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走影帝獎杯的徐崢,剛走下領(lǐng)獎臺就發(fā)出了自己的獲獎海報,并配文“讓我們?yōu)橹袊娪凹佑?!未來越來越好!CNCNCN”,因為頒獎典禮上的一點小插曲,徐崢這三個CN顯得特別有意義。剛領(lǐng)獎就發(fā)出海報,顯然是團隊早就準備好了,讓人不得不佩服徐崢團隊的宣傳能力。其實這張圖很可能徒勞無功,畢竟在開獎前誰也不知道獲獎?wù)呤钦l。
徐崢上臺領(lǐng)獎時,并沒有激動的語無倫次,而是非常有條理的說了獲獎感言,他感謝了同為《我不是藥神》的監(jiān)制寧浩,并表示謝謝導演文牧野,在有限的時間里,還是提到了電影的創(chuàng)作過程,原來導演文牧野總喜歡把一場戲拍很多條,哪怕效果已經(jīng)很好了,還是喜歡多拍一條備用,所以在片場被徐崢戲稱“文保?!保m然既是“老板”,又是有經(jīng)驗的演員,但徐崢還是很耐心的配合文牧野,他說“不管文保保要保多少條我都配合他,這是做演員的初心。”
更難得的是,徐崢還不忘感謝幕后最容易被忽略的工作人員,他感謝了幫他在電影里粘頭套的老師,以及幫他穿鞋的老師(在片場他穿著戲服戴著麥克風不方便彎腰),最后還感謝了自己的太太陶虹。
但從最佳男主角這個獎項來說,頒給鄧超或頒給徐崢都沒有問題,兩個人演的都很好。作為一個從事表演20年的演員,徐崢從出道開始就走喜劇路數(shù),到了這個階段他開始尋求突破,無論是《幕后玩家》還是《我不是藥神》,都在謀求表演的轉(zhuǎn)型。而《我不是藥神》里程勇的角色,幾乎看不到任何表演痕跡,把這個角色詮釋的非常到位,也帶給觀眾很多感動。
另外一層,金馬獎沒有最佳制作人或最佳監(jiān)制這個獎項,其實這兩個方面肯定是要給徐崢拿這個獎加分的。
徐崢在演藝生涯成功之后,一直不忘提攜新人,早在2003年楊慶就在他的支持下拍攝了自己第一部電影《夜店》,當時投資是徐崢幫他找到的。近幾年他更是不斷的扶持新導演,幫邵曉黎拍了《摩登年代》,支持鐘小年,投資并出演了《幕后玩家》,《我不是藥神》他既是投資方,又是監(jiān)制,又是主演,和寧浩力推新導演文牧野,在金馬獎上還不忘兩次提到文牧野。其實在電影上映之前,《我不是藥神》并不是特別被業(yè)內(nèi)看好,寧浩和徐崢兩位新生代“喜劇之王”合作,如果推一部喜劇片,會有能預(yù)見到的好成績,也更加保險,決定拍《我不是藥神》其實是出于電影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為他們意識到中國電影需要這樣的題材和故事。
縱觀這一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等大獎都被大陸電影奪得,相比之下,中國臺灣本土電影只拿到一些小獎,這既是臺灣電影勢微,也是大陸電影崛起的表現(xiàn),祝賀得獎的電影和電影人們,他們值得觀眾為之驕傲。
隨著電影市場的蓬勃發(fā)展,大陸電影從合拍片興起開始,就率先攻陷了香港金像獎。那么前面說過,這屆金馬獎在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四個重量級獎項上,都是以大陸電影和大陸演員為主,難道在金像獎之后,金馬獎也要全盤淪陷嗎?
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因為大家只是將注意力放在了幾個重要獎項上,而忽略了其他小獎,以及技術(shù)類獎項。這屆金馬獎一共有42部電影入圍,大陸出品的電影只有12部,而臺灣本土制作的電影則多達15部。只不過參加評選的大陸電影是在國產(chǎn)電影中篩選出來的“精英”,所以入圍了重頭獎項。而從這一屆的獎項提名,和金馬獎近20多年的變化分析,金馬獎有自己的堅持和妥協(xié)。
任何現(xiàn)象都有兩面性。雖然重頭獎項被大陸電影和電影人攻占,但是縱觀這一屆的提名,會發(fā)現(xiàn)其實金馬獎是有自己的堅持的,并且也在不遺余力的鼓勵臺灣本土制作,其中最佳新演員的獎項上,提名的五位都是臺灣本土演員,而最佳原創(chuàng)電影歌曲的獎項,提名也都是臺灣音樂。
前面也提到過,入圍的42部作品中,有15部是臺灣本土電影,在美術(shù)、攝影、剪輯、音效等獎項上,也都有臺灣電影的身影,只不過視覺效果、動作設(shè)計這些都被大陸和合拍片拿走,這些確實不是臺灣電影的強項,當然也反映了臺灣本土電影市場進步的遲緩。畢竟是臺灣本土的電影獎項,金馬獎不會讓本土電影顆粒無收。
作為華語電影權(quán)威的獎項之一,金馬獎走到了第55屆,五十多年來金馬獎不是沒有妥協(xié)。要知道一直到1995年的第32屆,金馬獎一直都沒有對大陸電影敞開懷抱,那一屆的最佳男主角頒給了羅家英,最佳導演給了侯孝賢。
1996年是一個拐點,在第33屆的金馬獎上大陸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大獲全勝,拿到了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和最佳音效六個獎項,另外還有《風月》、《日光峽谷》兩部大陸作品入圍。在那之后,每屆能夠入圍的大陸電影慢慢多了起來,而到了千禧年后,大陸和香港開始合拍片大潮,大陸公司制片的電影和大陸演員走進金馬就變得更多了。
這既是金馬獎的包容并蓄,也是不得不做出的妥協(xié),試想一下,如果一直不接納大陸電影,在香港本土電影日益萎縮的情況下金馬獎的評獎會變得多么無趣?有了大陸電影的參與,金馬獎才看起來更加繁榮也更加多元化。
而在評審成員和頒獎嘉賓方面,金馬獎也變得越來越靈活,評審成員越來越多元化,近幾年的初審和復審甚至能看到內(nèi)地影評人、演員的身影,早年這些席位都被臺灣本土電影人大包大攬;頒獎和表演嘉賓也愈發(fā)奪人眼球,比如去年的頒獎嘉賓有范偉、周冬雨和馬思純,表演嘉賓甚至把二手玫瑰請上臺,今年的頒獎嘉賓陣容更加強大,內(nèi)地的觀眾成了金馬獎極力抓住的受眾群。
雖然我們不能自大的以為“金馬獎被大陸電影全盤攻陷”,但重頭獎項被大陸電影、電影人包攬是不爭的事實,也確實反映出了大陸電影的成熟和崛起。
電影市場日以擴張,目前內(nèi)地銀幕數(shù)已經(jīng)突破35000張,但競爭也變得更加激烈。從這一屆金馬獎提名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的作品來看,類型多元化,也都做到了藝術(shù)和商業(yè)的成功結(jié)合,特別是《我不是藥神》,本來是一個沉重的紀實性故事,卻被賦予了完整、流暢的故事,也取得了讓人意外的票房成績,這是大陸電影人創(chuàng)作思維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