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朝陽
【摘要】 目的:探究溫針灸療法對膽囊切除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的影響。方法:選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行膽囊切除術患者70例,按照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實施溫針灸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恢復流質飲食時間等試驗數(shù)據(jù),并于干預前后分別對兩組實施腹脹情況、胃腸反應、生活滿意度評估。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恢復流質飲食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不同干預后,兩組患者的腹脹情況評分、胃腸反應評分均明顯下降,生活滿意度評分均明顯提高,且觀察組干預后腹脹情況評分、胃腸反應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生活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行膽囊切除術的患者,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對其聯(lián)合實施溫針灸治療可獲得更好的效果,有利于更好地促進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
【關鍵詞】 膽囊切除術; 胃腸功能; 溫針灸療法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5.01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8)25-00-03
目前,臨床對膽囊系統(tǒng)疾病治療的過程中,膽囊切除術的應用較多[1]。受到機體解剖關系的改變及各種麻醉藥物的應用等因素影響,術后患者容易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胃腸道功能變化,導致腹脹等一系列癥狀的出現(xiàn),給患者帶來一定的身心痛苦,也不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近年來,中醫(yī)理論與療法在調整胃腸功能方面的應用日漸成為消化道基礎與臨床研究的熱點[2]。本次研究探究溫針灸療法對膽囊切除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8月-2017年8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行膽囊切除術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入組患者均進行了臨床專業(yè)診斷和檢查,符合膽囊切除手術指征;(2)簽訂知情同意書;(3)均為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住院患者;(4)資料完整并建立患者臨床病歷資料數(shù)據(jù)庫。排除標準:(1)嚴重心臟、肝臟、腎臟等疾病患者;(2)精神疾病患者;(3)妊娠期女性;(4)合并惡性腫瘤者;(5)哺乳期女性;(6)依從性差;(7)無法獲得隨訪者?;颊吣挲g19~67歲,中位年齡(36.54±0.85)歲;男38例、女32例。按照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19~65歲,平均(36.12±1.11)歲;手術時間37~51 min,平均(42.15±0.23)min;術中出血量55~76 ml,平均(62.02±2.35)ml;心率73~ 81次/min,平均(74.1±11.51)次/min;體質指數(shù)22.15~24.36 kg/m2,平均(23.11±1.21)kg/m2。觀察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20~67歲,平均(37.12±1.10)歲;手術時間38~50 min,平均(40.33±0.25)min;術中出血量55~75 ml,平均(63.15±2.15)ml;心率72~80次/min,平均(74.4±10.6)次/min,體質指數(shù)22.34~25.03 kg/m2,平均(23.12±1.14)kg/m2。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臨床研究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術后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指導患者口服西沙比利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20345,生產廠家:浙江京新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治療,5 mg/次,3次/d,聯(lián)合實施口服抗生素等對癥抗炎治療,并予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對癥治療[3]。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實施溫針灸治療。背部穴位取肝俞、膽俞,腹部穴位取中脘,其余取穴內關、足三里(雙)。其中內關、足三里行補法,肝俞、膽俞、中脘行瀉法。治療時先針刺背部穴位,取俯臥位,后針刺腹部穴位,取仰臥位,內關、足三里在腹部治療時針刺。針對上述穴位,待針刺得氣后,點燃2 cm左右艾條,將點燃的艾條套進針柄予以針灸治療,以局部皮膚泛紅為度。治療時間為30 min/次,1次/d。為減輕患者痛苦,可實施雙側對稱穴位交替施針治療。
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恢復流質飲食時間等試驗數(shù)據(jù)。分別于干預前、干預后,對兩組患者實施胃腸反應評估與腹脹情況評分、生活滿意度評估,并對統(tǒng)計結果予以統(tǒng)計處理。其中,胃腸反應分級(GIR)分為4級,(1)0級:出現(xiàn)胃腸反應,計為0分;(2)1級:出現(xiàn)惡心癥狀,未出現(xiàn)嘔吐,計1分;(3)2級:出現(xiàn)嘔吐1~2次,計2分;(4)3級:出現(xiàn)嘔吐3次以上,計3分。腹脹情況評分分為3級,(1)0級:未出現(xiàn)腹脹癥狀,計為0分;(2)1級:出現(xiàn)輕度腹脹癥狀,計1分;(3)2級:出現(xiàn)中度腹脹,伴惡心,計2分;(4)3級:出現(xiàn)重度腹脹,伴嘔吐,計3分[4]。生活滿意度采用SWLS量表進行評估,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生活滿意度越高[5]。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shù)據(jù)使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恢復流質飲食時間、胃腸反應評分與腹脹情況評分等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以第一類誤差0.05(α值)判斷統(tǒng)計顯著性,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恢復流質飲食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腹脹情況評分對比
經不同干預后,兩組患者的腹脹情況評分均明顯下降,且觀察組干預后腹脹情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胃腸反應評分對比
經不同干預后,兩組患者的胃腸反應評分均明顯下降,且觀察組干預后胃腸反應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滿意度對比
經不同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生活滿意度評分均明顯提高,且觀察組干預后生活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當前,膽囊系統(tǒng)疾病在臨床具有很高的發(fā)病率。臨床在對膽囊息肉及膽囊結石、膽囊炎等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膽囊切除術是十分重要的治療方案。但是,術后容易出現(xiàn)一定的并發(fā)癥,影響到患者的術后恢復。其中,胃腸功能紊亂是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6]。
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模式下,尚無針對膽囊切除術后胃腸運動功能紊亂的特效治療。從中醫(yī)角度進行分析,機體胃腸運動功能與脾胃氣機的升降轉輸之間存在著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對于接受膽囊切除術的患者而言,受到手術操作的影響,導致患者體內正常的氣機運行發(fā)生異常改變,同時,對胃腸氣血產生不同程度的損耗,進而導致肝氣失于疏泄,脾胃失于運化。臟氣疏泄運化失司,腑氣奎塞不暢而發(fā)病[7]。臨床治療中,應以補虛瀉實為原則。針灸作為獨具特色的中醫(yī)外治療法,在調整胃腸功能方面歷來有著公認的良好療效。具體的治療中,背部穴位取肝俞、膽俞;腹部穴位取中脘。通過刺激一定的經絡穴位,可以達到激發(fā)機體潛在的自我調節(jié)功能的效果,進而有效促進患者胃腸蠕動的恢復,改善患者的胃腸道功能[8]。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恢復流質飲食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同時,經不同干預兩組患者的腹脹情況評分、胃腸反應評分均明顯下降,但觀察組干預效果更為明顯,干預后腹脹情況評分、胃腸反應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上述結果可以證實,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上對患者實施溫針灸治療可以獲得更好的臨床效果,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胃腸道功能,減少腹脹等癥狀的出現(xiàn)。治療中應用溫針灸療法在常規(guī)針刺治療的基礎上,借艾灸火給穴位經絡以溫熱性刺激[9]。溫針灸療法是以溫散溫補為主,可以發(fā)揮出強大的溫通經絡等功效,實現(xiàn)循經感傳,氣至病所的治療目的[10]?!鹅`樞·五亂》中曰:“氣在于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治療中取肝俞、膽俞、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行瀉法溫針灸肝俞,可以達到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目的,以緩解患者的術后疼痛癥狀,解除局部痙攣;行瀉法溫針灸膽俞,可以發(fā)揮出外散膽經之熱的功效,達到瀉熱止痛的目的;瀉法溫針灸中脘穴,具有疏肝和胃,消食導滯的功效;行補法溫針灸足三里,可以發(fā)揮出斡旋中焦、理氣消脹的效果[11]。諸穴相須為用,共奏降逆止嘔、調暢氣機、疏肝解郁、健脾益氣等功效,進而促進患者各項臨床癥狀的改善[12]。另外,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經不同干預兩組患者的生活滿意度評分均明顯提高,但觀察組干預效果更為明顯,干預后生活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這一結果進一步證實了溫針灸治療的應用效果,表明在聯(lián)合治療方案下,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胃腸道功能,減少各種癥狀的出現(xiàn)。進而為患者的術后康復奠定良好的基礎,更好地促進患者的術后恢復,改善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針對行膽囊切除術的患者,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對其聯(lián)合實施溫針灸治療可獲得更好的效果,有利于更好地促進患者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對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患者生活滿意度意義重大,效果確切,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膽道外科學組.膽囊癌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版)[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5,14(11):881-890.
[2]卜凡優(yōu),魏峰,代雪雙,等.針灸調節(jié)胃腸系統(tǒng)功能與中樞核團關系的研究進展[J].針刺研究,2017,42(4):363-366.
[3]張健,董榮坤,汪啟斌,等.中藥灌腸治療胃腸術后腹脹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17(2):82-83.
[4]董璐.針灸聯(lián)合運脾飲治療腹部外科全麻非胃腸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療效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7,26(28):3126-3128.
[5]沈濤.針灸聯(lián)合中藥熱敷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7,23(6):115-116.
[6]米智華,高巨,陳小萍,等.經皮穴位電刺激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術后早期恢復質量的影響[J].中國針灸,2018,38(3):256-260.
[7]孫更新,楊興武.針刺帶脈穴和足三里促進老年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5,31(9):23-25.
[8]李麗芬,鄭淑霞,許金森,等.針灸對胃腸功能的影響及應用[J].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17,40(5):92-96.
[9]王舒東.針刺干預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中的應用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7,27(29):110-111.
[10]周志英.溫針灸聯(lián)合個體化護理方案對肝膽外科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療效觀察[J].山東醫(yī)學高等??茖W校學報,2016,38(4):317-319.
[11]譚新華.經皮穴位電刺激對老年膽囊切除術后認知功能及血清S100β蛋白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17,33(7):9-12.
[12]侯曉倩.溫針灸療法對膽囊切除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8,34(2):312-314.
(收稿日期:2018-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