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葵麗
廣東省和平縣人民醫(yī)院兒科,廣東和平 517200
輪狀病毒(RV)作為導致小兒急性腹瀉并的一種主要病原體,其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對小兒患者的小腸上皮細胞進行感染,進而嚴重損傷上皮細胞,導致腹瀉。該病屬于滲透性腹瀉病,其病程在7d左右,夏、秋、冬三季最易發(fā)病,患兒往往表現(xiàn)出腹瀉、嘔吐癥狀,嚴重者會出現(xiàn)酸堿、電解質失衡、脫水等臨床表現(xiàn),部分患兒甚至有腸外表現(xiàn)出現(xiàn),最為明顯的是心肌損害[1]。截至到目前為止,還未尋找到可以有效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腹瀉的主要方法和藥物。微生物制劑具有安全可靠等優(yōu)勢,其可對小兒腸道平衡的天然屏障進行重建,整體效果理想。本研究選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輪狀病毒性腹瀉小兒患者120例進行分組,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輪狀病毒性腹瀉小兒患者120例進行分組,納入標準:(1)符合《兒科學》中輪狀病毒性腹瀉的臨床診斷標準[2],且大便輪狀病毒檢測結果呈現(xiàn)陽性;(2)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患兒家長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瀉;(2)患兒配合能力差或家長不同意參與本次實驗。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患兒60例。對照組男36例,女24例,患兒年齡6個月~6歲,平均(2.8±0.7)歲;其中大便次數(shù)≥10次者25例,<10次者35例;輕度脫水45例,中重度脫水15例;研究組男38例,女22例,患兒年齡6個月~5歲,平均(2.7±0.6)歲;其中大便次數(shù)≥10次者27例,<10次者33例;輕度脫水46例,中重度脫水14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兒入院后均予以對癥基礎治療,包括物理降溫、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對照組單純給予微生物制劑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思連康,杭州龍達新科生物制藥有限公司,S20060010,藥品規(guī)格:生物制品,每片重0.5g)進行治療,6個月~1歲患兒,給藥劑量為每次1.0g,每天2次;>1歲的患兒,給藥劑量為每次1.0g,每天3次;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葡萄糖酸鋅(大同星宇星火制藥有限責任公司,H10880056,藥品規(guī)格:化學藥品,70mg)治療,其中<1歲者給藥劑量為每次70mg,每天1次;≥1歲者,給藥劑量為每次70mg,每天2次。
對兩組患兒治療前、治療3d后、治療5d后的大便次數(shù)改變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并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其中顯效標準:用藥3d內大便性狀、次數(shù)恢復至正常標準,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標準:用藥3d內大便次數(shù)減少明顯,大便性狀較治療前有所好轉,臨床癥狀明顯緩解;無效:臨床癥狀、大便次數(shù)、性狀等均無任何改變或病情繼續(xù)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3]。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處理本次實驗中全部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85.00%,其遠低于研究組患兒98.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n(%)]
兩組治療前大便次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第3天、第5天的大便次數(shù)均較對照組明顯減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 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大便次數(shù)改變情況比較(± s)
表 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大便次數(shù)改變情況比較(± 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第3天 治療第5天對照組 60 8.40±2.20 4.50±1.40 2.90±0.70研究組 60 8.70±2.40 3.30±1.10 2.20±0.50 t 0.714 5.221 6.303 P 0.477 0.000 0.000
輪狀病毒作為引起兒童腹瀉的主要病原體之一,其會引起腸道內感染,造成多臟器功能損傷。一旦有機體發(fā)生輪狀病毒感染,會直接通過胃腸屏障系統(tǒng)將毒血癥誘發(fā)出來,進而嚴重損害呼吸道、心肌及胃腸道等。研究發(fā)現(xiàn)[4],輪狀病毒感染常見并發(fā)癥之一是心肌損害,其發(fā)生率可達50%~70%左右。一般情況下,輕度心肌損害極易被臨床忽視,但不及時治療的情況下會嚴重影響患兒身心健康,甚至誘發(fā)其死亡。目前臨床尚無特效治療藥物或方法,仍以補液、糾正電解質紊亂以及調整腸道菌群等綜合治療為主[5-6]。
腸道菌群可使蛋白質、維生素、糖、脂肪等吸收進行有效調節(jié),同時對腸道菌群可發(fā)揮屏障功效,對外來有害物質、微生物侵襲進行有效抵御,使機體的抵抗能力全面提升[7-8]。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生物制劑之中含有的嗜酸乳桿菌可對腸道菌群微平衡進行有效調整,其是維持腸道菌群微平衡不可缺少的力量支持,無論是該生物制劑中含有的嗜酸乳桿菌還是嬰兒雙歧桿菌,均為腸道正常菌群,其可對某些致病菌生長繁殖進行直接抑制,對腸道菌群平衡進行有效調整,可對腸道正常蠕動予以促進,口服給藥可實現(xiàn)在腸道中良好定植,維持平衡。并可對結腸炎患兒T細胞亞群失調進行有效調整,使感染性腹瀉患兒體內IL-6(白介素-6)、IL-7(白介素-7)等過量表達進行有效降低[9-10]。鋅作為人體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發(fā)生腹瀉后會使腸道吸收鋅的量明顯降低,鋅水平下降會對胃黏膜的重吸收功能產生直接影響。由于兒童屬于缺鋅的高危人群,而低鋅是引起腹瀉的主要易感因素。腹瀉過程亦是鋅大量丟失的過程,葡萄糖酸鋅之中的鋅元素屬于人體必不可少的一種微量元素,作為體內200多種金屬酶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成分,其會直接參與到DNA的復制以及核酸合成過程中,對細胞分化以及復制產生影響,并可維持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和功能,對細胞分化、復制產生影響;鋅能夠對機體中各種抗氧化物彼此間的協(xié)同關系進行改善,加快腸黏膜的再生速度,使腸黏膜恢復正常,促進腸黏膜快速重吸收水和鈉,減少水、電解質分泌,對腹瀉癥狀進行緩解。研究證實[11-13],鋅可使腹瀉、肺炎、呼吸道感染、敗血癥患兒的臨床療效得到顯著性體征,及時補鋅可使腹瀉患兒的腸道黏膜完整性得到有效維持,防止發(fā)生體液丟失的情況;鋅屬于多種酶重要組成成分,缺鋅會導致有機體抗病能力降低,同時降低其免疫力。鋅可使T細胞免疫功能有效提升,強化淋巴細胞抗體性能,使免疫球蛋白水平得到全面提升[14-17]。
本次實驗中,研究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其治療第3天、第5天的大便次數(shù)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得到以下治療體會:微生物制劑+葡萄糖酸鋅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腹瀉可有效控制和緩解患兒臨床癥狀和病情發(fā)展,臨床療效確切,具有臨床使用和全面推廣的價值。鑒于本組實驗選擇的病例樣本偏少,研究時間較短,微生物制與葡萄糖酸鋅聯(lián)合治療方案的臨床優(yōu)勢和不足還需要相關學者和研究人員的深入分析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