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君
羌族是居住在我國西部的一個古老民族。他們稱自己是“爾瑪”或“爾咩”,意思是“云朵上的民族”。為什么會這個稱號呢?因為大多數(shù)羌族聚居在四川省的高山或半山地帶,地勢比較高。
獨特建筑
因為住山上,所以羌族人的房子也是背靠大山而建。羌族的房子分為兩種:碉樓和碉房。碉樓是羌族在古代時的建筑,用石頭砌成,結(jié)構嚴密,最高的能有十幾層,最低也有6、7層。一般一個村寨修一到兩座,多數(shù)用來御敵、儲存糧食及柴火,立在山谷的關口處或在村寨的中心。而碉房是羌族人的住房,大部分是3層建筑,上層堆放糧食,中層住人,下層圈養(yǎng)牲畜。由于羌族人有自己的信仰,他們會在自己家中最重要的地方砌了一個火塘,里面的火種是從來不滅的,有“萬年火”之稱。那有人要問了,這樣家里會不會很熱?其實不會的,因為羌族住的地理位置在我國的西南部,全年平均氣溫比較低,火塘還有取暖的作用呢。
勤勞的羌族
羌族人婦女會挑花、刺繡,手工活做得可好了。她們不用圖稿,就能繡出精美的圖案。
她們的針法種類也特別多,有挑、扎、繡、勾、納、提、拼、扣、等多種,會繡手帕、腰帶、圍腰、鞋襪、香包等地方。羌族的男人也不示弱,他們會制作馬鞍、石雕、木雕、漆器等生產(chǎn)與生活用品,還極具本民族的特色呢。
羌族服飾
羌族的服飾差異很大,甚至到同一個縣都有不同。比如茂縣的赤不蘇一帶的婦女盛行“一匹瓦”,就是將一個瓦片狀繡有花紋的青布當作頭巾;而黑虎鄉(xiāng)的婦女以白布帕包頭,這塊白布稱作萬年孝;理縣蒲溪的婦女包頭用黑色頭巾,前端露出一塊白色布塊,人稱“喜鵲頭帕”。
衣服的顏色會因年齡不同有所變化,中老年人多為單一的藍色、黑色,年輕姑娘則喜歡艷麗的色彩。鞋子也會有各色各樣的,未婚男子和姑娘穿繡花彩鞋,中老年人則穿素色圓口布鞋,而其中以他們自制的“云云鞋”最有特色。云云鞋的外形像一只小船,鞋尖微翹,鞋面上繡有云紋圖案。愛美的羌族人在裝飾上也有講究,羌族女性普遍喜戴銀牌、領花、耳環(huán)、手鐲、戒指、發(fā)簪,有的還在戒指上鑲嵌瑪瑙、玉石及珊瑚,胸前掛上鏈珠等。
多彩的節(jié)日
與許多少數(shù)民族一樣,羌族也愛過節(jié),他們既過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又過羌歷年、祭山會和領歌節(jié)等極具特色的民族節(jié)日。
羌歷年,羌語稱“日美吉”,表達“吉祥歡樂的日子”的意思。他們是在秋天收獲糧食后,祭祀神靈和祖先,并向神還愿的重大節(jié)日。各地歡慶的時間不一,大部分在農(nóng)歷十月初一舉行,一般為3~5天。
祭山會是羌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是羌族對代表著天神、山神等諸多神靈的白石神進行祭祀的活動,也是人們祈求保佑來年人畜興旺、五谷豐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的大典。因各地氣候差異,舉行的時間、次數(shù)并不統(tǒng)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也有地方每年舉行一次或兩三次。
領歌節(jié),是為了紀念羌族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有趣的是,這個節(jié)日只有羌族婦女參加的,而男人們就在家操持農(nóng)事和家務活。整個節(jié)日活動持續(xù)3天時間,她們盡顯其能,忘情地歡跳莎朗舞,是一年一度難得放松的日子。
羌笛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毕氡赜泻芏嗳耸煜ね踔疁o《涼州詞》中的這句詩,對啊,說的就是羌族的羌笛。它是我國古老的單簧氣鳴樂器,已有2000多年歷史。羌笛要用高山上生長的油竹為材料,因為這些竹子生長在海拔3500~4000米的地方,耐寒,竹節(jié)長、管身較細。羌笛是雙管的,全長13~19 厘米,管口直徑2厘米左右。笛管上端裝有4 厘米長的竹制吹嘴,吹嘴正面用刀削平,并在上端約3 厘米處,用刀切開一薄片作為簧片。羌笛主要用于獨奏,演奏的樂曲內(nèi)容相當廣泛,主要是為了傳達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