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散文《野草》在語言表達、段落結構和篇章風格上都具有明顯的特征。張培基和劉士聰的譯文各有優(yōu)點,本文從詞匯、句式和語篇三個方面對兩個譯本進行對比賞析,探討散文翻譯的方法與技巧。
【關鍵詞】散文翻譯;《野草》;對比分析
【作者簡介】魏清云(1993-),女,河南鶴壁淇縣人,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2016級翻譯學專業(yè),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野草》是夏衍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所作的一篇革命性、哲理性散文,用柔弱卻充滿能量的野草象征當時民眾頑強不屈的抗戰(zhàn)精神,翻譯時既要準確把握原文語篇意義又要展現原文創(chuàng)作風格。本文選擇張培基和劉士聰的譯文,從詞匯、句式和語篇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一、詞匯選擇
《野草》的語言樸實凝練,兩篇譯文都達到了忠實的效果,但結合語境,劉譯在選詞上更準確。
例:有人開玩笑似的說:是“金剛”。
張譯:Some said jokingly, “The fierce-browed guardian gods to Buddha.”
劉譯:Another one says half-jokingly, “The Buddhas guardian warrior.”
在翻譯“金剛”一詞時,首先要理解原文中的金剛指的是佛教中的四大金剛,即佛祖身邊的四大護衛(wèi)。張譯突顯了歸化的策略,運用“god”這一目標語特有的文化詞匯,使目標語讀者更易接受,再加上形容詞“fierce-browed”,生動地傳達了“金剛”的形象。劉譯中運用“warrior”一詞,意味“戰(zhàn)士、勇士”,加上“Buddhas guardian”的補充也能使目標語讀者理解。但相比之下,張譯更加突顯文化意義。
二、句式結構
原文共有13個句子,短句、長句結合,結構錯落有置。對于原文中的復雜句式,兩篇譯文都做出了相應的處理,但在細節(jié)方面存在不同。
例:種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礫中,有生命力的種子決不會悲觀和嘆氣,因為有了阻力才有磨練。
張:When a seed falls under debris instead of on fertile soil, it never sighs in despair because to meet with obstruction means to temper itself.
劉:The seed does not fall on fertile land but in debris, instead. The seed with life never pessimistic nor crestfallen, for, having overcome resistance and pressure, it is tempered.
張譯運用時間狀語從句,加強了語句的連貫性,更貼近英語的表達習慣。劉譯將其拆分成兩個句子,按原文順序逐字翻譯。雖然兩者的意義都忠實于原文,但張譯句式更靈活,劉譯的略顯生硬。
例:......植物種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
......一粒種子的力量的大,如此如此。
張:See, how powerful the seeds of a plant can be!
See, how powerful a seed can be!
劉:You see how powerful the seeds of a plant can be.
This shows how powerful a seed can be.
該句表達了作者對野草的贊嘆與欽佩之情,同時也體現了原文語言的節(jié)奏美。張譯將為感嘆句,且用動詞“see”作為句子開頭,將祈使句與感嘆句的強調作用發(fā)揮的淋漓盡致,同時也表達出了作者對小草的敬佩之情;而劉譯為陳述句,在情感表達上則稍顯遜色。
三、語篇風格
《野草》作為一篇哲理性散文,表現形式自由,但段落之間又銜接緊密,文中還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
例:因為它是一種“長期抗戰(zhàn)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力。
張: a force that......,a force that......,a force that......
劉: because it is ......because it is...... because it is......
兩位譯者都將本句譯為排比句,但二者的著重點不同。張譯中用三個force,起到了強調的作用,文筆更加有力道,同時也突出了原文中的“力”,與原文在表達風格上如出一轍。劉譯將原因構成排比,在氣勢上稍遜一籌。
四、總結
在詞匯選擇方面,劉譯的詞匯更加準確,張譯中有漏譯現象。句式結構上,原文散句居多,為忠實于原文的句式形式,劉譯中大量使用形式靈活的分句,采用動詞短語,而張譯更傾向于使用長句。從語篇風格看,張譯更符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風格。
參考文獻:
[1]喬晶慧.夏衍《野草》兩個英譯本的對比及賞析[J].科技咨詢, 2014(24):218.
[2]張培基.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3]孫鳳英,郭亞楠.基于語料庫《野草》英譯本及譯者風格[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研究生論文???014(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