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惠惠
目前我國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是目前我國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它有優(yōu)越性,也有局限性,它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實行統(tǒng)一內容、統(tǒng)一要求、統(tǒng)一進度的“一刀切”的教學形式,妨礙了學生個性、愛好和特長的發(fā)展,不利于因材施教,其效率低,也與我國現(xiàn)行國情不符。為了克服這種弊端,真正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分層教學模式應運而生。
一、分層教學的理論依據(jù)及特點
美國教育家布魯姆認為,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巨大潛能和個性差異的人,只要善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非智力因素,改善學生興趣、動機、情感、注意力等,智力因素相對落后的學生同樣可以取得好的成績。
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淺其淺,尊其尊”即主張“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就是承認差異,進行有差別有層次的教學,目的是“人人都出成績,出自己最優(yōu)的成績,這個理論也為當今的分層教學法提供了依據(jù)?!?/p>
所謂分層教學,就是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中存在的差異程度,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不同類別學生的學習指導,以便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好的發(fā)展。它的核心是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學生的“語言最近發(fā)展區(qū)”實行分層,推進教學。分層教學在教學目標上致力于促進全班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在教學組織形式上綜合交替運用班級、分組和個別教學形式;在教學效果上則謀求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分層施教起點低,能分層次地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了競爭性,淡化了形式,注重了實際,具有保尖、促中、補差的作用。
二、英語分層教學要堅持的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認識過程。教學過程是建立在學生的全部心理活動基礎上的。教學中從各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承認差異,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啟發(fā)他們自覺地學習,積極地思考,指導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增強他們學習的內驅力。
(二)主導性原則
一個班級有幾十名學生,他們不但存在差異,而且在不同時期存在差異的程度也不同,不同班級學生群體的差異不盡一致。區(qū)別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時期,及時靈活地調控自己的教學安排,使各類學生得到的幫助與他們的個別需要相適應。
(三)保底性原則
每個學生都應有均等的機會去達到學習目標。所謂保底,即最終必須保證學習后進的學生達到大綱、教材的基本要求,促使中等生向優(yōu)等生靠近,允許成績好的學生超大綱學習。
(四)動態(tài)性原則
面對學生的差異,分層遞進教學作為一種課堂教學策略,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每一個學生的提高與發(fā)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也發(fā)現(xiàn),如操作不當,也會影響學生的有效學習。因此在分層遞進教學實踐中,既要看到差異,也要同時看到每個學生都有發(fā)展的潛能,要以發(fā)展的觀點看學生,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動態(tài)的觀點實施分層遞進教學過程。
(五)層次性與整體性原則
既要面向學生全體,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關注全體學生的發(fā)展,又要堅持對每名學生全方位培養(yǎng),切忌顧此失彼。
三、分層教學的實施
(一)將學生分層
按學生的學習成績、能力水平、態(tài)度習慣、個性特點和課外活動能力等方面,把他們分成不同的ABC三個層次,A為優(yōu),B為中,C為后進,再分別歸入各學習小組,并讓他們自己選好小組長。各組都有一定數(shù)量的優(yōu)等生和后進生,小組中男女生的人數(shù)應大體相等;學生以自愿為主,適當調整。這樣均衡配置的好處首先在于每個小組都能討論起來;其次是有利于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和深入交往,并據(jù)此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再次是有利于各小組在同等條件下展開競賽,相互幫助。
(二)分層備課
教師須按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次備課,各層次的教學目標應是各層次學生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這樣才能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如在PEP4 Unit3 Is this your skirt?一課,我對三個層次的學生分別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對C層學生要求理解和認讀jacket, sweater,T-shirt等單詞;對B層學生不僅要求能認讀單詞,而且能熟悉“Where s my T-shirt?”的句型;對A層學生在B層要求的基礎上,能熟練地朗讀課文及在一定的語境中運用相關的單詞和句型。
(三)分層授課
課堂教學是實施分層教學主渠。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層次學生認知水平和教學目標,對課本內容作相應的調整和組合,注意內容的難度和梯度。如在復習“park”這一單詞時,對于C層學生提出認讀及回答“Dou you like park?”“Is park beautiful?”等簡單問題的要求;而對于A層學生則設計“Whats in the park?”等較為復雜的問題,引導他們能用“There are many trees/ flowers...in the park.”這一句型來回答。這樣使每一個孩子都參與課堂活動,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同時又從他們的認知結構出發(fā),充分發(fā)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
(四)分層作業(yè)
分層的作業(yè)布置是為使學生的能力與學生的作業(yè)難度與作業(yè)量得到協(xié)調與統(tǒng)一。如在PEP4 Unit3 Is this your skirt?一課,要求A層學生能運用所涉及的句型及單詞進行表演;B層學生能按課文進行角色表演;C層學生能在掌握單詞及句型的基礎上較熟練地誦讀課文。這一作業(yè)形式很受學生歡迎,因為它符合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實際,經過努力,誰都能達到這一要求,獲得成功感。
(五)分層評價
教學評價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反饋信息,激發(fā)學習動機,都具有良好的功效。因此無論是在課堂教學的提問、練習、討論和作業(yè)后,還是在階段測試后,都要進行及時評價。并對達成本層目標,特別是取得遞進的學生加以鼓勵。
總之,教育不公平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面向全體,使每一個學生得到發(fā)展,力求滿足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英語新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張春興.教育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翁春杰.小學英語分層作業(yè)探索,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