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繼海
研討式教學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中的運用
文/夏繼海
云南錫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國家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極大地促進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技術的飛躍,研究研討式教學在其中的應用,對于提升整體教學效果具有極為關鍵的意義。本文首先概述了相關內容,分析了高職思政課研討式教學的原則,并就高職思政課研討式教學的環(huán)節(jié)展開了研究,望對相關工作的開展有所裨益。
研討式教學;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運用
隨著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條件的不斷變化,對研討式教學的應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對其相關課題展開深入研究與探討,以期用以指導相關工作的開展與實踐?;诖耍疚膹母攀鱿嚓P內容著手本課題的研究。
2.1時代背景。研討式教學就是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將研究與討論的形式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以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為出發(fā)點,以解決問題、深化認識為目的,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地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和運用資料,去尋找發(fā)現適合自己的學習之路,從中獲取知識和能力。高職思政課研討式教學是基于經濟全球化、文化價值多元化的社會歷史背景,充分考慮了高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yǎng)狀況以及黨和國家對高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
2.2現實依據。高職院校旨在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更強調實用性強的專業(yè)課和技能培養(yǎng)。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環(huán)境中,高職院校不得不努力追求高就業(yè)率,因此難免忽視、輕視甚至蔑視作為公共必修課的思想政治課。一些教師也認為思想政治課是無用的,是學生所不需要的,他們不承認思想政治課的學科性和專業(yè)性,認為思想政治課誰都可以講授。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價值和勞動得不到承認和尊重,這必然會打擊教師的積極性。傳統的課堂教學是高職思政課教學的主要形式。由于教學環(huán)境和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性,課堂教學教師主要講解基本理論問題,是一個從抽象到抽象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必要的,但明顯也是不夠的。研討式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滿堂灌”和“一言堂”,重視對學員學習方法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yǎng)、發(fā)揮學員主體性的作用,在教學實踐發(fā)揮了明顯的作用。
3.1凸顯學生主體性。高職思政課研討式教學強調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自覺性和積極性,拓展學生的思維、知識和能力。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的教學模式。教學活動可以引發(fā)和維持學生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課堂不再是安靜的一言堂的教學模式,而是活躍的多言堂。
3.2堅持教師主導性。在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這不僅是因為教師的知識豐富,也因為教師有豐富的閱歷和組織應變能力。思政課研討式教學,要求教師課前精心設計和策劃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課中積極調動和引導學生有序研討問題,課后總結提升思想觀點。在整個研討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理論聯系實際,闡發(fā)和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組織協調教學環(huán)節(jié)。
3.3師生全程互動?,F代教育科學認為,學生獲得知識的最好方法是通過正反兩方面的討論、辯論。思政課研討式教學要求師生共處平等地位,是一種平等視覺下的教學活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可以有不同觀點,不同觀點可以進行激烈碰撞,通過思想交流和碰撞,明晰道理(真理)。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分析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以保證學生按照正確的方向來研討問題,可以進行正面闡述,也可提出質疑;可以運用理論進行剖析,也可運用事實進行論證;可以從宏觀層面暢談個人看法,也可立足自身介紹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難點。
3.4任務驅動?!叭蝿镇寗印笔且环N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它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yōu)橐越鉀Q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思政課研討式教學的內容正是要求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高職思政課研討式教學需要精確的設計、嚴格的操作,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整個教學過程一般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4.1準備階段。(1)選題。教研室全體任課教師在學期初進行集中討論,選取本學期教學內容中的某些專題作為研討內容,然后進行集體備課,把研討問題細化,教師再根據自己的學科背景和教育對象的特點,確定具體研討內容和重點。(2)安排。教師提前一周以上通知學生相關的研討問題,然后進行分組,選舉小組長,小組長負責本組成員分工、課外收集資料和進行討論,形成統一意見之后,按規(guī)定要求制作成文字材料??傮w要求就是每一位同學都要參與,學生不僅要動腦,也要動手。
4.2研討階段。(1)課程導入。首先是教師進行課程導人,可以是開門見山導入,也可以問題導入,還可以視頻等音像材料導入。(2)小組展示觀點。各小組按順序把課外整理好的資料、觀點向大家展示,要求圖文并茂,有專人講解。(3)討論。通過各小組展示的各自的觀點,同學們對某一問題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也可能產生了相反的觀點、不同的見解,小組討論的目的就是本組對某一問題的深化認識。(4)小組發(fā)言。對本組討論結果派代表歸納發(fā)言,如果有完全對立的觀點,教師可以引導進行辯論。
4.3點評總結。在學生發(fā)言結束后,教師對本次課所呈現的觀點進行梳理,提出自己的觀點與認識,并對各組的研練給予適當的評價。最后,教師應對本次研討問題進行理論升華,因為學生認識和討論問題往往是在表面層次,就事論事,所以教師在最后必須進行“點睛”。
通過對研討式教學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中運用的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該項工作理想效果的取得,有賴于對其多項影響因素與關鍵環(huán)節(jié)的充分掌控,有關人員應該從客觀實際出發(fā),充分利用既有優(yōu)勢資源與條件,研究制定最為符合實際的教學實施方案。
[1]楊全紅,淺論研討式教學模式[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3(3);59-61.
[2]李德有,倡導行為導向教學法,開創(chuàng)教學改革新思路[J],哈爾濱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