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靜,張玉梅,姚 慧,李榮祥
(成都市雙流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四川 成都 510122)
我院普外科2014年8月至2018年3月收治38例肝外膽道結石及肝內外膽管結石、膽總管下段炎性狹窄并梗阻性黃疸、胰頭癌伴肝、胃、腹腔廣泛轉移并梗阻性黃疸等病人,行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膽道鏡探查、T管引流、胃造口管遠端送入十二指腸降段以遠,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后,連接體外管道,膽汁經管道回流到十二指腸?,F(xiàn)報告如下:
本組共38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26例,男女之比1:2,年齡最小者41歲,最大者91歲,平均56歲。其中26例女性為膽道結石并梗阻性中到重度黃疸,男性11例為重癥膽源性胰腺炎,1例為晚期胰頭癌并重度梗阻性黃疸。
本組有3例行肝左葉切除+膽總管取石T管引流,1例晚期胰頭癌行膽總管T管引流減黃術外,余均行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膽道鏡探查等方法證實膽總管下段炎性中度狹窄,置放T管,隧道式胃造口將胃管末端送達十二指腸水平部段起始段(圖1)。術后開放T管及胃造口引流管,每日引出渾濁膽汁400-600ml不等。術后4-5天胃腸功能恢復,將T管及胃造口管消毒后剪斷管道用透明的玻璃管連接,以便觀察膽汁轉流的顏色(圖2-3)。膽源性胰腺炎的患者每天2-3次從胃管滴入腸道營養(yǎng)液,此時T管開放引流膽汁,腸道營養(yǎng)液滴注完后消毒管道連接轉流膽汁。
本組病人膽汁轉流時間均為31-110天,每位患者術后四周后均試行間斷夾管,如有腹脹不適感,提示膽道下段仍有炎性狹窄仍存在的可能,再次連接直至間斷夾管無不適,再持續(xù)夾管3-5天無特殊不適,行T管造影證實下段通暢并無殘余結石及狹窄后,一并拔除膽道T管及胃造口管。
本組病人住院時間最短者7天,最長者達31天(即為重癥胰腺炎患者)。其中1例晚期胰頭癌患者術前肝功能直接膽紅素達400u,術后轉流90天,臨終前肝功直接膽紅素20u,存活90余天,死于重癥肺炎。本組轉流帶管者最長110天為膽管下段明顯狹窄并重度梗阻黃疸的病人。其他均無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再次黃疸及胃寒不適等并發(fā)癥,病人恢復滿意,回院復查B超、肝功能檢查等正常。
膽總管切開取石探查后常規(guī)放T管引流,若膽總管下段僅有輕度狹窄,患者全身情況良好,術后3周T管造影膽管無異??砂纬鯰管[1]。顯然膽道術后管道的護理,特別是T管護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病人的康復。本組T管體外連接胃造口管轉流的護理,對我們來說是一項新技術的護理工作,通過我們精心的護理,病人未出現(xiàn)護理工作的失誤及有關并發(fā)癥?,F(xiàn)淺析以下幾點體會。
病人術后臥床24-48小時,肛門未排氣前通常禁飲食,但在置放有胃管的病人全身情況尚好聽診又有腸鳴者,即便肛門未排氣,也可進少量的無渣全流質飲食,遵醫(yī)囑補液防止低血糖。嚴密注意生命體征變化,注意有無腹痛、腹脹、惡心嘔吐以及腹腔引流管、T管、胃造口引流管情況,如有不適或引流量及色澤異常報告醫(yī)生及時處理[2]?;颊咝g后腹部的引流管道較多,本組除重癥胰腺炎置放6根外,余均為3根,即T管、胃造口管及肝下腹腔引流管,常刺激引起局部不適、患者易產生緊張焦慮,應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解釋各個引流管的意義及作用,讓患者及家屬了解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各管道是輔佐手術后順利康復的必需措施。另外還需注意的是由于患者擔心疾病的愈后、禁食對身體的影響以及活動受限等原因致使患者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心理變化,護理人員應用安慰的話語來與病人交流,使病人感到溫暖,消除顧慮。
待胃腸功能恢復,肛門排氣后連接T管和胃造口管,根據(jù)病人的肥瘦體型及兩管的間距來完成;①長短要適當,既要舒適,又要美觀,既不影響生活質量,又要避免滑脫;②在腹壁外面的管道盡可能偏短,以減少膽汁在管道內停留的時間;③設計好保留的管道后,嚴格消毒、剪斷,選擇兩端口徑較大玻璃管銜接,這樣外觀既得體又大方,更便于觀察膽汁的色澤及動向(圖3)。
膽總管的內壓正常是在12-15cmH2O之間,但當膽總管下段有狹窄者,其余壓力都高于15cmH2O,而十二指腸內壓(5cmH2O)在沒有其遠端梗阻的情況下不會高于膽道。在管道的護理上,每天要定時注意觀察以下幾點:①有無扭曲或者堵塞;②從玻璃連接管上觀察膽汁的顏色及方向;③必要時更換連接玻璃管或用抗菌液沖洗T管和胃造口管,沖洗T管時不能用力過猛過快,以免引起腹脹腹痛等癥狀;④適時擠壓管道,如發(fā)現(xiàn)有泥沙樣膽汁時,擠捏管道的次數(shù)稍增加(可教會病人及家屬協(xié)作);⑤觀察病人有無腹痛、腹脹、惡心嘔吐、黃疸、發(fā)熱等癥狀。以上幾點每天都應做好記錄,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報告醫(yī)師,進行處理。
經過本組病人的治療及觀察護理,我們認為有以下幾點:①減少了不必要的膽汁丟失,因肝臟每天分泌膽汁800-1200ml,而每天從膽道T管引流出的膽汁可達400-600ml不等,尤其是膽管下斷梗阻不暢的患者;②膽汁在體外轉流的路徑及停留的時間不長、膽汁的成分未受到破壞就回到了自身的部位(十二指腸乳頭開口附近),參與體液循環(huán)及代謝,維持了水電解質平衡,從而避免或減少了有關并發(fā)癥;③有利于脂質消化和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改善營養(yǎng)狀況。④避免回收膽汁熱處理后飲用,給病人帶來痛苦或遭拒絕,即便病人承受了痛苦的飲用,可能膽汁成分已被破壞,長期的飲用可能出現(xiàn)膽汁性胃炎及食管炎的并發(fā)癥;⑤減少了護士更換引流袋的工作量及病人的耗材費用;⑥胃造口管可提供胃腸營養(yǎng)及灌注中藥等路徑,特別適于重癥膽源性胰腺炎患者;⑦為徹底后續(xù)治療提供相應的準備,如膽管下段癌、胰頭癌二期根治術的術前減黃手術;⑧胃造口管暫時取代了常規(guī)的術前置放胃腸減壓管,從而避免了咽喉部及食管疾病的患者置放胃管時的痛苦和不適,有利術后排痰,減少了肺部感染并發(fā)癥的機會等。
膽道T管與胃造口管體外連接膽汁轉流術,對護理工作來說,是一項新的技術。經查閱有關信息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有類似文獻報導。做好有關護理工作:首先要做好患者圍手術期的心理護理;其次是注意聽取患者不適的主訴,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體征膽汁液及轉流情況并作好記錄;第三,注意患者的腹部體征,體溫,血象等;第四,保持轉流管道的通暢并妥善固定[3];第五,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了解各種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第六,如發(fā)現(xiàn)有異常情況,應及時報告醫(yī)生,并給予及時的處理。通過本組患者的治療與護理,病人均獲得了滿意的療效。因此我們認為,“膽道T管與胃造口管體外連接膽汁轉流術”是行之有效的。介于病例有限,還需要不斷的去提高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