攔生發(fā) 馬小明
(甘肅省臨夏中學 甘肅臨夏 731100)
準確認識滲透作用是學生深入理解細胞吸水與失水原因的基礎。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必修1第4章第1節(jié)“問題探討”中以圖片形式展示了滲透現象[1]。但僅憑圖片,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可信度存在疑問,所以,實驗演示成為許多教師的選擇,其中“玻璃紙-漏斗”裝置是教學中常見的演示裝置[2]。但是,玻璃紙畢竟不是生物膜,模擬生物膜說服力不強;此外,利用該裝置只能演示滲透現象,學生在此過程中只能獲得感性知識,沒有能力、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提升。本文以學生自制簡易滲透裝置的活動為例,闡述如何通過自制教具活動實現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綜合發(fā)展。
教師先利用教材中介紹的玻璃紙作為半透膜演示滲透現象,然后提出困惑:“玻璃紙與生物膜的結構相差甚遠,你的周圍有沒有可以使用的生物膜用于做滲透裝置?”學生的探究欲望被激起,紛紛提出屠宰動物的膀胱、魚漂、雞蛋內膜等。教師順勢布置任務:“分別利用這些材料制作滲透裝置,會遇到哪些困難?如何克服這些困難制作一個精美的滲透裝置?請大家課后以小組為單位,選擇1種材料,設計并制作滲透裝置?!?/p>
教師鼓勵學生利用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實物制作實驗簡易裝置,使學生的學習從教材走向生活。
有3~4個小組選擇用雞蛋內膜作為材料制作滲透裝置,其中1組的設計方案很有新意(以下以該組的制作過程為例闡述)。在該組的設計方案中指出制作滲透裝置可能遇到的困難:1)如何去掉雞蛋外殼,獲得純凈的雞蛋內膜?2)怎樣讓薄薄的內膜有支架可依?3)如何具體制作滲透裝置?相應地提出了解決思路和方法:1)利用碳酸鈣與鹽酸反應原理,溶解雞蛋外殼;2)僅去除雞蛋1/3外殼,這樣既不會影響實驗的使用和觀察,又解決了內膜無支架的難題;3)雞蛋另一側開一個小孔,將玻璃管插入其中并固定,可以得到滲透裝置。
對既定的任務指出將要面臨的困難,并提出解決的思路和方法,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幫助。
3.1 材料器具與試劑 雞蛋(或鴨蛋等)1~2個;玻璃管(長 20 cm、直徑 0.3 cm)1根;鑷子 1把;橡膠接頭 1個;膠頭滴管 1個;燒杯(100 mL)2個;膠水;凡士林;4 mol/L HCl溶液。
3.2 過程
1)去除蛋清和蛋黃。在決定插玻璃管的位置,先滴1滴鹽酸,使蛋殼變薄,再用解剖針扎開一小孔,然后用鑷子輕輕夾取,形成一個直徑0.5 cm左右的小孔。用去掉針頭的針管吸取蛋清和蛋黃,直到去除干凈(圖1a)。
2)去除小孔對側1/3蛋殼。將去掉蛋清和蛋黃的蛋殼,1/3浸入小燒杯內的鹽酸中,一段時間后即可看到部分蛋殼溶解、內膜顯露(圖1b)。
3)連接玻璃管。玻璃管套一個塑料軟管,一端伸入雞蛋殼小孔,深度約為雞蛋長徑的1/2。用膠水將塑料軟管與蛋殼固定,并用凡士林密封,得到最終裝置(圖1c)。
圖1 簡易滲透裝置制作過程
4)裝置實用性檢測。從管口注入含有紅墨水的蔗糖溶液50 mL(圖2a)→用紅色粉筆標記液面位置(圖2b)→將裝置置于裝有清水的燒杯中(盡量使裝置內、外液面一致)(圖2c)→觀察裝置內液面的變化,20 min后液面明顯上升 (圖2d),而燒杯內的清水依舊無色,說明滲透裝置制作成功。
學生通過小組形式制作滲透裝置,有助于形成團隊協(xié)作意識;同時,制作并驗證作品實用性,對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有極大的幫助。
圖2 利用自制滲透裝置進行滲透實驗
裝置制作完成后,讓學生展示和介紹自己小組的作品,在班級內進行自評與互評。該組對裝置的自評:1)利用雞蛋(鴨蛋、鵝蛋等)為主要材料制作滲透裝置,來源廣,制作簡單,實用性強;2)該裝置有近2/3蛋殼做支架,便于操作;3)該裝置在實驗室可以進行,也可在家中制作,有利于實驗的生活化、普及化。之后,其他小組指出該裝置的不足與改進思路:1)裝置注入溶液應注滿整個雞蛋,使液面到達玻璃管,這樣觀察液面變化更明顯,用時也更少;2)雞蛋內膜長期放置易變質,該裝置能否長時間保存,能否重復利用,是否應標注“保質期”?3)玻璃管應選用帶刻度的,這樣可計算溶液滲透壓大?。?)生物膜具有選擇透過性,該裝置能否驗證膜的選擇透過性?5)鹽酸去外殼的時候會不會對內膜活性造成破壞?這些意見和建議再次對學生提出挑戰(zhàn)。
在班級內進行自制裝置的自評與互評,是反思、改進、升華的過程,不僅有利于學生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歸納、概括、審視與論證等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合作意識。
在簡易裝置的制作過程中,學生首先要弄清楚制作的原理,其次需進行選材和處理,迫使他們走出教材、走進生活;共同探討制作中遇到的問題,有助于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使學生從學習的“獨行者”成為集體中的一員。這樣的教育才是對學生終身有用的教育,才是新世紀需要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