驗方法以診斷早期DN至關(guān)重要[6]。
目前,在臨床上觀察腎臟情況的檢驗指標有尿素氮、肌酐等,但腎臟器官的代償能力相對較大,在腎損害早期其尿素氮、肌酐水平均可表現(xiàn)正常,直至中重度腎損傷才表現(xiàn)異常,故檢測尿素氮、肌酐指標無法診斷早期腎損害[7]。
有研究報道,糖尿病患者一旦并發(fā)腎損傷,其機體內(nèi)的血清CysC、血清β2-MG、尿kim-1、尿M-ALB水平均會有所升高,可為臨床診斷DN提供一定的依據(jù)[8]。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DN組、NDN組患者的血清CysC、血清β2-MG、尿kim-1、尿M-ALB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DN組患者的上述指標也高于NDN組(P<0.05),且DN組中患者的血清CysC、血清β2-MG、尿kim-1、尿M-ALB水平會隨其糖尿病病程的增加而升高(P<0.05),提示檢測血清CysC、血清β2-MG和尿kim-1、尿M-ALB診斷早期DN具有較高的臨床應(yīng)用價值。血清CysC為分泌性蛋白質(zhì),普遍存在于人體體液中,且腎臟是能夠清除CysC的唯一臟器,當腎臟受到輕度損害時,CysC的清除能力也隨之下降,因此,CysC可成為早期DN診斷的敏感指標[9];血清β2-MG屬于一種低分子蛋白,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能夠自由通過腎小球濾過膜,是臨床常用的早期腎損傷診斷指標,但血清β2-MG水平極易受炎癥、免疫抑制劑、激素等多種因素影響而升高,致使其特異性較低[10];尿kim-1是反映機體急性腎小管損傷狀況的敏感指標。正常情況下,kim-1在肝脾腎臟器中呈低表達,但當腎臟受到損傷后,其在近曲小管中的表達量迅速增加,且腎臟的修復情況也會迅速由它反映出來,因此較多學者認為尿kim-1可成為反映早期腎損傷靈敏標志物[11-12]。正常情況下,尿M-ALB難以透過濾過膜,故尿液中只有少量清蛋白,然而一旦腎臟發(fā)生病理改變時可刺激機體內(nèi)大量清蛋白被腸道吸收而進入腎臟,使腎臟負擔加重,造成腎功能損害[13]。因此,檢測尿M-ALB水平可動態(tài)觀察到腎臟的病變情況,但有研究指出,交感神經(jīng)興奮、精神緊張、運動等因素均會導致受檢者出現(xiàn)生理性蛋白尿,出現(xiàn)假陽性,故不能單獨應(yīng)用尿M-ALB檢測診斷DN[14]。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血清CysC、血清β2-MG、尿kim-1、尿M-ALB4項指標單獨檢測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均不高,而4者聯(lián)合檢測的靈敏度(91.30%)、準確率(89.13%)、陰性預測值(90.91%)均較單獨檢測顯著升高(P<0.05),與王俊杰[15]的研究結(jié)果基本相符,表明了血清CysC、血清β2-MG、尿kim-1、尿M-ALB聯(lián)合檢測可相互補充,提高診斷準確率,為糖尿病腎臟早期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然而,盡管上述4項指標聯(lián)合檢測的靈敏度、準確率均優(yōu)于單項檢測,但在實際臨床中需要考慮成本效益與患者的經(jīng)濟狀況選擇合理的檢查方案。
綜上所述,與單一項目檢測相比,血清Cys C、β2-MG與尿kim-1、M-ALB聯(lián)合檢測的診斷價值更高,能夠顯著提高診斷準確率,利于延緩DN進展。但是由于本研究樣本量偏小,還有待進一步擴大樣本以證實聯(lián)合檢測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