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影 王燕婷 梁美玲
【摘要】 目的:探討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除術與摘除加電凝術治療有生育要求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效果與安全性對比。方法:選擇2016年2月-2017年2月筆者所在醫(yī)院診治的有生育要求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112例,隨機分為電切組和電凝組,各56例。兩組均進行常規(guī)術前處理,術后均給予常規(guī)抗炎治療,其中電切組使用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除術,電凝組使用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摘除加電凝術,兩組均于月經干凈后3~7 d內實施手術。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觀察術前、術后3、12個月月經量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并均進行1年隨訪,統(tǒng)計術后復發(fā)率、妊娠率。結果: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12個月,電切組月經量、VEGF水平均低于電凝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年,電切組復發(fā)率8.93%,低于電凝組23.2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術后1年,電切組妊娠率均高于電凝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除術與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摘除加電凝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圍術期指標相當,但術后1年內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除術恢復情況較好,且術后復發(fā)率較低,妊娠率較高。
【關鍵詞】 子宮內膜息肉; 宮腔鏡; 電切除術; 摘除加電凝術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5.01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8)25-00-03
子宮內膜息肉是婦科常見疾病之一,主要是因子宮內膜局部增生過度所致,在青春期后任何年齡段均可發(fā)生,多見于35歲以上婦女,其與體內內分泌及炎癥紊亂有關,主要為雌激素水平過高所致,且息肉大多來自未成熟子宮內膜,常見于基底部位。2012年美國婦產科腔鏡學會(AAGL)子宮內膜息肉治療指南中指出:對于息肉較小且無癥狀者多采用保守治療,出現明顯癥狀或有生育要求患者均建議其手術治療,但傳統(tǒng)切除方式術后復發(fā)率較高,隨著微創(chuàng)及內鏡技術不斷發(fā)展,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1]。宮腔鏡下治療子宮內膜息肉,能直視子宮內膜情況,精準定位患病部位,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且術后并發(fā)癥較少,明顯縮短患者術后康復時間,相關研究表明,宮腔鏡下手術創(chuàng)口較小,可保留較完整的子宮功能,現已成為子宮內膜息肉治療的金標準[2]。本研究使用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除術與摘除加電凝術治療筆者所在醫(yī)院有生育要求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對比兩種手術效果和手術安全性,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就診的有生育要求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112例,納入標準:(1)均符合《婦科內鏡學》子宮內膜息肉診斷標準[3];(2)就診期間均有子宮異常出血癥狀(月經淋漓不凈、經期不規(guī)則陰道出血等);(3)入組前病例資料完整,能正常判斷療效;(4)入組前3個月內均未服用激素類藥物;(5)均為筆者所在市常駐人口,術后方便隨訪調查;排除標準:(1)存在手術禁忌證;(2)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造血及凝血系統(tǒng)障礙;(3)有精神疾病,思維意識模糊;(4)存在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等;(5)合并其他生殖器官病變所致出血及感染。本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該項研究;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項研究。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電切組和電凝組,各56例。電切組患者年齡26~40歲,平均(34.62±5.47)歲;病程6~31個月,平均(23.14±4.32)個月;單發(fā)息肉45例,多發(fā)息肉11例。電凝組患者年齡28~38歲,平均(35.44±6.38)歲;病程4~30個月,平均(23.52±4.88)個月;單發(fā)息肉41例,多發(fā)息肉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進行常規(guī)術前處理,術后均給予常規(guī)抗炎治療,其中電切組使用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除術,電凝組使用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摘除加電凝術,兩組均于月經干凈后3~7 d內實施手術。
1.2.1 術前處理 常規(guī)術前檢查,并于術前6 h在陰道后穹窿放置400 μg米索前列醇(北京紫竹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668,規(guī)格:0.2 mg)軟化宮頸。膨宮介質選取5%葡萄糖溶液,壓力保持90~100 mm Hg,流速保持120 ml/min?;颊哌M入手術室后給予靜脈麻醉,常規(guī)消毒外陰及陰道,并將宮腔鏡緩慢探入檢查宮腔情況。
1.2.2 電切組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明確息肉大小、數量及具體位置,實施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除術,用環(huán)形電極切除息肉基底部位,操作過程注意動作幅度,避免因操作不當引發(fā)出血,切除完成后檢查息肉切除情況,并將切除息肉送檢。
1.2.3 電凝組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明確息肉大小、數量及具體位置,實施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摘除加電凝術,從息肉蒂處剪除,再用滾珠電極從息肉底部實施電凝,操作過程中發(fā)現出血點,實施電凝止血,切除完成后檢查息肉切除情況,并將切除息肉送檢。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其中術中出血量據術中紗布量進行估算,單塊紗布吸滿記8 ml。記錄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12個月的月經量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其中月經量使用月經失血圖(PBAC)評估[4],VEGF水平則抽取患者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離心抗凝,存放于-20 ℃冰箱保存,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同組檢測。兩組患者均進行1年隨訪,統(tǒng)計術后復發(fā)率及妊娠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或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圍術期指標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手術效果
術前,兩組月經量、VEGF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12個月,兩組月經量、VEGF水平較術前均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電切組月經量、VEGF水平均低于電凝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復發(fā)及妊娠情況
術后3、6個月,兩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年,電切組復發(fā)率8.93%,低于電凝組的23.2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術后1年,電切組妊娠率均高于電凝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術后并發(fā)癥
兩組患者術后均未出現嚴重并發(fā)癥,且未發(fā)生術后感染,其中電切組惡心嘔吐1例,肩背部疼痛2例;電凝組惡心嘔吐2例,體溫升高1例,兩組患者均于術后3 d內恢復正常。
3 討論
臨床上將突出生長于子宮內膜表面,由內膜腺體和基質包裹血管而成的增生性炎癥贅生物稱為子宮內膜息肉,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月經不調、白帶異常和不規(guī)則出血等,如不及時診治會造成女性月經量過多,并可降低子宮內膜容受性、干擾胚胎著床,引發(fā)女性不孕,嚴重者甚至產生癌變。子宮內膜息肉可生長于子宮內膜各部位,生長角度不一,可單發(fā)也可多發(fā),多為有蒂息肉,可通過陰道B超、宮腔鏡等明確診斷,相關研究發(fā)現已婚婦女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未婚[5]。子宮內膜息肉藥物療效不佳,主要通過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宮腔鏡下手術因術中出血量小、術后恢復較快,已成為目前較為普遍的治療方式[6]。
子宮內膜息肉患者治療有著一定特殊性,需在保證治療效果前提下減少復發(fā)率,對于有生育要求患者需在手術治療過程中注意保護子宮內膜,目前常用宮腔鏡下手術進行治療。宮腔鏡具有視角大、透光率好、分辨率高、清晰度高等優(yōu)點,已被廣泛應用于婦科檢查及相關手術治療,宮腔鏡下手術因其精準診療現已替代傳統(tǒng)盲目刮宮,相關研究證實宮腔鏡下手術能精準定位病灶部位,減輕患者術中痛苦,提高息肉清除率,且術后恢復時間短,有效降低術后感染發(fā)生率[7]?,F階段常用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主要包括宮腔鏡下宮內膜息肉電切除術和子宮內膜息肉摘除加電凝術。
本研究分別使用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除術與摘除加電凝術治療就診筆者所在醫(yī)院且有生育要求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發(fā)現:兩種手術方式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均未出現明顯術后并發(fā)癥,表明兩種手術方式均有較好安全性,在保證手術成功前提下,減少對患者子宮內膜損傷,保留患者生育功能。此外,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常有經量增多,且出血時間較長等現象,而VEGF與月經周期中子宮內膜血管形成密切相關,是一種促血管生長因子,可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增強細胞通透性,降低其表達可減少息肉復發(fā)[8]。本文對兩種手術方式術后療效進行對比,發(fā)現術后3、12個月,電切組月經量和VEGF水平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電凝組(P<0.05),這與李麗敏等[9]研究結果相似。
本文還對筆者所在醫(yī)院患者進行長達1年隨訪記錄,發(fā)現電切組1年后復發(fā)率低于電凝組,這與楊書琴等[10]研究結果相似,因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除術是在明確病灶部位基礎上,將息肉從根基部位完整切除,在減少對子宮內膜傷害的同時徹底清除息肉,而摘除加電凝術可能對息肉基底部位清除不夠徹底,導致術后復發(fā)率較高。本文還對兩組患者術后妊娠率進行對比,發(fā)現電切組術后妊娠率明顯優(yōu)于電凝組(P<0.05),這與龔衛(wèi)玲等[11]研究結果相一致。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除術能對息肉基底進行徹底破壞,且其操作過程對正常子宮內膜損傷較小,保留子宮完整功能;而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摘除加電凝術僅適用于子宮內膜正常,且根蒂明顯患者,對有生育要求患者術中切割不宜過深,需精準控制切割范圍,若切割范圍過大后續(xù)妊娠存在一定影響[12]。
綜上所述,宮腔鏡下宮內膜息肉電切除術和子宮內膜息肉摘除加電凝術兩種手術方式安全性均較好,但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除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效果優(yōu)于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摘除加電凝術:其能徹底清除子宮內膜息肉,減少術后月經量,降低血管內皮因子水平及術后復發(fā)率,并能提高患者的妊娠率。
參考文獻
[1]張旭垠,華克勤.子宮內膜息肉治療后預防復發(fā)策略[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6,32(11):1079-1082.
[2] Zhu H,Fu J,Lei H,et al.Evaluation of transvaginal sonography in detecting endometrial polyps and the pregnancy outcome following hysteroscopic polypectomy in infertile women[J].Experimental & Therapeutic Medicine,2016,12(2):1196.
[3]夏恩蘭.婦科內鏡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39.
[4]馮力民,夏恩蘭,叢捷,等.應用月經失血圖評估月經血量[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1,36(1):51.
[5]張嘉潔,張靜,張嘉麗,等.子宮內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內膜癌超聲及病理鑒別診斷[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16,32(11):1015-1018.
[6] Azevedo J M D R D,Azevedo L M D R D,Freitas F,et al.Endometrial polyps: when to resect?[J].Archives of Gynecology & Obstetrics,2016,293(3):639-643.
[7] Spadoto-Dias D,Bueloni-Dias F N,Elias L V,et al.The value of hysteroscopic biopsy in the diagnosis of endometrial polyps[J].Womens Health,2016,12(4):412-419.
[8]田金,張冬麗,姚麗,等.子宮內膜息肉干細胞的提取及內皮抑素對其血管生成的影響[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8,53(2):215-221.
[9]李麗敏,王凱怡.不同宮腔鏡手術方式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療效比較[J].中國醫(yī)師雜志,2016,18(4):618-620.
[10]楊書琴,李娜.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療效分析[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7,9(10):63-67.
[11]龔衛(wèi)玲,彭錦燕,吳錫煉.宮腔鏡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療效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7,28(19):3691-3692.
[12] Franchini M,Lippi G,Calzolari S,et al.Hysteroscopic Endometrial Polypectomy:Clinical and Economic Data in Decision Making[J].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Gynecology,2018,25(3):418.
(收稿日期:2018-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