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旭
(武警海警學院 機電管理系,浙江寧波 315801)
關鍵字:海警艦艇;島礁;擱淺
隨著我國對南海島礁的大力建設,涌現(xiàn)了諸如永興、永暑等一批功能完善、設施齊全的島礁。這些島礁對南海作業(yè)漁船來講是補給和避風的場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民用船舶進入南海島礁進行補給,據資料顯示,已經有漁船在島礁附近淺灘處發(fā)生擱淺事故。海警艦艇作為南海西沙、南沙在建島礁常駐執(zhí)法力量,對擱淺漁船進行救助是其職責所在。
本文以2017年6月某漁船在南海某島礁擱淺為例,分析海警艦艇對擱淺漁船的救助措施。如圖1所示,該漁船船籍港為三沙市,船長 47.83 m,型寬8.50 m,型深4.00 m,設計吃水3.20 m,設計噸位850 t,船體材質為鋼質,結構型式為橫骨架式。該船因值班人員經驗不足,駕駛船舶沿圖中船首方向誤入港區(qū)淺灘處,導致擱淺,整個漁船呈右傾狀態(tài)。
擱淺是指船體水下的某個部位擱在水底的現(xiàn)象,擱淺的過程指的是當船舶向前航行時障礙物使底部向內撓曲或進入和切割結構[1],導致船舶擱淺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1)過失行為與人為因素造成的擱淺事故。該種事故多為漁船駕駛人員的過失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海上經驗不足,應急能力欠缺;缺乏海難、海損等事故的經歷與實踐;駕駛臺值班人員不足,連續(xù)值班導致疲勞駕駛。有數(shù)據表明,由于過失行為和人為因素造成的擱淺事故占到總體擱淺事故的 70%以上。
2)航保條件突變造成的擱淺事故[2]。常見于人們尚未察覺或相關機關還來不及發(fā)布航海通告的“燈標移位或漂失、燈塔損壞、可航水域(尤其是航道)因受洪峰沖擊造成的地貌變化或水深變化來不及設置沉船標的沉船”。
3)船況突變造成的擱淺事故。該種事故多發(fā)生于正在航行的船舶上,由于主機、舵機的異常情況導致全船失控,從而造成擱淺事故。
在該起擱淺事故中,由于漁船已經發(fā)生擱淺,船體很可能已經變形和破損,不沉性將嚴重惡化,海警艦艇作為駐守島礁的執(zhí)法艦艇,有責任也有義務主動對擱淺船舶進行防沉、抗沉等方面工作的指導:
1)立即停車,切忌盲目倒車[3]。立即停車,防止擱淺程度進一步加大,并且不能盲目倒車脫險。當船體擱淺在礁石上時,盲目倒車可能會使船體撕開更大的破損口,一旦脫險成功,海水會從破口處迅速進水而沉沒;倒車還可能使主機和螺旋槳因為過載而損壞,由于擱淺水域較淺,海底污物會打壞螺旋槳,泥土進入通海閥影響主機正常工作,甚至燒壞主機。
2)測量船首、船尾和左右舷干舷,排查船體損害的部位和程度,關閉水密裝置。
3)了解船體擱淺的性質和部位。擱淺性質分為泥質底和石質底,泥質底一般不會使船體受損,只使船體變形;石質底既可使船體破損,又可使船體變形。
4)經常檢查主甲板以下艙室有無破損和進水,集中力量保護動力和其他重要艙室。
由于目前在我國南海島礁上還沒有常駐的專業(yè)打撈隊伍,更沒有大功率拖船以及拖絞設備,選擇打撈船舶去提供拖絞力、抬浮力都不具備條件。但是在南海作業(yè)的漁船多是由編隊的形式出海捕魚,該漁船同行它船有5艘,應擱淺漁船主動申請,同時考慮到漁船比海警艦艇吃水淺,所以駐島指揮部同意同行的漁船編隊對擱淺漁船進行拖曳救助,海警艦艇現(xiàn)場指導漁船編隊利用纜繩拖曳作業(yè)。
1)救助之前,漁船上船員需將燃料油、滑油、淡水等液體物資駁運至它船,以減少自由液面對被救漁船穩(wěn)性的影響;若已捕獲有魚類,將其轉運至它船。同時將活動物品固定,以增加救助過程的安全性。
2)查詢水文資料,測量擱淺海域的水深,推算潮汐,在氣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為了盡快利用同行漁船進行脫淺,選擇在高潮時進行作業(yè)。
3)根據施救漁船的整體性能,選擇3艘漁船同時對擱淺漁船施救,3條纜繩在拖曳方向上要有一定的夾角,確保施救過程中漁船之間不會發(fā)生碰撞事故。
4)在施救過程中,尤其是類似本次多艘船舶聯(lián)合作業(yè)的情況,海警艦艇需要在救援現(xiàn)場的外圍進行指揮、協(xié)調和警戒,以防一旦發(fā)生二次事故可以及時對現(xiàn)場進行救助。
具體在本次救援過程中,由于施救漁船上沒有專門的拖絞設備,導致3艘救援漁船中有一艘漁船拖曳所用的纜繩因受力過大而崩斷,救援失敗。雖然該方法在本次救援過程中失敗,但是不能否定該救援方法的可行性,在專業(yè)打撈隊伍所進行的救援擱淺船舶的案例中,尤其是多拖輪協(xié)同作業(yè),已經多次采用此類脫淺方法[4]。
海警部隊作為一支執(zhí)行海上勤務的特殊警種[5],是我國南海海域重要的執(zhí)法力量,平時的主要任務是在我國海域進行巡航執(zhí)法。嚴格意義上來講,海警艦艇并沒有配備打撈拖船所具有的專業(yè)救助設備,但是海警部隊作為一支“維權、執(zhí)法、服務”三位一體、平戰(zhàn)結合的海上綜合執(zhí)法隊伍,必須肩負起參與海上搶險救災的重任。
由于海警部隊近些年新的艦艇不斷下水,這些艦艇在排水量及受風面積等方面均比漁船大,所以在救援時機的確定上,不但要考慮潮水位的高低對拖曳作業(yè)的影響,同時還應綜合考慮救援時間段內風流和洋流對海警艦艇的影響。
海警艦艇對島礁附近擱淺漁船進行拖曳,在拖曳方向上大致采取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為“原路退回”法,即逆著漁船擱淺時的行進方向直線拖回;第二種方法要根據洋流、風流、淺灘地質等因素,向港內瀉湖方向拖曳。綜合考慮兩種方法,以及本著對南海島礁不允許存在絲毫危害可能性的考慮,建議海警艦艇多采用“原路退回”法。
海警艦艇作為救援中的動力艦艇,在救援作業(yè)中必須降低其面臨的風險性。海警官兵可以利用小艇到擱淺漁船周圍實地勘測水深,確認安全后方可駛向擱淺漁船附近進行作業(yè)。
艦艇槍帆部門做好準備,使錨處于隨時可用狀態(tài)。航海部門會同槍帆部門將錨拋在擱淺漁船深水一側,并且在松鏈的同時倒車靠近擱淺漁船,從而確保海警艦艇安全接近擱淺漁船。錨使艦首朝向深水一側,以便在失去動力時可以控制艦艇的位置[6]。
因為擱淺水域的水深比較淺且位置靠近島礁碼頭,所以海警艦艇在救援過程中不宜靠擱淺漁船的位置過近,兩船之間要留有足夠的緩沖地帶。海警艦艇可以利用小艇牽引鋼纜(若無合適鋼纜,可利用錨鏈)至擱淺漁船,小艇在漁船船員的協(xié)助下將鋼纜連接于漁船上。鋼纜與擱淺漁船連接時,連接點必須是漁船上足以承受脫淺拉力的系固點。
海警艦艇在實施拖曳作業(yè)時應注意艦艇操作的風險。艦長和機電長應做好應急準備工作,一旦發(fā)生險情,應立即停止拖曳操作,用擱淺漁船上的錨設備進行船位的控制。拖曳作業(yè)時應避免開始過早,防止長時間拖曳。
最終,在島礁指揮部的統(tǒng)一部署下,海警艦艇經過多次航向的修正、拖曳力的調整,將擱淺漁船成功救出。通過本次救援活動,充分證明海警艦艇具備在遠離大陸的水域對擱淺船舶進行救助的能力。
南海不僅有密集的航運航線,還擁有豐富的漁業(yè)資源,過往民用船舶眾多。南海島礁建設的重要目的就是履行在海上搜救、防災減災、漁業(yè)生產、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承擔責任和義務,為我國和周邊國家以及航行于南海的各國船只提供必要服務。中國海警作為我國南海島礁常駐執(zhí)法力量,其發(fā)揮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因此海警艦艇必須承擔起對相關海域擱淺船舶的救助任務,同時,針對擱淺船舶可能遇到的險情,制定相關的脫淺方案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