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青海 西寧,810000)
變應性鼻炎是全球高發(fā)的鼻腔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之一,目前有報道顯示變應性鼻炎患者約占全球人口20%~30%,并且表現(xiàn)出逐年上升趨勢[1]。變應性鼻炎病情遷延不愈,對肺功能具有嚴重損傷,對患者健康和生活質量具有嚴重負面影響。隨著中醫(yī)藥治療變應性鼻炎相關研究的不斷增多,有研究發(fā)現(xiàn)[2-3]鼻炎康片對鼻炎預后改善具有輔助治療作用,其能夠提升變應性鼻炎治療效果。但是目前關于鼻炎康片聯(lián)合激素類鼻噴霧劑對變應性鼻炎中效果和作用機制的研究仍極為稀少。我院近年來應用鼻炎康片聯(lián)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噴劑鼻噴霧劑對變應性鼻炎進行治療,取得較為理想的療效,現(xiàn)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醫(yī)院2015年6月—2016年11月確診的變應性鼻炎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和排除標準:①符合變應性鼻炎相關診斷條件[4],確診為變應性鼻炎;②主要癥狀為打噴嚏、鼻癢、鼻塞、鼻甲腫脹等;③近期未接受抗炎、抗組胺等相關治療;④自愿加入,知情同意治,資料完整;⑤排除合并化膿性鼻炎、鼻息肉、哮喘、肝腎疾病等其他疾病者;⑥排除有藥物禁忌、處于哺乳期、依從性不佳,資料缺少等不適宜條件者。入選患者根據治療方法分成2組,67例變應性鼻炎患者以鼻炎康片聯(lián)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噴劑治療為聯(lián)合治療組,組內女性25例,男性42例,年齡21~64歲,平均(37.62±5.27)歲,病程1.0~10.0年,平均(5.04±2.18)年,72例變應性鼻炎患者以丙酸氟替卡松鼻噴劑聯(lián)合氯雷他定治療為常規(guī)治療組,組內女性27例,男性45例,年齡19~65歲,平均(36.59±5.08)歲,病程1.0~11.0年,平均(4.92±2.06)年,組間相關資料具有可比性,差異未發(fā)現(xiàn)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在確診并明確過敏原后,均采取遠離過敏原、加強休息、提高免疫力等常規(guī)干預,常規(guī)治療組使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噴劑鼻噴劑(葛蘭素史克公司,注冊證號H20091100,規(guī)格50μg/噴):每鼻每次100 μg,每日1次;聯(lián)合治療組使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噴劑(同常規(guī)治療組)聯(lián)合鼻炎康片(佛山德眾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60203,規(guī)格0.37g/片):每次3片,每日3次。兩組均連續(xù)用藥治療14天,用藥期間為使用其他治療干預。
1.3觀察指標
1.3.1 血清相關因子測定 用藥前后分別抽取外周靜脈血對血清相關因子進行測定,主要包括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含量,IL-6、IL-10、IgE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測定,試劑為武漢博士德公司提供,同時在用藥前后應用流式細胞儀對患者Th1、Th2水平進行測定,并分析Th1/Th2水平。
1.3.2 鼻腔生理功能 用藥前后檢測患者鼻腔功能,具體指標有鼻腔阻力(Nasal resistance,NR)、鼻黏膜纖毛傳輸時間(mucociliary transmission time,MTT)和鼻黏膜纖毛清除率(Mucociliary clearance rate,MCR),NR測定儀器為NR6鼻阻力測定儀(英國GM公司)。MTT、MCR測定利用糖精清除實驗[5]完成,MTT為糖精顆粒與咽后壁間距離,黏膜纖毛清除率=清除時間/距離,單位:mm/min。
1.4療效評價根據《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6]、《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7]根據患者主要癥狀(鼻塞、鼻涕、噴嚏、鼻癢)積分變化對臨床療效進行評價,單個癥狀積分0~3分,積分越高,癥狀越重;療效評價等級包括痊愈、有效、無效;①痊愈:主要癥狀完全消失,停藥觀察6個月,無復發(fā);②有效:主要癥狀改善明顯,停藥觀察6個月,復發(fā)偶爾出現(xiàn);③無效:主要癥狀無改善或加重??傆行?痊愈率+有效率。
2.1組間血清相關因子比較入院時,變應性鼻炎患者血清IL-4、IL-6、IgE異常升高,而IL-10異常下降,治療后,仍有部分患者IL-4、IL-6、IL-10、IgE無明顯改善,但組間血清IL-4、IL-6、IL-10、IgE相比,聯(lián)合治療組顯著由于常規(guī)治療組,P<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間血清相關因子比較
與組內治療前相比,aP<0.05;與常規(guī)治療組相比,bP<0.05。
2.2兩組鼻腔功能比較入院時,變應性鼻炎患者的NR、MTT、MCR處于功能明顯異常狀態(tài),在治療后多數患者NR、MTT、MCR明顯改善,組間治療后NR、MTT、MCR比較,P<0.05,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鼻腔功能比較
與組內治療前相比,aP<0.05;與常規(guī)治療組相比,bP<0.05。
2.3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雖然聯(lián)合治療組、常規(guī)治療組均有無效病例出現(xiàn),但聯(lián)合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治療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4不良反應隨訪結果顯示,治療期間兩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出現(xiàn)。
近年來,變應性鼻炎的治療逐漸受到重視,西醫(yī)學治療主要以糖皮質激素類和白三烯受體拮抗劑聯(lián)合治療為主[8]。西醫(yī)學短期治療效果雖然較為顯著,但是存在難以根治、容易復發(fā)的問題,目前中醫(yī)藥在變應性鼻炎中的價值逐漸受到關注[9],中醫(yī)學認為變應性鼻炎發(fā)病機制應為風寒、風熱外邪入侵阻遏清竅,治療應以清熱解毒、宣肺通竅為主。中成藥鼻炎康片以野菊花、黃芩、豬膽汁協(xié)同清熱解毒、散風除濕;以麻黃、薄荷油、廣藿香、蒼耳子、鵝不食草五藥共同散風宣肺、通竅止痛,兼化濕止涕,又加當歸補血和血、消腫止痛、防止辛燥太過而傷血,此外加西藥抗組胺活性成分—馬來酸氯苯那敏,以抗組胺、除過敏,諸藥合用,中西并舉,協(xié)同增效。目前關于鼻炎康片對變應性鼻炎的治療作用已經得到認可[10],但是關于其治療變應性鼻炎作用機制的臨床研究卻不多見。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雖然兩組血清IL-4、IL-6、IgE均明顯下降,IL-10、Th1/Th2明顯升高,說明鼻炎康片聯(lián)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噴劑對炎癥反應抑制作用效果更明顯。目前根據細胞因子生成類型、生物學功能通常將輔助性T淋巴細胞分成Thl類細胞和Th2類細胞,其中它Thl類細胞主要為細胞免疫類細胞,能夠介導通細胞毒、局部炎性反應及Ⅵ型變態(tài)反應;Th2類細胞主要為體液免疫參與細胞,能夠參與I型變態(tài)反應,正常情況下,Thl類細胞和Th2類細胞按比例分化,且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但在病理狀態(tài)下,Thl/Th2將會出現(xiàn)明顯偏移。類細胞以維持機體免疫功能的平衡。IL-6作為白介素家族成員,屬于促炎性因子,能夠通過促進炎性細胞因子產生、誘導IgE合成、增加粒細胞黏附力、提高氧自由基表達等促使病情惡化進展,而IL-10雖然與IL-6同屬白介素家族,但其作為體內重要的抑制炎性反應因子,能夠通過抑制抗原遞呈、誘導T細胞不應答等產生炎癥反應抑制作用。由此可見,本研究結果與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相比,聯(lián)合治療組的治療效果更具優(yōu)勢,
變應性鼻炎已經被證實對鼻腔功能具有嚴重損傷性,因此,在變應性鼻炎治療中不僅需要積極消除炎性變態(tài)反應,而且應重視鼻腔功能的恢復。鼻腔阻力、MTT、MCR被認為是評價鼻腔功能最常用的客觀指標,因此,本研究將其作為鼻腔功能客觀評價指標,以對鼻腔功能變化進行科學評價。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多數患者鼻腔阻力、MTT、MCR降至正常范圍,其中聯(lián)合治療組NR、MTT、MCR改善效果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治療組,說明鼻炎康片聯(lián)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噴劑能夠明顯降低鼻腔阻力,提高纖毛清除能力,對鼻腔功能具有顯著修復作用。由于本研究觀察指標較少、隨訪時間有限,具體作用價值和作用機制仍待完善。
綜上所述,鼻炎康片聯(lián)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噴劑能夠顯著改善變應性鼻炎預后效果,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抑制炎癥反應、改善鼻腔功能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