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谷易木
如今青海湟水谷地一脈村村落落里,曾經風光過的戲臺基本上都不演戲了,為了保留下來,它與廟宇結成連理。緣于它們的合作,每隔幾年總要彩繪一新,里面的物什不斷添進來,也不過是用綢緞扯成的紅、做成的寶幢,繡成的小鞋,以及泥佛、銅佛、經書之類,因而顯得格外古板、莊重、神秘。而往日人山人海的火熱也許一去不復返了吧!
曾經滄海難為水。在曾經的歲月里,年年秋盡冬臨之時,鑼鼓響起,鈸兒、鐃兒、磬兒齊鳴,一二主將、三四偏將、五六龍?zhí)?,一臉油彩粉面,他們把天才的?lián)想與想象巧妙復活,一個個喬裝打扮,或緇衣行頭,或袞服皂靴,亮幾個相,揮幾面旗幟,揚幾下馬鞭,轉幾個圈圈,翻幾個跟頭,就像亙古不變的湟水河一樣,忽兒進入了漢唐宋元明,忽兒來到了胡兒番邦。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演員們已進了角色,漸入佳境,生命怒放,時空就穿越了前世今生。戲臺上演員在忘情地演繹歷史,臺下純樸的觀眾融入劇情,臺上臺下,生活和歷史在戲臺上、在眾人的心中再一次演繹,戲和人生都一樣,異曲同工、滄海桑田;這哪是在演戲、看戲,分明是演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劉邦對白:“母死不能葬,乃無能也;寄居長亭,乞食漂母,乃無恥也;受辱胯下,一市皆笑,乃無勇也;仕楚三年,官止執(zhí)戟,乃無用也!”秦始皇出巡,旌旗蔽日,虎賁如云,將相簇擁,誰何以堪!劉季見之,暗羨:大丈夫臨凡浮世,命若蚍蜉,有生之年,該當如此。有如此的凌云之志,于是催促蕭何月下追韓信。劉邦用韓信,兵權盡付之,疑而不用,用而不疑,這賭注下得太大了吧!不大!不大!太值了。垓下對決,韓信“十面埋伏”疑兵計配上張良“四面楚歌”攻心計,把“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高、富、帥項羽摧殘得虎落平陽被犬欺,龍于水池遭蝦戲。陪他烽火七年的虞姬從丈夫腰里抽出寶劍,邊舞邊唱:“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力氣盡,賤妾何聊生?!蔽柚翗O,唱至極情,聲如裂錦,淚雨滂沱,毫不猶豫將鋒刃往嫩白的酥頸上一抹,一縷香魂欣然西去。烏江邊,高傲的項王拒絕了亭長東山再起的美意,贈送了烏騅馬。自己不能不如愛妻,亦不能辜負了她。他徒步殺敵一百多后,自刎相隨。幾百年后的宋代婉約派曠世美女詞人李清照對尊貴的項羽愛意綿綿,寫了一封五言情書流芳百世:“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鴻雁錦書,敗在戰(zhàn)場、勝出情場的項羽您收到了嗎?漢高祖城府在胸,勝券在握,捋著胡須,款款寶座。一介韓信最后蒼涼悲壯的吟唱驚天動地、鬼神哭泣:“到如今一統(tǒng)山河富貴安享,命運卻把我誆,前功已盡被困在未央,這就是敵國破謀臣亡,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百萬大軍,搖如意,指揮倜儻,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末了卻被一老婦人像狗一樣吊起來隨意宰割,了得武功呢!文韜武略呢!手下如云戰(zhàn)將呢!這是何等的大悲咒啊!冤冤相報,冤冤相報何時了,嘆漢獻帝的結局,因果相襲,短命韓信在天有靈乎!漢高祖在天幡然醒悟乎!
除卻巫山不是云。戲臺的成長與戲的成長相輔相成,而戲臺與戲的成長與社會的喜好息息相關。湟水一脈的戲臺大多興建于康乾時期,那時的清朝堪稱“大清帝國”,一個“大”字何生了得,周邊國家都想臣服,皆來朝貢。那時看來何生了得的“日不落帝國”也主動派使者前來交流,揣摩其心思,了解其家底。盛世的人們又一次開始從戲臺上認識歷史、了解歷史、欣賞揣摩歷史。每一朝總會有個守不住如畫江山的帝王,于是就有八方英雄為了這“如畫江山”赴湯蹈火,甘冒天下之大不韙。于是乎,無數(shù)豪杰粉墨登場,背井離鄉(xiāng)、別母離妻,運籌帷幄、殺伐驍勇、威風八面,都想過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钡娜兆?。結局如何呢?大多轟轟烈烈登場,潦潦草草收場,或死于疆場,或泯于草野,或死于陽謀,或滅于陰謀。成功者有幾何,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王極其稀罕,比比皆是的是寇。英雄們曉得的歷史肯定比平民百姓多、看過的戲亦多,可他們就是看不破,放不下,自在不了,隨緣不了,因為他們是英雄,他們的平臺在戰(zhàn)場,戰(zhàn)死沙場為榮,好活好死為恥。平凡人冥想:看來我們這些平頭老百姓還是活得最愜意,戲里的英雄們過的是啥日子啊!一夜白頭,長夜無眠,頭懸城門,身首異處。給人一點點安慰的是,戲臺上的英雄們瞑目時,都有或慷慨激昂或婉轉九曲的挽歌陪伴,有絕代佳人為其殉情,天地為其悲,看戲的人也為其陪悲傷,陪眼淚,陪難受,陪義憤。而現(xiàn)實中的末路英雄,陪伴他的大概是如血殘陽,怒號陰風,濁浪排空,凄凄野草,森森白骨無人收吧。好在歷史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英雄不過是帶了個頭而已。說得多經典!
湟水一帶的舊戲臺毀于“破四舊”時期。號令起處,凡傳統(tǒng)的、封建的都得“破”。于是那些受時代點化、血脈賁張的基干民兵揮舞二戰(zhàn)退役的漢陽造、鐵把沖鋒沖了過來,哪個老封建、老傳統(tǒng)敢擋?!拔幕锩睍r期,豈有歌舞升平之理。一座座戲臺頹然倒地,而與戲臺相依的廟宇毀得更快,柱梁檁椽、鏤空鳥獸、雕欄玉砌或做成了小學生的桌椅,或成了集體食堂的燒柴,或堆在陰暗潮濕的墻角風化為腐朽。而那些毀戲樓、廟堂最積極的馬前卒在后來的日子里,結局都不怎么樣。為人莫做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明,難道冥冥之中真有個“神明”高高在上,慧眼安排著小蟲蟲們的浮沉。
為伊消得人憔悴。十一屆三中全會如一縷春風,激活了湟水谷地老百姓勤勞、勇敢、智慧的稟賦,勞動、生活積極性空前高漲,勞動生產率蒸蒸日上,只五六年光陰,大地母親就賜予她的淳樸子民不計其數(shù)的寶物,農家院里糧滿倉,油滿缸,馬牛羊滿圈。富裕了的百姓,在國家政策的支撐下,百廢俱興,一座座戲臺又神奇地、古色古香地矗立在原基上——那是村子里最繁華的地段。
湟水谷地的戲臺,建筑一般為歇山頂,有單檐的,有重檐的,還有十字形的。石頭墊基,水泥澆筑,柱梁檁椽一律松木,鏤空鳥獸、雕梁畫棟為青楊材質。外墻墻體磚混構成,內里板壁花鳥獸彩繪,藻井呈放射狀斗拱八卦形組成,盤龍圓形結頂,四圍復套小八卦,龍、獅、麒麟石雕壓脊。《霸王別姬》《竇娥冤》《十五貫》《貍貓換太子》《宮門掛帶》在巍峨的戲臺又開演了。這時的湟水人太愛看戲了,每當夜幕降臨,早早吃飽了拉面,兜了零食,架子車里鋪了被褥,載著老幼,拿著凳子、墊子齊聚臺下。中老年人大都能看懂戲文的內容,給身邊的人滔滔不絕時,核桃皮臉舒展成國光蘋果般的光滑。一個村子里開戲,這個村的人的臉可就闊了,看著成群結隊的外村人來看自己村的人演的戲,打聽戲名,了解劇情,便把頭顱抬得高高的,胸膛挺得翹翹的,打個招呼也梗直著脖子,因為戲他們風光了好幾年。
衣帶漸寬終不悔。村村通電,電視普及,不知不覺中戲臺敗給了電視,看戲的人越來越少了。戲臺成了村子的一處文物古跡,那曾經輝煌過的一段念想誰都舍不得遺棄,于是又一次與廟宇攀親。里面請來一幅幅神佛案子或安頓上一尊尊泥塑神佛,戲裝已塵封了好久,各種旗子、長槍大刀似乎完成了本來的使命,現(xiàn)在卻成了神佛們手上的點綴或鎮(zhèn)邪之物。神佛的法力無邊,由它們守護著寺廟,無須保安、公安、攝像頭、報警器操勞,一根草木都丟不了。四季香火裊裊,糖果點心供養(yǎng),神佛們的起居餐飲好著呢!
今電子科技發(fā)達,通信方式越來越多,從電報、電話、傳真到短信、電子郵件、QQ、微信、二維碼、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量子衛(wèi)星、人工智能。每個人都有好幾種通信方式,好多新玩意兒小孩大人都會玩。甚至通過GPS,可以準確定位出某個人所在的位置。交通工具日益發(fā)達,出行更加方便,千里之遙指日可達。但這是要付費的,于是人人都為錢而辛苦,使勁往錢眼里鉆。在如此辛苦的年月里,也許湟水谷地一脈的村村落落里再也演不起一場正兒八經的古戲了,雇來戲班子,看的人稀稀松松,演員們努力著,但總是進不了角色,找不到感覺。
——選自《西部散文選刊》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