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健 馬景陽
“牙祭”一般指舊時工商業(yè)主每半個月給店員、匠師、徒工等一次肉食,后泛指百姓隔段時間吃肉,改善生活。此風俗來自于廚師祭祀其祖師爺——春秋時期齊國廚藝大師易牙。每逢初一、十五,廚師要用肉向易牙祈禱,稱為“禱牙祭”,后來訛傳為“打牙祭”。
春秋時期,齊靈公喜歡宮女穿男裝。此風一開,齊國婦女群起效法,鬧出許多男女不分的笑話。靈公怕有傷風化而影響齊國的聲譽,急令各地禁止女扮男裝,但竟遇到“令不行、禁不止”的尷尬局面。晏子進言:“大王在宮內(nèi)提倡女扮男裝,而在全國卻加以嚴禁,這好比有的肉店外面掛的是牛頭,可里面卻大賣馬肉,這樣怎么能禁得住呢?如果您在宮內(nèi)禁止,外面婦女豈敢不遵!”靈公一聽有理,照此執(zhí)行,不到一月,全國風氣煥然一新。后來有人把晏子的“猶懸牛首于門而賣馬肉于內(nèi)也”引申為“掛羊頭,賣狗肉”。
《左傳·哀公六年》記載:“鮑子曰: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而背之也?!饼R景公特別寵愛他的孺子荼,有一次,齊景公趴到地上,嘴銜繩子,裝作牛,讓荼當牛騎。荼玩得興起,從“?!北成弦卉S而下,繩子把齊景公的牙齒折斷了。魯迅的“俯首甘為孺子?!?,將這個典故注入了全新的內(nèi)容,表示了他甘為人民大眾的牛的高貴品質(zhì),表達自己對人民大眾的無限忠誠。
“替罪羊”源于《孟子·梁惠王上》。有一次,齊宣王坐在朝堂上,看見有人牽著牛路過,要殺牛來取血涂鐘,進行祭祀。齊宣王不忍心看見??謶謶?zhàn)栗的樣子,就命令以羊替換牛來祭鐘。從此以后,“替罪羊”就作為一個悲劇色彩的詞匯流傳開來。
戰(zhàn)國著名縱橫家蘇秦在齊國被殺害,齊王很惱怒,要為蘇秦報仇。為抓兇手,他想了一條計策,將蘇秦的頭懸掛在城門上,旁貼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nèi)奸,殺了他黃金千兩,望來領賞?!卑裎囊毁N出,立即就有四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呀!”四個人都一口咬定是自己干的。齊王說!“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個人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饼R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二百五”一詞由此流傳開來。
戰(zhàn)國時,蘇秦到齊國都城臨淄游說齊宣王抗秦。蘇秦說,臨淄有七萬戶,我私自計算了一下,每戶按三個男子服役,這就是三七二十一萬兵,用不著再往別處征兵,僅臨淄一城就足夠了。其實,臨淄全城不可能達到每戶都出三個男子當兵。即使男子也不一定都能從軍,因為還有老、幼、病、殘在內(nèi)。所以,有齊國人說蘇秦只知道瞎吹,“不管三七二十一”。后來,這句話成了貶斥那些缺乏實際經(jīng)驗的愣頭青的代名詞。
齊國有貧女叫徐吾。每天夜里,她與鄰女們一起紡線績麻,蠟燭則由各人帶來。家貧的徐吾帶來的蠟燭最少。有一李姓女子不高興,對他人說,不讓徐吾再來。最為勤奮的徐吾頗感不平,分辨道:“同一個屋子里,多我一個人,燭光不會暗淡下來;少我一個人,燭光也不會明亮一些,而我只是借東墻上的余光,每天來干自己的活。請大家不要吝惜那一點兒余光,讓我接受一點兒大家的同情和恩惠吧?!贝蠹乙娦煳嵴f得很有道理,他人都不再有異議,李女也無話可說了。后來,這個故事演變成了“借光”一詞。
臨淄人房玄齡為唐朝一代名相,其妻盧氏也是臨淄人,性情剛烈,對丈夫十分忠心。房玄齡做宰相后,唐太宗打算賜給房玄齡幾位絕色美人做妾,房玄齡不接受。太宗叫長孫皇后出面做房夫人的工作,房夫人堅決不同意。于是,唐太宗派太監(jiān)持一壺“毒酒”傳旨房夫人,如不接受這幾名美妾,即賜飲毒酒。夫人面無懼色,接過“毒酒”一飲而盡。結(jié)果并未喪命,原來壺中裝的是醋,皇帝以此來考驗她,開了一個玩笑。于是“吃醋”的故事傳為千古趣談。
(李云貴薦自七一網(wǎng)/《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