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威脅人類健康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預測,至2020年急性冠狀動脈梗阻性疾病將成為主要的致死性原因之一[1]。目前對于此類疾病的治療,主要通過外科搭橋手術、內(nèi)科溶栓以及介入治療,而通過上述治療措施,病人冠狀動脈再通后仍將直接面臨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2]。缺血再灌注損傷包括微血管損傷、心律失常、可逆性心功能障礙以及心肌細胞凋亡等,引發(fā)再灌注損傷的機制包括多種,細胞內(nèi)Ca2+超載、氧化應激、中性粒細胞活化均參與到了心肌結(jié)構(gòu)以及功能的改變當中[3]。如何解決病人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已經(jīng)成為當前心血管疾病研究領域當中的熱點問題。丹參川芎嗪注射液作為一種中藥制劑,已有研究證實其具有改善血液流變學、減輕脂質(zhì)過氧化、促進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病人術后心功能的恢復等作用[4-5],而關于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是否對PCI術后病人心肌缺血再灌注具有保護作用,目前尚無相關研究。本研究探討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對PCI術后病人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護作用及其機制。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脈綜合征需要行PCI術治療病人97例作為研究對象,急性冠脈綜合征根據(jù)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協(xié)會擬定的急性冠脈綜合征相關診斷標準進行,病人必須具備下列三條中的兩條:①具有缺血性胸痛的相關臨床表現(xiàn)以及相關病史;②心肌壞死的標志物濃度出現(xiàn)動態(tài)改變;③心電圖出現(xiàn)動態(tài)演變及相應變化。此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分型標準,97例病人均符合心血瘀阻證相關診斷標準,主證:胸痛如絞、痛有定處、痛如針刺、心痛徹背;次證:心悸不寧、胸悶難安、入夜痛甚,脈弦澀或結(jié)代、唇舌紫暗或瘀斑。
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97例病人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51例,男29例,女22例,年齡38歲~82歲(61.29歲±8.47歲);對照組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齡41歲~81歲(62.31歲±11.83歲)。兩組病人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西醫(yī)診斷標準以及中醫(yī)心血瘀阻證相關診斷標準;②年齡≥18歲;③目前未參與其他臨床研究;④病人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糖尿病、嚴重心律失常、重度高血壓、嚴重心肺功能不全等;②合并精神疾病病人;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④有明確細菌、病毒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⑤肝腎功能不全病人;⑥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小于30%病人。
1.4 治療方法 經(jīng)股動脈/橈動脈路徑行冠狀動脈造影證實病人存在明確的嚴重狹窄或梗死相關動脈,選擇最佳體位顯示病人血管病變部位,經(jīng)球囊擴張或同時支架置入,以開通相關血管,恢復機體良好血運。
對照組病人術前7 d口服0.3 g阿司匹林以及300 mg氯吡格雷,然后行PCI術治療。觀察組病人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丹參川芎嗪注射液(貴州拜特制藥有限公司,H52020959,每支5 mL),將15 mL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加入25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輸注,每日1次。
1.5 觀察指標 ①病人入院時、PCI術后3 d,檢查病人心肌酶及肝功能指標,包括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門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T)、乳酸脫氫酶(LDH);②病人入院時、PCI術后3 d,采用ELISA法檢測病人血清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以及C反應蛋白(CRP)水平;③病人入院時、PCI術后3 d,采用比色法測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以及丙二醛(MDA)水平。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心肌酶及肝功能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病人CK-MB、AST以及LDH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病人CK-MB、AST以及LDH水平均較術前降低(P<0.05),但術后兩組病人CK-MB、AST以及LDH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血清細胞因子比較 術前兩組病人血清IL-6、TNF-α以及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病人血清IL-6、TNF-α以及CRP水平均較術前升高(P<0.05),術后觀察組病人血清IL-6、TNF-α以及CRP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2.3 兩組抗氧化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病人SOD、NO以及MD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對照組病人SOD、NO以及MDA水平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病人SOD、NO高于術前(P<0.05),MDA水平低于術前(P<0.05),術后兩組病人SOD、NO以及MDA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1 兩組心肌酶及肝功能指標比較(±s) U/L
表2 兩組血清細胞因子比較(±s)
表3 兩組抗氧化指標比較(±s)
由于缺血所引起的機體組織損傷是致死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例如由于動脈粥樣硬化所導致的腦卒中、心肌梗死等疾病。隨著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進步,研究者逐漸發(fā)現(xiàn),缺血本身并不是對組織造成損傷的主要原因,對組織造成損傷的主要原因是恢復血液供應后,機體過量的自由基對這部分重新獲得血供的組織內(nèi)細胞進行攻擊而引起的損傷,被稱為“組織缺血再灌注損傷”[6-8]。對于心血管疾病,無論采取靜脈輸注藥物溶栓治療、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或者心臟支架介入治療等,病人均不可避免面出現(xiàn)缺血再灌注損傷[9]。目前研究證實,缺血再灌注損傷機制主要與血管內(nèi)皮細胞損傷、鈣超載、氧自由基、中性粒細胞激活以及組織細胞凋亡等有關[10]。
藥理研究顯示,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脈養(yǎng)心之功效,可擴張冠狀動脈、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黏度、改善機體微循環(huán),以及抗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的作用[11]。本研究探討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對PCI術后病人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護作用及其作用機制。
在缺血再灌注過程當中,由于大量的中性粒細胞發(fā)生聚集和黏附,單核細胞或內(nèi)皮細胞所產(chǎn)生炎性細胞因子對缺血再灌注損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研究證實,IL-6、TNF-α以及CRP作為炎癥介導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中重要的炎癥反應因子,當機體發(fā)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時,血清IL-6、TNF-α以及CRP水平將顯著升高,從而促進炎癥反應的發(fā)生[12]。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病人PCI術后血清IL-6、TNF-α以及CRP水平顯著升高,而對照組升高程度明顯高于觀察組。表明病人發(fā)生缺血再灌注損傷可促進機體炎癥因子的產(chǎn)生,而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可減輕缺血再灌注心肌損傷程度,從而對心肌缺血再灌注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大量研究顯示,缺血心肌組織可產(chǎn)生出大量的自由基,自由基活性的增加將導致機體內(nèi)皮細胞損傷,使內(nèi)皮下膠原、微纖維以及基底膜暴露于血流,從而引起血小板的黏附以及聚集,而脂質(zhì)過氧化則可反映機體的自由基水平[13-14],其中MDA作為脂質(zhì)過氧化反應的一個重要產(chǎn)物,能夠間接反映機體細胞受自由基攻擊的嚴重程度以及心肌細胞的損傷程度;而作為自由基特異性清除劑,SOD在自由基損害組織細胞的應激情況下活力升高且代償性增加,從而減輕自由基對心肌細胞的損傷[15]。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可升高SOD、NO水平,降低MDA水平,進而減少冠狀動脈內(nèi)皮細胞的損傷,抑制血管血栓的形成,減少自由基水平升高而導致的生物膜損傷,對心肌缺血再灌注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綜上所述,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對PCI術后病人心肌缺血再灌注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抑制機體炎癥反應以及清除機體氧自由基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