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舉國上下開展了以“除四害”(四害系指老鼠、蒼蠅、蚊子、麻雀,1960年以后以臭蟲取代麻雀)為核心的愛國衛(wèi)生運動。
說起“除四害”的種種場景,親歷運動的老一輩人都有難以忘卻的記憶。清晨,大家拿著長竹竿、汽槍或鞭炮爬上房頂,手執(zhí)旗子、掃帚、毛巾吆喝著,敲打鑼鼓和臉盆追趕麻雀。家家戶戶用開水灌老鼠洞,用六六粉熏蚊子,集體去廁所、菜場等場所捕滅蒼蠅……這場運動,留下的不僅是一代人的記憶,也貼上了鮮明的時代標簽。
“除四害”,中南海也不例外
1958年注定是不尋常的一年。這一年,是毛澤東外出視察次數(shù)最多的一年,也是“除四害”運動最火熱、力度最大的一年。1月初,毛澤東來到杭州市視察小營巷的衛(wèi)生工作,向居民詢問這里的衛(wèi)生情況。此前的1957年秋天,在八屆三中全會上,毛澤東發(fā)表了《做革命的促進派》的講話,特別提倡“可不可以就在今年準備一下,動員一下,明年春季就來搞,因為蒼蠅就是那個時候出世……中國要變成四無國,一無老鼠,二無麻雀,三無蒼蠅,四無蚊子”。猶如隆冬里的一把火,毛澤東講話和下基層視察衛(wèi)生的示范舉動,將始于1956年的“除四害”運動推向火熱的高潮。
在你追我趕的年月里,小營巷的衛(wèi)生榜樣發(fā)揮了巨大的示范效應,激發(fā)了人們模仿乃至超越的激情。比起那些高不可攀的鋼鐵產(chǎn)量、糧食增產(chǎn)目標,和小小的老鼠、麻雀、蒼蠅、蚊子作斗爭,似乎更易于組織實施,也更容易見成效。于是,在“各級黨組織的第一書記對于這一運動必須親自動手、抓規(guī)劃、抓宣傳、抓檢查評比,并且要推動各單位的行政負責人同樣親自動手”(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聯(lián)合發(fā)出的《關于除四害講衛(wèi)生的指示》)的指示下,各級黨政負責人親自掛帥領導“除四害”運動,他們甚至同群眾一起,打掃馬路、滅蚊滅蠅。那一年,剿滅“四害”也逐步上升為常態(tài)化、全民化的運動。
中南海駐地的黨政機關每周騰出一定時間,暫停日常的行政工作,高層干部親自動手清掃衛(wèi)生。一天,時任西城區(qū)區(qū)長的杜若接到市委通知,讓她帶領工作組去轄區(qū)內(nèi)的中南海檢查衛(wèi)生。下午,她帶著副區(qū)長和幾個專管衛(wèi)生工作的干部,由中南海的有關人員領著進入中南海。一路上看到不少人在登梯爬高地擦辦公室的大玻璃?!拔覀儙讉€人邊走邊議論,看來這里也是人人動手搞衛(wèi)生。陪著我們檢查的人說:‘這些人都是十一二級的司局級干部。后來我們來到干部飯廳,進去后沒有發(fā)現(xiàn)一只蒼蠅,連放筷子的瓷筒內(nèi)底部都干干凈凈?!敝心虾8呒壐刹考w擦玻璃的場景,帶給她強烈的震撼,也成為駐留心中的時代記憶。
你追我趕,目標創(chuàng)新高
為了趕上和引領形勢,不少地方連續(xù)修改“除四害”的時間表,目標時間不斷縮短。各級黨組織成立了“除四害”運動指揮部(辦公室),統(tǒng)一制訂計劃、組織運動的實施。1958年,北京將“除四害”的期限定為兩年,上海定為三至五年,河南定為三年,江蘇定為四年,有的縣市甚至定為一年乃至幾個月。
原上海市愛衛(wèi)會辦公室副主任潘先生親歷了這場運動,他回憶了一個普遍現(xiàn)象:20世紀50年代中期,都習慣用過高的標準向下面布置工作,而且都要求得很急。一開始,“除四害”運動是為了減少人民疾病、提高糧食產(chǎn)量,后來就升級為必須要完成的政治任務了。
1958年1月6日,上海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提出在三年內(nèi),上海要基本上成為一個沒有老鼠、麻雀、蒼蠅、蚊子、臭蟲和釘螺的“六無”城市,后來加入蟑螂,實際目標改為三年內(nèi)變成一個“七無”城市。旋即,這一目標再次被修改。3月29日,上海市人委和市政協(xié)聯(lián)席擴大會議作出決定,要求全市人民拿出決心,千方百計,苦戰(zhàn)一年基本上消滅“七害”,使上海提早變成“七無”“三潔”(室內(nèi)外潔、廚房潔、廁所潔)城市。短短兩個月,三年“除四害”的目標便改為一年“除七害”。
老鼠、麻雀、蒼蠅、蚊子有其生長繁殖的自然屬性,如何在短短的幾年內(nèi),徹底根除“四害”呢 在人多力量大的觀念下,“除四害”運動推行了黨委一把手親自抓、發(fā)動大規(guī)模群眾運動、大檢查大評比的工作模式。經(jīng)中共上海市委倡導,1958年4月17日(周四,當時每周四定為無會議日,有時間參加勞動)和20日(周日,休息日)在全市范圍舉行全民性的“除四害”突擊運動。伴隨四月不斷攀升的氣溫,上海的“除四害”運動不斷掀起陣陣高潮。各區(qū)、各局緊急作出部署,各里弄、單位、街道,甚至農(nóng)村合作社的工作人員全體動員起來,采取了大規(guī)模、密集型的行動。在17日和20日這兩天的突擊日行動中,全市郊縣各行各業(yè)的人們?nèi)客度肫渲?,上到百歲老壽星,下到幾歲的小娃娃也行動起來,參與人數(shù)達到500萬人之巨。僅17日一天,共殲滅蒼蠅110余萬只,蚊子30余萬只,挖蛆10萬條,蛹10多萬只。
天羅地網(wǎng),全民打麻雀
在“四害”中,麻雀被稱為“害人鳥”,有科學研究得出結論——全國被麻雀吃掉和損壞的糧食數(shù)量不比老鼠少。相比于其他三害的老鼠、蒼蠅、蚊子,麻雀也是最容易被發(fā)現(xiàn)的,自然,這小小的麻雀也就成了人們重點剿滅的對象。著名漫畫家張樂平,創(chuàng)作了一幅漫畫《天羅地網(wǎng)》,以寫實的筆法,記錄了那戰(zhàn)旗飄揚、全民動員,敲鑼打鼓、放炮打槍的真實場景。
在很多人的記憶中,他們印象最深的不是抓老鼠、拍蒼蠅,而是打麻雀。男女老少,一齊上陣,用“轟、打、毒、掏”的綜合戰(zhàn)術,給麻雀以殲滅性的打擊。
家住曹家渡、現(xiàn)年70多歲的退休工人張師傅,對當年打麻雀的場景記憶猶新。那時,他只有十八九歲,在機械廠上班不久。清晨5點,工人們必須到廠里,帶著紅旗、拿著長竹竿、汽槍或鞭炮登上辦公樓頂,敲打著鑼鼓和臉盆追趕麻雀。天還沒發(fā)白,整個城市就像炸開了鍋一樣翻騰起來。為了追趕麻雀,工人們甚至停止了工作,中午輪流吃飯,午飯后也不肯休息,堅守崗位繼續(xù)戰(zhàn)斗。剛開始的時候,一個人收獲幾十只、上百只麻雀的不在少數(shù),有的自己燒著吃,有的拿到公共大食堂去換回一些飯食。為了展示勝利成果,人們敲鑼打鼓,用背簍背上各小組捕獲的麻雀,用細麻繩將一根根老鼠尾巴拴上,將一串串麻雀穿起來,套在竹竿上,再送到區(qū)(縣)上巡回展覽。
半個多世紀倏忽而逝,那些揮汗如雨“除四害”的大姑娘小伙子們,如今都已是垂垂老者。他們依稀的懷舊心態(tài),隱含了怎樣的時代密碼呢 (來源:南方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