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慶華,宋凱晴,徐依人,沈秀云,劉鵬飛,沈衛(wèi)東
(南通大學附屬江陰醫(yī)院消化內科,江蘇214400)
炎癥性腸?。╥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已成為消化系統(tǒng)常見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羅恩?。–rohn’s disease,CD),病因尚不明確,目前認為是一種與環(huán)境、基因和(或)免疫因素等相關的慢性疾病,嚴重威脅著人民的健康[1]。作者在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位居全國經濟百強縣之首的江陰市IBD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本研究對江陰市人民醫(yī)院消化科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190例初發(fā)IBD患者的臨床和內鏡下特征及分型進行總結分析,旨在為臨床IBD的預防、治療以及健康教育管理、醫(yī)農保政策的調整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初發(fā)IBD患者190例,其中UC 129例,CD 61例。病例確診階段為患者診斷IBD后3個月,結合患者臨床表現(xiàn)及實驗室檢查結果明確診斷,剔除誤診及診斷不明確者,并對所有病例隨訪1年,從而予以排除診斷不明確或誤診病例。1例初診為腸結核的患者,經抗結核治療3個月,臨床癥狀及腸鏡復查均未見明顯好轉,隨訪1年,符合CD的自然病程,最終確診為CD,無診斷不明確者。其中2015年為53例(UC 40例,CD 13例)、2016年為64例(UC 44例,CD 20例)、2017年為73例(UC 45例,CD 28例)。初發(fā)IBD患者190例的一般臨床特征見表1。
表1 初發(fā)IBD患者的一般臨床特征
1.2 診斷標準 采用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推薦的UC及CD診斷標準[2],即在排除腸道感染性疾病及其他非感染性疾病的基礎上,根據患者臨床表現(xiàn)、結腸鏡檢查和黏膜活組織病理檢查、小腸鋇劑造影檢查或CT腸道顯像等做出臨床診斷。確診病例為經病情觀察3個月符合IBD病程經過和(或)通過手術取得病理診斷者。確診時CD的臨床分型參照蒙特利爾分型標準[3],按年齡分型:≤16歲(A1),>16~40歲(A2),>40歲(A3);按病變部位分型:回腸末端(L1或L1+L4),結腸(L2或L2+L4),回結腸(L3或 L3+L4),上消化道(L4,不含 L1、L2、L3);按疾病行為分型:無狹窄無穿透(B1,B1+B1P),狹窄(B2,B2+B2P),穿透(B3,B3+B3P),肛周疾?。≒)。
2.1 初發(fā)IBD患者的臨床特征 UC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便血、黏液便,CD以腹痛、腹瀉及體重下降常見。UC和CD確診前平均癥狀持續(xù)時間分別為5.2及13.2個月。本組CD患者的腸外表現(xiàn)5例為關節(jié)炎,UC患者的腸外表現(xiàn)以9例合并關節(jié)炎,另9例合并甲狀腺病變(橋本甲狀腺炎3例,Graves病6例)。見表2。
表2 初發(fā)IBD患者的臨床特征 例(%)
2.2 初發(fā)IBD患者的臨床分型 UC患者129例中直腸炎(E1)21例(16.3%),左半結腸炎(E2)63例(48.8%),廣泛結腸炎(E3)45例(34.9%)。129例UC患者中直腸炎21例(16.3%),左半結腸炎63例(48.8%),廣泛結腸炎45例(34.9%),以左半結腸炎最常見。確診CD 61例患者根據蒙特利爾分型,其中按年齡分型:≤16歲(A1)4例(6.5%),~40歲(A2)48例(78.7%),>40歲(A3)9例(14.8%);累及部位分型:回腸末端(L1或L1+L4)9例(14.8%),結腸(L2或L2+L4)18例(29.5%),回結腸(L3或 L3+L4)34例(55.7%);疾病行為分型:無狹窄無穿透(B1,B1+B1P)34例(55.7%),狹窄(B2,B2+B2P)18例(29.5%),穿透(B3,B3+B3P)9例(14.8%)。
IBD病因不明、病程長,且易反復發(fā)作,治療十分困難[4]。IBD的治療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近10余年來我國IBD的發(fā)病率呈逐步增加趨勢[5],但是目前尚未見縣區(qū)級IBD發(fā)病特點的相關分析。江蘇省江陰市處于長三角地區(qū),經濟發(fā)達,工業(yè)化程度高。而文獻報道經濟發(fā)達水平與IBD發(fā)病呈正相關,因此江蘇省江陰市IBD的發(fā)病情況及特點對于全國縣區(qū)級IBD發(fā)病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
我市3年來IBD初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且CD患者的增幅明顯大于UC患者,可能有關因素:(1)江陰市近年經濟發(fā)展較為迅速,人民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都有了較大改變,并趨向西方發(fā)達國家;(2)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人們的健康意識增強,普查結腸鏡的比率有所升高,同時臨床醫(yī)生對IBD認知的提高、內鏡診斷水平的提高也使近年IBD的診斷率相應提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UC患者以左半結腸炎多見,占48.8%,直腸炎所占比例(16.3%)低于西方國家,而廣泛結腸炎所占比例(34.9%)與亞洲其他地區(qū)接近(30.8%~42.4%)[6-9]。CD患者以回結腸型最常見。本研究顯示,基于江陰市常住人口數據資料,以江陰市人民醫(yī)院(本地區(qū)唯一三級甲等綜合醫(yī)院)數據為基礎,3年來江陰市UC和CD的發(fā)病率理論上應不低于(UC 3.49/10萬、CD 1.06/10萬,2015年)、(UC 3.83/10萬、CD 1.63/10萬,2016年)和(UC 3.92/10萬、CD2.28/10萬,2017年),低于歐美發(fā)達地區(qū)、韓國(UC 5.4/10萬,CD 5.1/10萬)及印度(UC 6.0/10萬)報道的發(fā)病率[10-14];與2013年廣東省中山市IBD發(fā)病率相比(UC,2.05/10萬;CD,1.09/10萬),本地區(qū)UC、CD發(fā)病率均偏高[15]。本研究結果顯示,本市居住農村的患者發(fā)病率較高,這可能與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城鄉(xiāng)差別縮小,農村的生活方式、環(huán)境因素等與城市接近。
IBD好發(fā)于中青年,但本研究表明,江陰市老年人IBD發(fā)病率也相對較高,老年潰瘍性結腸炎發(fā)病率占總UC發(fā)病的33.3%(43/129),61例CD患者中4例為老年患者(6.56%),提示對老年患者的腸道病變,也應高度關注IBD特別示潰瘍性結腸炎的發(fā)生。另外本研究顯示,在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在確診前的癥狀持續(xù)時間分別為5.2月、13.2月,因此炎癥性腸病患者癥狀發(fā)生時間里確診時間較長,對于反復出現(xiàn)腹痛、腹瀉等癥狀患者,除應關注功能性胃腸病疾病外,應特別注意IBD的發(fā)生,必要時需盡早進行腸鏡、CT等相關檢查,從而能盡早確診IBD,并進行干預,以改善IBD患者的預后,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6-17]。
綜上所述,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節(jié)奏的改變,發(fā)病率有進一步上升趨勢,應在臨床診療中給予重視;IBD作為醫(yī)療花費較高的疾病,需引起政府部分特別是醫(yī)療保險部門的關注,能盡早納入大病醫(yī)療保險,惠及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