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欣悅
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的文化魅力之一,也在于它擁有繁榮且高質量的音樂生活。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jié)的“節(jié)中節(jié)”為藝術人才提供了一個展示平臺,充分體現(xiàn)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養(yǎng)高素質拔尖人才的宗旨,展示高校藝術教育的豐碩成果。另一方面,“節(jié)中節(jié)”也是面向市民的公益平臺,營造出音樂與城市交相輝映、人才與城市共同繁榮的濃郁文化氛圍。
音樂生活的繁榮程度是考量一座城市精神文明高度的重要參考。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的文化魅力之一,也在于它擁有繁榮且高質量的音樂生活。在當今以“和諧”為主題的社會生活中,音樂以其通常具有的協(xié)和美妙的本質,似乎是最切時代主題的文明要素之一。在這樣的際遇之下,各種務求成為“長效機制”的音樂演出季,紛紛以主題音樂節(jié)的名義亮相上海,甚至出現(xiàn)了“節(jié)中節(jié)”的盛況—隸屬于“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jié)的上海師范大學“藝術展示周”即是一例。近距離觀察這種新穎的音樂會組織方式,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藝術、學術、教育、社會乃至政治等諸多維度間所可能產生的互惠共榮的積極效應。
“展示”與“公益”同行
“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jié)是中國最早的音樂節(jié)。半個多世紀以來,一屆屆優(yōu)秀的新生代藝術家從“上海之春”的舞臺上脫穎而出,一批批音樂舞蹈經典從“上海之春”傳遍全國并走向世界。乘借“上海之春”的東風,上海師范大學自去年起開始舉辦“節(jié)中節(jié)”—上海師范大學“上海之春”藝術展示周系列活動。本著普及高雅音樂、開放校園文化、展示教學成果、回饋社會關愛的宗旨,首屆藝術展示周活動在校內外引起了廣泛積極的影響,繼而確立為了穩(wěn)固伴隨并隸屬于“上海之春”的年度特別節(jié)目。適逢第35屆“上海之春”隆重舉行之際,上海師范大學的第二屆藝術展示周活動也于5月6日至12日圓滿舉辦。
本屆藝術展示周共為市民朋友奉獻了七場“夢”系列專場音樂會和五場公益講座。七場音樂會分別為:6日晚間的“民族夢”—上海師范大學“上海之春”藝術展示周開幕音樂會暨上海師范大學青年民族管弦樂團專場音樂會;7日晚間的“古典夢”—上海師范大學Camerata教師室內樂組專場音樂會(紀念舒伯特逝世190周年);8日晚間的“時代夢”—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專場音樂會;9日晚間的“家園夢”—上海師范大學玉蘭箏團5周年慶典音樂會;10日晚間的“華彩夢”—中國經典、原創(chuàng)歌劇選段專場音樂會;11日晚間的“青春夢”—上海師范大學管樂團專場音樂會;12日晚間的“暢想夢”—上海師范大學行知合唱團專場音樂會。五場公益講座分別為:《理解藝術課程:以上海市中學藝術課程為例》(教師教育部李嘉棟)、《民族聲樂中的戲曲文化》(聲樂系鄔眉)、《歌聲與信仰:淺談幾首原創(chuàng)歌曲及音樂電視創(chuàng)作制作體悟》(公共藝術教研室李偉)、《音樂新媒體藝術的觀念與創(chuàng)作思維》(音樂科技系徐志博)、《當代新媒體舞蹈之旅:探究舞蹈中多媒體的應用》(藝術實踐部苗小龍)。這些公益活動均以微信預約領票的方式向廣大市民免費開放。一時間,上海師范大學的音樂學院和音樂廳成為了全校教職工和廣大市民朋友們“歡度佳節(jié)”的聚點。絢麗的舞臺、美妙的音樂、熱情的掌聲、興奮的歡呼,共同洋溢出和諧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
籌劃本屆“藝術展示周”的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46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建成了具有完整的教學、科研和藝術表演實踐綜合功能的現(xiàn)代高等音樂教育專業(yè)體系,本著“培養(yǎng)具有多元化能力結構、個性化專業(yè)素養(yǎng)、國際化藝術視野的應用型藝術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形成了“重實踐、國際化、德藝兼優(yōu)、教演并舉”的辦學特色。學院現(xiàn)有四個專業(yè)、六個系、一個中俄合作項目和九支藝術團隊,不僅為本院師生提供了良好的藝術實踐平臺,也為上海乃至全國的文化市場和精神文明工作做出了貢獻。
“節(jié)中節(jié)”交織多重意義
一屆“藝術展示周”不僅是一系列活動,也是一次盛會、一個窗口、一根紐帶和一種精神。對于本屆“藝術展示周”的多方面意義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其一是關切時代主題,傳播了主流價值觀。時值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音樂學院的師生們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慶祝這一盛事。開幕音樂會上的幾首紅歌已然振奮人心,“歌聲與信仰”的專場音樂會則是將紀念活動推上了高潮,它以一批具有懷舊風格的老歌和洋溢時代精神的紅歌,體現(xiàn)了對偉大祖國的贊美、對黨性光輝的頌揚、對故土情懷的抒發(fā),以及對幸福生活的謳歌。中國經典和原創(chuàng)歌劇選段音樂會則令現(xiàn)場觀眾接受了一次緬懷先烈并謳歌正義、無私和奉獻精神的思想洗禮。這些傳播正能量的音樂會,呈現(xiàn)了高妙的視聽藝術、鮮明的思想主題、默契的團隊協(xié)調、歡樂的現(xiàn)場氛圍,可以說是對和諧、文明、敬業(yè)、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詮釋。
其二是彰顯國樂風采,增強了民族文化自信心。本屆藝術展示周的一個顯著特征在于充分展示了國樂的風采,其中不僅包括有民族管弦樂專場、古箏專場、民族歌劇專場的音樂會,更有題為《民族聲樂中的戲曲文化》的專題講座。這些民族風韻突出的活動再次向觀眾展示了國樂的魅力?,F(xiàn)場觀眾的狂熱歡呼和驚喜贊嘆,無言地表明了國人對自己民族文化所懷的深沉熱愛和強烈自信。
其三是推廣原創(chuàng)作品,促進了現(xiàn)當代中國音樂的經典化建構。原創(chuàng)經典的誕生,既是民族音樂文化獲得高度發(fā)展的標志,也是這一發(fā)展的重要驅動力。然而原創(chuàng)經典的形成,除了依賴于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積極探索以外,也同樣依賴于音樂表演者的鼎力推廣和廣大觀眾的審美與接受。著名音樂學家楊燕迪近年來一直強調中國鋼琴音樂的“經典化建構”,即呼吁音樂學家們更多地介入對現(xiàn)當代音樂作品藝術價值的深度評判和分析解說,與此同時,表演家們也要更有選擇性、更懷使命感地參與到對現(xiàn)當代中國音樂作品的詮釋和推廣中來。這些積極主動的“建構”行為,有助于中國音樂的“經典”早日脫穎而出。本屆藝術展示周在曲目選擇方面也體現(xiàn)了這種使命感,它一方面挑選了不少在業(yè)界久有定評、但在大眾群體中尚未被家喻戶曉的保留曲目,另一方面也挑選了一些尚未進入保留曲目、但具有經典潛質的新創(chuàng)曲目,主辦方寄望于通過藝術展示周的宣傳,能讓這些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其四是強化了“舞臺”實踐,使之與學校的“講臺”和“寫字臺”協(xié)調互益。近年來,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積極倡導并奉行“講臺”“舞臺”“寫字臺”三臺并重的發(fā)展方略,亦即謀求教學、表演實踐、科研三者的協(xié)調互益和并行發(fā)展。就舞臺實踐而言,它既可以作為教學活動的合理延伸,使學生們將課堂上所學到的理念和技能付諸實踐并加以檢驗,繼而為課堂教學提供反饋和鑒戒;也可以作為科研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泉和科研成果的推廣途徑,從而實現(xiàn)“舞臺”和“寫字臺”之間的銜接與互動。在學院的重視與激勵下,“三臺并重”的發(fā)展方略近年來收到了可喜的實效。在本屆藝術展示周系列活動中,攜原創(chuàng)作品《禮儀東方》亮相于的女高音歌唱家李偉,正是憑借對此曲的美好演繹,獲得了2017年度國家藝術基金的立項,由此她成功地將音樂表演成果轉化為了科研項目。此外,在參與過該首單曲的音樂電視的拍攝、制作與推廣活動之后,李偉又將此間收獲的感悟與經驗—經過備課構思、制作課件等“案頭”工作—融入了她的專題講座,于是便很好地將科研-創(chuàng)作實踐的成果轉化為了教學內容,實現(xiàn)了從“舞臺”到“寫字臺”再到“講臺”的良性轉換。此外,本屆藝術展示周推出原創(chuàng)民族歌劇選段專場音樂會,也并非出自偶然,它反映出學院對中國民族歌劇表演實踐的重視。近十年來,上師大音樂學院曾多次自主排演校園版民族歌劇《黨的女兒》,歷經多輪巡演,在全國產生了強烈反響??上驳氖牵魳穼W院經過長期積累而形成的民族歌劇排演經驗,在今年轉化為了高規(guī)格的科研項目—以上師大為實施主體而申報的《民族歌劇表演人才培養(yǎng)》項目,獲得了2018年度國家藝術基金的立項。由此可見,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所提倡的“三臺并重”的發(fā)展方略,并非只具有理論層面上的合理性,而且具有實踐層面上的可行性。
其五是凝聚了師生能量,歷練了團隊協(xié)作精神。本屆藝術展示周推出的系列活動均是音樂學院師生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利用課余時間甚至節(jié)假日休息時間,耗時數(shù)月、加班加點排練出來的。此間所牽涉的后勤保障工作、人事協(xié)調工作、業(yè)務指導工作都極為繁重和瑣碎,諸多環(huán)節(jié)密切關聯(lián),事無巨細皆須到位,一綱舉而眾目張,牽一發(fā)則動全身。此等艱巨任務,非“全院一盤棋”而不能應對。這不僅是對上師大音樂學院專業(yè)教學成果的深度試探,更是對其行政管理水平的嚴峻挑戰(zhàn)。第二屆藝術展示周的順利舉辦,離不開校領導的支持,以及學院領導班子的合理部署與高校協(xié)調,也更加離不開全院師生員工的精誠敬業(yè)與通力配合。在艱難挑戰(zhàn)之余,舉辦藝術展示周也是促進學院多方面發(fā)展的重要契機:它可以凝聚全體師生員工的心勁兒和能量,以增強集體主義榮譽感;可以擴大學校和學院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和關注度,以獲取更多的潛在資源;可以通過“集體攻堅”的作業(yè)方式來洞察學院在教學和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凡此都可以為學院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便利和助力。
其六是開放校園文化,回饋了社會關注?!吧虾V骸钡谋姸嘧谥贾皇峭茝V“群眾性音樂舞蹈活動”。作為上海之春“節(jié)中節(jié)”的上師大藝術展示周也以普及高雅音樂和繁榮群眾文化生活為己任。其間舉辦的各項活動,均免費向廣大市民開放。幾乎每一場活動都有眾多社會人士前來觀摩。在專題和曲目遴選方面,主辦方既推廣原創(chuàng)中國的音樂作品,也注重以膾炙人口的通俗性曲目來滿足普通愛樂者的趣味,這些通俗曲目更能拉近學院與社會的關系。
藝術人才與城市共同繁榮
《大學》開篇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上海以打造國際文化大都市為目的,與高校教育的弘揚高風正德、關切社會民生、教化民眾思想的責任息息相關?!吧虾V骸彼囆g展示周,作為一場由高校學院策劃的、關切時代主題且又融入社會生活的系列活動,正可謂對“大學之道”的真切踐行。
音樂是傳播“真善美”的藝術:它既能揭示存在于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真理,又能以道德教化功能導人向善并改良社會風氣,更能以自足高妙的形式和豐富深刻的意涵成為帶給人愉悅的審美對象,因而是人世間最寶貴的精神文明成就之一。所謂“真”,在于它昭示著“異質雜糅能相合”“小異無礙成大同”的和諧道理,故而眾多樂手能整齊劃一地協(xié)同運作,諸多復雜事項能在同一目標的引領下絲絲入扣,演員與觀眾雙方都能在同一種歡樂氛圍中融洽適意,至于音樂會上的表演曲目,誰說不是中西交融、古今并在、雅俗共賞、悲喜同臺呢?所謂“善”,在于它見證并頌揚了具有普適性的主流價值觀—對祖國、民族、家園、傳統(tǒng)的無限熱愛,對社會的責任與義務,對集體的榮譽感和歸屬心,以及在面對挑戰(zhàn)時竭力去克服困難的無畏勇氣和堅毅信心。所謂“美”,在于它以豐富的視聽盛宴,為觀賞者提供了令人身心愉悅的美妙藝術,使人如啜甘露、陶醉其中、忘卻功利、流連忘返。
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jié)的“節(jié)中節(jié)”為藝術人才提供了一個展示平臺,充分體現(xiàn)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養(yǎng)高素質拔尖人才的宗旨,展示高校藝術教育的豐碩成果。另一方面,“節(jié)中節(jié)”也是面向市民的公益平臺,營造出音樂與城市交相輝映、人才與城市共同繁榮的濃郁文化氛圍??梢哉f,高校積極參與城市文化建設,參與社會公益建設,展現(xiàn)藝術實踐、審美教育、學術研究、社會風氣乃至時事政治之間有可能產生的協(xié)調感應、共榮互惠的積極效應,具有推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