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被追訴人反悔權是速裁程序正當性的有效保障,本質上屬于辯護權,對保障認罪認罰自愿性、程序選擇自主性、量刑協(xié)商公平性具有重要作用。但實踐中存在被追訴人反悔權缺乏必要的制度規(guī)則設計、反悔后被追訴人面臨著從重處罰的風險以及被追訴人曾作的有罪供述仍可作為證據使用等問題。為此,應當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堅持公正和效率價值的合理平衡,在程序法中構建反悔權的行使主體、認定標準、時間節(jié)點、程序要求、法律后果等規(guī)則,在證據法中確立“禁止反悔之前證據可采性”規(guī)則。
關 鍵 詞:速裁程序;被追訴人;認罪認罰;反悔權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8)11-0122-08
收稿日期:2018-07-28
作者簡介:李艷飛(1991—),男,河南周口人,西南政法大學刑事訴訟法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刑事訴訟法。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重慶市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CYS18163;2018年西南政法大學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FXY20180053。
2014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授權在部分地區(qū)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的決定》,隨后“兩高兩部”制定了《關于在部分地區(qū)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的辦法》(以下簡稱《速裁辦法》)。2016年“兩高三部”聯(lián)合制定《關于在部分地區(qū)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辦法》(以下簡稱《試點辦法》)。2017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周強院長提出“建立被告人反悔程序回轉機制,判決前否認犯罪的及時轉為普通程序”。[1]2018年4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簡稱《修正案草案》)明確規(guī)定增加速裁程序,同時,對不適宜適用速裁程序的程序轉化作出規(guī)定。但在實踐中存在被追訴人反悔權缺乏必要的制度規(guī)則設計、反悔后被追訴人面臨著從重處罰的風險以及被追訴人曾作的有罪供述仍可作為證據使用等問題,導致被追訴人不敢、不愿反悔。本文在總結速裁程序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擬對速裁程序中被追訴人反悔的正當性法理基礎、被追訴人反悔權運行風險與司法負擔進行剖析,探討構建反悔權行使的程序和證據規(guī)則,以期對未來《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和速裁程序的完善提供有益參考。
一、被追訴人反悔的理論支撐
規(guī)則的有效性不是建立在訂約各方非理性的意志行動,而是建立在正當理性驅動下的認可。[2]速裁程序反悔規(guī)則被有效遵守的內在權威來自于反悔的正當性及其背后的權利屬性價值。
(一)被追訴人反悔的正當性基礎
《試點辦法》已經承認對于被告人違背意愿認罪認罰的或者否認指控的犯罪事實的,應當轉為普通程序,但這只是從公權力角度界定程序回轉的條件,并沒有確立被追訴人享有反悔的權利。由于速裁程序不再進行法庭調查、法庭辯論,法庭主要對認罪認罰協(xié)議的文本進行形式審査,并不圍繞證據等事實問題進行實質性調査,庭審基本上成為由指控機關控制程序走向和案件結果的確認程序,[3]致使速裁程序簡化的正當性備受質疑。為了防止因速裁程序審理方式的簡化對被追訴人訴訟權利的保障不力以及可能的權力濫用和司法不公等風險的產生,應當賦予被追訴人反悔權??梢哉f,在某種程度上,被追訴人反悔權是速裁程序正當性的重要保障,反悔的價值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⒈有利于保障被追訴人認罪認罰的自愿性。雖然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確立使得以強制外力手段獲取有罪供述逐漸被以精神或者心理強制的方式所取代,但并沒有改變我國偵查程序的強迫性取供機制,以保障被追訴人自愿供述為核心的自白任意規(guī)則尚未確立,如被追訴人沉默權、律師在場權等權利未得到落實,法律仍然保留著被追訴人負有“如實供述”的義務。我國非法供述排除的“痛苦標準”制約了非自愿供述的排除,導致取供手段低于“痛苦標準”,但達到了強迫被追訴人自由意志程度的有罪供述,仍可作為自愿認罪認罰的根據,而且流于形式的速裁庭審并不能有效過濾非自愿認罪認罰的案件。因此賦予被追訴人反悔權,在某種程度上可為精神強迫等非自愿認罪認罰行為提供一種程序回轉的救濟手段。
⒉有利于保障被追訴人程序選擇的自主性?!对圏c辦法》體現的是公安司法機關站在國家主義的立場上啟動速裁程序,[4]然而速裁程序的啟動作為保障被追訴人認罪認罰自愿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改革者卻沒有將啟動速裁程序的權利賦予被追訴人,這可能導致被追訴人一旦進入速裁程序的“快車道”就很難從中解脫出來。在案多人少的現實困境下,公安司法機關也可能為了自己程序的簡便而制造“程序綁架”,致使被追訴人只能被動接受速裁程序的處置。在這種情況下,賦予被追訴人反悔權可使其及時退出速裁程序,以消解因速裁程序啟動的強制性而帶來的“程序綁架”。
⒊有利于保障量刑協(xié)商的公平性。大多數被追訴人處于羈押狀態(tài)時因缺乏法律知識和辯護技能而對自己在速裁程序中享有的訴訟權利、認罪認罰的性質和法律后果無法清晰的認知。加之辯護律師參與度不高,而值班律師的法律援助質量堪憂(有的值班律師僅起到消極“見證人”的作用),被追訴人根本不具有與檢察官協(xié)商的專業(yè)知識和能力,以至于量刑協(xié)商演變?yōu)闄z察機關的單方主張。賦予被追訴人反悔權則可以保障被追訴人在速裁程序量刑失利的“被動局面”中轉向普通程序公正定罪量刑的“主動局面”,進而有利于保障量刑協(xié)商的公平性。
(二)被追訴人反悔權的性質
從刑事訴訟構造原理上來說,刑事訴訟呈現控訴、辯護、審判三方結構,控辯平等是其基本理念。辯護權是一種防御國家追訴的權利,依據辯護權的內容可將辯護權分為實體辯護權和程序辯護權,程序辯護權包括選擇普通程序或者速裁程序審理的權利,也包括從速裁程序轉為普通程序的權利。被追訴人的反悔權屬于程序辯護權的重要內容,被追訴人擁有辯護權,其必然也擁有反悔的權利,反悔權在本質上屬于辯護權的延伸。隨著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不斷深入,“合作性司法”的理念取代了傳統(tǒng)的“對抗性司法”,[5]刑事訴訟程序形成普通程序、簡易程序、速裁程序共存的訴訟格局。三類不同的訴訟程序在適用范圍、辯護保障、審理程序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實體利益和程序利益差異,勢必會影響到被追訴人的利益,使他們某些方面的利益得到滿足,而使另一些利益受損或減少。[6]被追訴人反悔權作為一種程序性救濟權利,能夠保障被追訴人訴訟權利和利益受到侵害的情況下選擇普通程序進行刑事訴訟,進而保障被追訴人程序選擇權、不受強迫自證其罪、無罪推定等權利的實現。相比通過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上訴權等程序救濟方式,反悔權的救濟方式更加方便、快捷。一旦在認罪認罰過程中存在威脅、引誘、欺騙的情形,被追訴人可在一定條件下通過行使反悔權使其從速裁程序中解救出來,這在一定程度上既懲戒了追訴機關違反法定程序的行為,又維護了程序正義的底限。
二、司法實踐中被追訴人行使反悔權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被追訴人行使反悔權存在的問題
⒈被追訴人行使反悔權缺乏必要的制度規(guī)則。任何權利要想在實踐中落到實處必須要有權利行使的制度架構,反悔權也不例外。當前,我國被追訴人行使反悔權缺乏必要的制度規(guī)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缺乏認罪認罰之后的反悔權告知規(guī)則。雖然《試點辦法》規(guī)定辦案機關應告知被追訴人享有的訴訟權利和認罪認罰可能導致的法律后果,但并沒有規(guī)定辦案機關應當告知被追訴人在認罪認罰之后其仍有反悔的權利。實踐中,絕大多數被追訴人對自己是否享有認罪認罰后的反悔權并不知悉。有的辦案機關擔心告知被追訴人享有反悔權,若其一旦行使,將會增加自己的工作量,所以一般只會告知被追訴人的訴訟權利和認罪認罰的性質,并不會告知被追訴人在認罪認罰之后可以反悔。其二,缺乏反悔權實現的程序規(guī)則。實踐中,被追訴人行使反悔權缺乏必要的程序設計,《試點辦法》也沒有規(guī)定反悔權行使的權利主體、時間節(jié)點、程序要求、法律效果,一旦被追訴人主張反悔權,法律并沒有為被追訴人行使反悔權提供可操作的程序規(guī)則,造成被追訴人行使反悔權的主張無法付諸于實踐。
⒉被追訴人反悔后,控方可能面臨著證據不足的風險。實踐中,被追訴人的有罪供述是認定案件事實的主要依據,速裁案件也不例外。被追訴人認罪認罰,偵查機關往往構建以被追訴人有罪供述為支撐和以實物證據為補充的證據體系。一旦被追訴人反悔,之前基于認罪認罰而獲得的有罪供述則不能作為定罪的依據,此時作為定案最為關鍵的有罪供述被“排除”,指控的證據體系很難達到法定證明標準的程度。若缺少被追訴人的有罪供述,以間接證據定案往往需要更高的偵查技術、獲取更多的實物證據才能形成完整的證據鏈,雖然當前的偵查技術手段相較于過去有很大提高,但完全以間接證據定案還遠不能達到??梢?,以口供為中心的證據體系與被追訴人反悔存在嚴重的沖突,一旦被追訴人反悔,直接導致偵控機關以口供為中心的證據鏈條體系崩潰,指控面臨著證據不足的風險。
⒊被追訴人反悔后面臨著“從重處罰”的風險。雖然被追訴人認罪認罰可以獲得從寬的量刑優(yōu)惠和從簡的程序優(yōu)惠,一旦被追訴人表示撤回認罪認罰具結書,辦案機關多傾向于認為被追訴人“認罪態(tài)度不好”“沒有悔罪表現”甚至是“無理狡辯”。實踐中,被追訴人對認罪認罰具結書表示撤回,有的辦案機關會以增加指控數額和量刑刑期、變更更嚴重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相威脅,迫使被追訴人放棄反悔權。筆者調研發(fā)現,在量刑協(xié)商時,檢察機關會提出“若嫌疑人認罪認罰,建議判處六個月有期徒刑,并處罰金人民幣兩千元”,“否則建議判處七個月有期徒刑,并處罰金三千元”等類似的量刑協(xié)商話語。這表明,檢察機關往往以從重處罰相威脅,迫使被追訴人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此外,被追訴人在獲得從寬的量刑之后,若以量刑過重為由提出上訴,檢察機關則多以“被告人上訴行為,否認了自愿認罪認罰具結書的效力,已不具備認罪認罰從寬的條件,原判量刑畸輕”為由提出抗訴,迫使被追訴人放棄上訴權或者慎重行使上訴權。
⒋被追訴人反悔后其曾作的供述仍能作為有罪供述的依據?!对圏c辦法》并沒有規(guī)定被追訴人反悔之后,之前的有罪供述能否作為普通程序的證據使用,之前簽署具結書能否作為證據使用,如何使用,以至于實踐中出現了不同做法。有的試點文件雖規(guī)定允許被追訴人反悔,但反悔之前的有罪供述仍可以作為認定被追訴人有罪的證據,如《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告知書格式(樣本)》(以下簡稱《告知書》)第七條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撤回《認罪認罰具結書》,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經簽署的《認罪認罰具結書》不能作為本人認罪認罰的依據,但仍可能作為其曾經做過有罪供述的證據,由人民法院結合其他證據對本案事實進行認定”。有的試點地區(qū)雖然規(guī)定被追訴人反悔之前簽署的具結書無效,但對之前作出的有罪供述是否可以作為有罪證據使用則并未作出明確規(guī)定,如《重慶市檢察機關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實施細則》第四十五條明確規(guī)定:“被告人對指控的主要犯罪事實或者量刑建議提出異議,或者程序選擇表示反悔,其具結書自然失效”。實踐中,即使被追訴人對認罪認罰表示反悔,但之前做出的有罪供述仍可以作為定罪量刑的依據,致使絕大多數被追訴人畏懼反悔,甚至不敢反悔。
(二)制約被追訴人行使反悔權的主要原因
⒈立法缺陷:立法規(guī)定的不明確。首先,試點的相關文件沒有把認罪認罰之后的反悔行為視為被追訴人的一種權利,仍是把認罪認罰看作是職權主義下被追訴人“如實供述”的義務,因此并沒有明確賦予被追訴人反悔權,在認罪認罰義務論語境下,被追訴人反悔權的生存空間十分有限。其次,反悔行為的認定標準不明確。從《試點辦法》規(guī)定上看,“兩高三部”傾向于把被追訴人違背意志認罪認罰或者否認犯罪事實界定為反悔行為。但把“違背意志”這種主觀上的內心活動作為反悔的判斷標準,實踐操作中很難判斷,造成了程序轉換的困難。最后,《速裁辦法》和《試點辦法》并沒有規(guī)定反悔權的行使主體、時間節(jié)點、程序要求、法律后果,導致司法實踐中反悔權行使缺乏可操作的依據。
⒉制度驅動:認罪供述的依賴性。實踐中,公安司法機關具有濃厚的“口供情結”,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工作多是圍繞口供而展開的,形成了口供中心主義的訴訟方式。[7]公安司法機關對口供的依賴不僅是基于口供功能和文化傳統(tǒng)的考量,從辦案人員的內心確信、規(guī)避司法責任以及司法人員社會管理責任的角度看,公安司法機關對口供也具有深度的依賴性。[8]此外,我國刑事訴訟的偵查中心主義結構也強化了以獲取被追訴人供述為中心的取供機制。加之偵查機關落后的技術,也加重了司法機關對口供的依賴。若缺少被追訴人的有罪供述,在印證證明模式下,司法機關很難形成閉合的證據鏈,其結果是直接導致偵查、審查起訴以及審判過程證據鏈條的全面坍塌。
⒊觀念驅使:“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慣性邏輯。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刑事政策,強調被告人的服從義務,拒絕被告人的訴訟主體資格。[9]在這種義務本位主義模式下對被追訴人主動認罪具有明顯的激勵作用,但如果被追訴人拒不認罪或者反悔認罪認罰,則被視為一種“認罪態(tài)度不好”的抗拒表現,產生一種從重處罰效果。[10]其背后更深層次的因素是超職權主義國家并沒有把被追訴人認罪看作是一種權利,而是把認罪等同于“如實供述”,看成一種義務,“從寬”僅僅是一種家長主義的處分權力。[11]一方面,在“坦白從寬”價值觀念的支配下,被追訴人一旦反悔,則意味著被追訴人沒有“坦白”情節(jié),無法獲得從寬優(yōu)惠,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對被追訴人的懲罰。[12]另一方面,在“抗拒從嚴”的邏輯支配下,一旦被追訴人反悔,或者行使無罪辯護權,辦案機關多傾向于認為被追訴人是“抗拒認罪”或者“認罪態(tài)度不好”,并對被追訴人進行從重從嚴懲罰。
4.目標背離:辦案機關的保障力不足。在司法領域特別是在訴訟過程中,“簡化簡單多數和優(yōu)化復雜少數”[13]是解決案多人少矛盾的路徑選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通過構建多元化的訴訟程序使認罪認罰案件進入快速審理的通道,將節(jié)省的司法資源投入到不認罪認罰的案件當中,以推動案件的繁簡分流。一旦被追訴人反悔,辦案機關“從速從簡”目標不能實現,被追訴人將面臨著辦案機關報復性懲罰的風險。在審查起訴階段,如果被追訴人撤回之前的認罪認罰而致使之前簽署的認罪認罰具結書、值班律師在場見證等訴訟行為歸于無效,檢察機關需要重新提訊被追訴人并制作訊問筆錄,這在客觀上增加了檢察官的負擔,降低了審查起訴的效率。在審判階段,若被追訴人反悔,案件需要轉為普通程序審理。在普通程序辯護全覆蓋的背景下,法院需要通知法律援助機構為其指定辯護律師,法庭需要重新按照普通程序審理,在此情況下,速裁程序因簡化訴訟程序而給法官帶來的程序性便利就無法體現。
三、速裁程序中被追訴人反悔權行使規(guī)則的建構
構建速裁程序中被追訴人反悔權行使規(guī)則應當合理平衡被追訴人反悔權與訴訟效率之間的價值沖突,充分發(fā)揮反悔機制對速裁程序正當性的作用,彌補我國訴訟體制和機制對速裁程序的不利因素。被追訴人行使反悔權是對認罪認罰自愿性、程序選擇自主性以及量刑協(xié)商公平性受到侵害的一種救濟性權利,反悔之后轉為普通程序進行審理,能夠最大限度地保障速裁案件的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但被追訴人一旦行使反悔權,其結果是速裁程序轉為普通程序,致使程序倒流,增加了辦案機關的工作負擔,降低了訴訟效率,由此產生了公正價值與效率價值之間的沖突。因此,在構建被追訴人反悔權規(guī)則時應當堅持“公正為本、效率優(yōu)先”原則,[14]遵循“權利保障”的司法邏輯,合理平衡公正價值和效率價值的沖突,不能為了提高訴訟效率而不允許被追訴人反悔,也不能一味實現公正價值而忽略程序的經濟效益。誠如有學者所言,在我國刑事審判程序已經相當簡化尤其是相關程序保障機制仍未有效建立的背景下,以效率優(yōu)先作為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改革目標是非常危險的。[15]任何程序的簡化都意味著對訴訟權利的減損,程序越簡化越需要正當化的機制化解,[16]而被追訴人反悔權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化解因程序簡化而導致對被追訴人權利的不當減損。因此,在遵循公正價值的基礎上兼顧效率價值,對被追訴人反悔權的行使規(guī)則進行具體制度構建,既要充分保障被追訴人的反悔權,也要在權利行使主體、時間節(jié)點、程序規(guī)則、法律后果等方面進行必要的限制。
⒈反悔權行使的主體。承認被追訴人的主體性是構建認罪程序的核心,[17]立法應當明確規(guī)定被追訴人在認罪認罰之后享有反悔的權利。反悔權作為被追訴人認罪認罰自愿性、真實性、明智性的保障和救濟措施,其權利本源來自被追訴人,其行使主體當然應歸屬于被追訴人。但反悔權作為辯護權的延伸,由辯護人代表被追訴人行使也是辯護權內涵的應有之義,只是辯護人應當經由被追訴人的同意或者授權,這一點反悔權與會見權、調查取證權等積極辯護權有很大不同,反悔權作為消極辯護權,非經被追訴人同意或者授權,辯護人不得行使。有學者認為反悔權行使主體應包括被追訴人的近親屬。[18]此種觀點值得商榷。筆者認為,被追訴人的近親屬非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辯護人、當事人,若賦予其反悔權,可能會造成被追訴人反悔權的濫用和司法資源的浪費。
⒉反悔行為的認定標準?!对圏c辦法》傾向于把被追訴人違背意志認罪認罰、否認犯罪事實或者其他不宜適用速裁程序或者簡易程序審理的情況作為反悔的判斷標準,這在實踐操作中很難判斷。結合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背景和理論內涵,筆者認為,只要被追訴人對指控事實、指控罪名、量刑意見表示撤回或者有異議,或者表示轉為簡易程序、普通程序,都應視為反悔。速裁程序反悔行為應當包括明示反悔和默示反悔。明示反悔是指被追訴人明確表示反悔或者要求撤回具結書,如《告知書》第六條第一款規(guī)定:“《認罪認罰具書》簽署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要求撤回,應書面向辦案機關提出申請”。默示反悔是指雖然被追訴人沒有明確表示反悔或者撤回具結書,但對指控事實、罪名、量刑表示異議或者變更,如《告知書》第六條第二款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提出書面申請,但對《認罪認罰具結書》確認的起訴書載明的主要犯罪事實、罪名和認罪表述提出異議或者變更,視為撤回《認罪認罰具結書》”。無論是明示反悔還是默示反悔,均應當視為被追訴人行使反悔權。
⒊反悔權行使的時間節(jié)點與程序規(guī)則。一是在案件移送法院之前,被追訴人行使反悔權無須經過辦案機關同意,應立即解除辦案機關與被追訴人簽署的認罪認罰協(xié)議的法律效力,訴訟程序轉化為普通程序。認罪認罰具結書只有經法院審查并確認其系自愿、真實、合法的意思表示,法院才能接受具結書內容。因此,在案卷移送法院之前,被追訴人反悔應當不受限制,此前簽署的認罪認罰協(xié)議并不對法院產生拘束力,故應允許被告人隨時撤回認罪認罰協(xié)議。[19]二是在案卷移送法院之后,法院接受認罪認罰協(xié)議前,被追訴人基于公平正當理由提出反悔的,經法院審查理由成立,可轉為普通程序審理。這里將“在案卷移送法院后,法院接受認罪認罰協(xié)議前”作為被追訴人反悔的時間節(jié)點,而非將“法院審查認罪認罰協(xié)議”作為被追訴人基于公平正當理由提出反悔的時間節(jié)點,在于速裁程序并沒有區(qū)分定罪程序和量刑程序。加之速裁程序一般是當庭宣判且法庭審理時間較短,將被追訴人基于公平正當理由提出反悔限定為“在案卷移送法院后,法院接受認罪認罰協(xié)議前”,可以給予被追訴人更多的時間思考。所謂“公平正當理由”,是指存在影響被追訴人認罪認罰自愿性、真實性、明智性的理由,并不需要證明上述理由達到證據確實充分的程度,只要能使法官對適用速裁程序的正當性產生合理懷疑,都應允許被追訴人反悔。如法院經審查認為可能存在刑訊逼供、引誘、欺騙等非法方法以及虛假認罪、未告知被追訴人訴訟權利以及認罪認罰的可能法律后果等程序和實體違法。三是在法院作出判決之后,判決生效之前,被追訴人反悔行為表現為上訴行為。若被追訴人行使上訴權,則直接啟動二審程序。但是為了公正與效率的沖突,法院判決后被追訴人上訴,必須要提出公平正當的上訴理由,如值班律師未能提供有效的法律幫助、存在強迫認罪行為、未告知認罪認罰性質和后果等。在法院判決生效之后,被追訴人反悔權即歸于消滅,若判決確有錯誤,依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啟動再審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反悔權的行使方式不限于書面形式,被追訴人以及辯護人也可以口頭提出。口頭提出的,辦案機關應當如實記錄在案,書面提出反悔材料的,應當附卷。此外,關于速裁程序轉為普通程序之后是否允許被追訴人再次認罪認罰問題,筆者認為,認罪認罰作為被追訴人的一項權利,即使之前因反悔而被轉為普通程序,在普通程序審理的過程中也應當允許被追訴人再次認罪認罰以便獲得從寬處罰,但再次認罪認罰的量刑優(yōu)惠應當小于先前速裁程序的從寬幅度。若被追訴人第二次反悔則不適用速裁程序,直接適用普通程序進行審理。
⒋反悔權行使的法律后果。首先,反悔后不得惡意加重處罰。被追訴人行使反悔權會給控方和法庭審判造成不必要的工作負擔,司法機關可能會以認罪態(tài)度不好對被追訴人從重處罰或者報復性懲罰。筆者建議,《修正案草案》在速裁程序中應當明確規(guī)定反悔權是被追訴人的一項權利,反悔之后應當依據現有證據對被追訴人定罪量刑,不得惡意加重處罰。其次,程序轉化的法律后果。一是強制措施的變更。一旦被追訴人選擇反悔,表明其“社會危險性”增加,已經采取取保候審措施、監(jiān)視居住的,可以變更為逮捕等強制措施。二是訴訟程序的轉化。在審查起訴階段,被追訴人反悔后,若案件事實和證據不足,檢察機關可以通過退回補充偵查或者自行補充偵查的方式補充案件材料,確保指控達到“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程度。在審判階段,被追訴人反悔應當提出公平正當理由,經法院審查理由成立,應當由速裁程序轉為普通程序審理。再次,反悔之前的有罪供述不可作為證據使用已經成為域外法治國家的認罪協(xié)商或者辯訴交易的普遍共識。如在法國庭前認罪答辯程序中被追訴人所作的各種聲明及案卷筆錄歸于無效。[20]美國《聯(lián)邦證據規(guī)則》第四百一十條規(guī)定,在民事訴訟或者刑事訴訟中,撤回的有罪答辯、在答辯和辯訴交易過程中作出的陳述等不得作為反對做過答辯或參加過答辯的被告人。[21]如果將在認罪認罰程序中曾作的有罪供述在后續(xù)程序中作為有罪供述的證據使用,這將迫使被追訴人不敢輕易地反悔,嚴重損害了被追訴人認罪認罰的自愿性和程序選擇的自主性,可能會導致刑事錯案的產生。正如有學者所言,禁止證據可采性規(guī)則是認罪答辯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若沒有這一規(guī)則,辯訴交易則蕩然無存,被追訴人放棄反悔后證據可采性規(guī)則就像放棄了陪審團審判和法官審判,審判程序不復存在。[22]未來的立法應當借鑒域外認罪程序反悔的有益經驗,規(guī)定被追訴人反悔之后其曾做出的有罪供述或聲明,不能作為認定被告人有罪的證據,而且被追訴人不能事前放棄“反悔后其有罪供述不可采”的證據規(guī)則。
【參考文獻】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在部分地區(qū)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情況的中期報告[EB/OL].http://www.court.gov.cn/zixun-xiangqing-75122.html.
[2]Habermas.“Legitimation Problems in the Modern State”,1979,105.
[3]李本森.我國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研究——美、德刑事案件快速審理程序之比較[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5,(02).
[4][11]閆召華,李艷飛.認罪認罰自愿性研究[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8,(02).
[5]陳瑞華.司法過程中的對抗與合作[J].法學研究,2007,(03).
[6]李浩.民事程序選擇權:法理分析與制度完善[J].中國法學,2007,(06).
[7]閆召華.口供中心主義評析[J].證據科學,2013,(04).
[8]李訓虎.口供治理與中國刑事司法裁判[J].中國社會科學,2015,(01).
[9][12]陳瑞華.義務本位主義的刑事訴訟法模式——論坦白從寬,抗拒從嚴政策的程序效應[J].清華法學,2008,(01).
[10]胡銘.超越法律現實主義——轉型中國刑事司法的邏輯[M].法律出版社,2016.161.
[13]李本森.法律中的二八定理——基于被告人認罪案件審理的定量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13,(02).
[14]陳衛(wèi)東.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研究[J].中國法學,2016,(02).
[15]左衛(wèi)民.認罪認罰何以從寬:誤區(qū)與正解——反思效率優(yōu)先的改革主張[J].法學研究,2017,(03).
[16]魏曉娜.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國語境下的關鍵詞展開[J].法學研究,2016,(04).
[17](日)田口守一.刑事訴訟的目的[M].張凌,于秀峰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7.
[18]張全印.刑事訴訟中被告人認罪認罰撤回權的立法探究[J].理論導刊,2017,(11).
[19]孔冠穎.認罪認罰自愿性判斷標準及其保障[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7,(01).
[20]施鵬鵬.法律改革,走向新的程序平衡?[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157.
[21]《世界各國刑事訴訟法》編輯委員會.世界各國刑事訴訟法(美洲卷上)[M].中國檢察出版社,2016.
[22]祁建建.辯護交易制度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49.
(責任編輯:王秀艷)
Research on the Right of Rescission of the Accused in the
Fast-Track Sentencing Procedure
Li Yanfei
Abstract:Criminal Procedur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raft amendment) has added Fast-Track sentencing procedure and stipulated rules for the procedure transformation of those cases which are not suitable for fast-track sentencing,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rules for the accused to exercise his right of rescission in the fast-track sentencing procedure.The right of rescission of the accused is the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 to guarantee the legitimacy of the fast-track sentencing procedure,and it is essentially the right to defense and the right of the procedural remedy,which plays a key role in guaranteeing the voluntariness of pleading guilty and accepting punishment,the autonomy of procedural choice and the fairness of sentencing negotiation.In practice,the right of rescission of the accused not only lacks of the necessary systems and rules,but after the accused exercises the right to rescission,the accused faces the risk of heavier punishment and his guilty confession can still be used as evidence.Therefore,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ause of the aforesaid problems,and insisting on the reasonable balance of justice and efficiency value,such systems of rules as subject of the right of rescission,timeline,criteria,requirement of procedure and legal consequence shall be constructed in the procedural law,and rule,“the evidence after the accused exercise his right of rescission shall not admissible”,shall be established in the law of evidence.
Key words:fast-track sentencing procedure;the accused;the right to plead guil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