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是指一類以體循環(huán)動脈血壓增高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群,主要分為原發(fā)性高血壓和繼發(fā)性高血壓兩類,臨床表現(xiàn)常伴有心、腦、腎等器官功能或器質(zhì)性損害,與糖尿病成為我國居民發(fā)病率最高的兩類慢性疾病[1]。血管超負荷指的是在高血壓狀態(tài)下,小動脈阻力和大動脈硬度增加造成早期搏動波反彈的綜合作用[2],臨床上量化為收縮壓相對于基礎血壓的升高值,表示異常血管阻力、血管硬度和早期搏動反彈在血管超負荷中的所占比。血管超負荷指數(shù)(VOI)既包括了血管對靜態(tài)時血流的阻力(即增加的外周阻力),又包括了搏動時血流的阻力(即增加的動脈硬度和增加的早期搏動波反彈之和,也稱阻抗)[3],因此臨床上也將VOI作為評價高血壓性心血管疾病危險程度的指標。本研究選取我院門診就診及住院治療的原發(fā)性高血壓病人179例為研究對象,測定常規(guī)生化指標、血管超負荷指數(shù)、血管舒張功能、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IMT)以及左室質(zhì)量指數(shù)(LVMI),分析VOI與心血管功能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門診就診及住院治療的原發(fā)性高血壓病人179例為研究對象,年齡23歲~78歲,男90例,女89例。高血壓病的診斷標準根據(jù)《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版》中規(guī)定在未使用降壓藥的前提下,非同日3次測定,收縮壓(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張壓(DBP)≥90 mmHg,則可判斷為高血壓病[4]。根據(jù)高血壓病分級標準分為高血壓1級組、高血壓2級組和高血壓3級組,其中高血壓1級組58例,高血壓2級組64例,高血壓3級組57例,另外選取同時期未服用任何藥物且血壓檢測正常病人作為對照組,共53例。所有研究對象均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腎衰竭等其他重大臟器疾病,各種惡性腫瘤以及精神疾病。各組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規(guī)生化指標 常規(guī)生化指標包括血脂、血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等[5]。血脂、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WBC)、紅細胞計數(shù)(RBC)、血小板計數(shù)(PLT)、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等。肝功能指標: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總膽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堿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轉肽酶(GGT)等。腎功能指標: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尿素、血尿酸、尿肌酐(Cr)、尿蛋白等。對所有入選病例進行定期常規(guī)生化指標測定,同時詢問煙酒史、家族病史等。
1.2.2 血管超負荷指數(shù) 對所有入選病例進行血壓測定[6]:病人取坐位,測量時統(tǒng)一選擇右上臂肱動脈進行SBP和DBP測定,測定時注意保持上臂處于心臟同水平位置,間隔1 min~2 min后復測1次,取兩次平均值為最終血壓值,若SBP和DBP中任一數(shù)值2次讀數(shù)差≥5 mmHg,則需再復測一次,取3次平均值,計算脈壓(PP)=SBP-DBP,VOI=1.33×SBP-0.33×DBP-133.3。
1.2.3 內(nèi)皮依賴性血管舒張功能(FMD)測定 病人取仰臥位,采用LOGIQ7彩色多普勒超聲診療系統(tǒng)(美國GE)、10 MHz線陣探頭進行FMD測定。探查深度4 cm,以病人右側肘橫紋上5 cm肱動脈段為靶血管,在病人靜息狀態(tài)下測定內(nèi)徑基礎值D0,于肘關節(jié)上10 cm~15 cm處束袖帶并迅速從0 mmHg加壓至200 mmHg,持續(xù)5 min后迅速減壓至初始值,減壓后60 s內(nèi)測定內(nèi)徑值D1,所有數(shù)據(jù)均需復測3次取平均值,F(xiàn)MD可量化為內(nèi)徑值D1和內(nèi)徑基礎值D0之間的差值與D0的比值,即FMD=(D1-D0)/D0×100%[7]。
1.2.4 頸動脈IMT測定 病人取仰臥位,頭部略后仰偏向檢測部位對側,采用LOGIQ7彩色多普勒超聲診療系統(tǒng)(美國GE)、10 MHz線陣探頭進行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測定。探查深度4 cm,縱向探查雙側頸總動脈長軸切面,血管后壁縱向回聲分隔平行線的間距即為IMT。取頸總動脈分叉處上方1 cm處,測定頸內(nèi)動脈和頸外動脈近皮膚一側的IMT值,另取頸總動脈分叉處上方2 cm處,測定頸總動脈近皮膚一側的IMT值,每個測試點均需重復測定8次,取均值作為最終結果。依次探查各測定位置有無鈣化及斑塊,若有則需測定斑塊的數(shù)量。IMT<1.0 mm為正常,1.0 mm≤IMT<1.5 mm為內(nèi)膜增厚,IMT≥1.5 mm則表示斑塊形成,以CA-IMT代表兩側動脈最大IMT值,任一側有斑塊形成時CA-IMT計為1.5 mm[8]。
1.2.5 LVMI測定 病人取左側臥位,保持正常呼吸,采用VIVID7超聲儀(美國GE)、4S探頭同步掃描心電圖,探頭頻率設定在1.7 MHz~3.4 MHz,取左室乳頭肌水平二維圖像,記錄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EDD)、室間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以及病人身高(H)、體重(BW)[9-10]。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計算LVMI:
體重指數(shù)(BMI)=BW/H2(kg/m2);
體表面積(BSA)=0.61×H+0.012 8×BW-0.152 9(m2);
左心室質(zhì)量(LVM)=0.8×1.04[(LVEDD+LVPWT+IVST)3-LVEDD3]+0.6(g);
LVMI=LVM/BSA(g/m2)。
2.1 各組臨床資料比較 高血壓病組血壓、脈壓、TG、TC、DBIL、ALT、AST、ALP及煙酒史、高血壓家族史比例高于對照組(P<0.05),而其余各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各組臨床資料比較
2.2 各組間VOI、FMD、IMT、LVMI指標比較 高血壓各分級組VOI、LVMI值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隨著血壓的升高,VOI、LVMI逐漸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FMD則隨著血壓水平的增高逐漸降低,高血壓各分級組FMD低于對照組(P<0.05)。此外,隨著血壓水平的增高,頸總動脈IMT≥1.5 mm例數(shù)也在增加。詳見表2。
表2 各組VOI、FMD、IMT、LVMI比較(±s)
2.3 相關性分析 VOI是FMD、CA-IMT、LVMI的共同影響因素,且VOI是CA-IMT的重要影響因素,隨著血壓水平的增高,高血壓合并的危險因素增多,VOI對三者的影響降低。詳見表3。
表3 VOI與SBP、DBP、PP、FMD、IMT、LVMI相關性分析
一直以來,臨床上普遍認為高血壓病對于引起心血管疾病的潛在危險比較大,醫(yī)學界也一直在致力于尋找一個心血管疾病的血壓參數(shù)。血管超負荷指數(shù)作為一種量化性的收縮壓相對于基礎血壓的升高值[11],對于青年病人和中年病人而言,收縮壓是血管超負荷的主要標志,而對于老年病人來說,老年高血壓多屬于單純收縮性高血壓,脈壓成為血管超負荷的主要標志。
當然,VOI在臨床運用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12],由于VOI是其他共變量的影響因素,各因素之間也非完全孤立,某個因素的升高或降低可能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對血管壁存在影響,從而對另一因素產(chǎn)生影響效應,例如平均動脈壓的升高對脈壓的影響。
因此,VOI對與心血管危險性的評估并不能說是完全準確,但是,VOI是高血壓循環(huán)異常綜合反應的參數(shù),其對于評估心血管病危險性的參考價值和臨床意義是不可否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