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培鑫
從社交網絡到移動支付,數字技術帶給日常生活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人們常常會忽視,創(chuàng)造了如此多的“善”的其實不僅是技術本身,還有對技術的善加使用。也就是說,技術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需要倫理的關照,才能保證其持續(xù)為善,而不去作惡。
以新媒體技術為例,帶給人們生活種種便利的移動互聯網應用(App)大部分是由商業(yè)公司研發(fā)推廣的,其最終目的是通過提供信息服務賺取利潤。因此在服務與盈利之間如何保持平衡成了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因為其服務的對象正是廣大用戶,而其盈利的來源也是同一群人。
近日,據媒體報道,種類繁多的校園App,正在深度介入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從打水、洗澡到上課點名都有為大學生“量身定做”的App相伴。令人遺憾的是,難以計數的校園App非但沒有為大學生活提供便利與支持,反倒“綁架”了他們本該心無旁騖的讀書時光。這些App與學校教學、校園服務和管理高度整合,往往帶有強制和懲戒性,學生為了在學業(yè)成績、學習表現方面獲得學校認可,不得不大費周章,陷入打卡和簽到的無謂奔波中。
實際上,被各種手機App困擾的,當然不止于大學生,我們每個人的手機里都有著許多App。因此,反思新媒體技術與用戶之間的關系,探討其“服務與盈利”如何保持平衡直接關系每個用戶新媒體時代的日常生活。
新媒體技術的盈利模式很簡單,一種是借由大量用戶的使用產生規(guī)模效應,也就是每個人只需支付很低的費用,就能累積成可觀的總體收入;另一種是通過向用戶投放廣告獲得贊助商的資助。當然,在第二種盈利模式里,廣告商看重的,仍是用戶量的多少。也就是說,兩種盈利模式的關鍵都取決于用戶數量。
新媒體技術公司就像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工廠,它所有利潤的來源都是在這工廠內默默為其“打工”,卻從來不索取報酬的用戶們。這些用戶之所以“自愿”地為工廠無償勞動,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通過享受服務間接獲得了報酬。
既然如此,在探討“服務與盈利”的二元關系時,我們便可以找到更明確的立場,得出更清晰的結論:用戶為新媒體公司創(chuàng)造了價值,所以新媒體技術不僅要為用戶提供最好的服務,更應該認識到,用戶是新媒體技術的主體,一切技術的發(fā)明使用,都應該圍繞滿足用戶的需要。
不僅如此,新媒體技術還應當為保障用戶的使用安全負起責任。如果每個用戶都是為新媒體技術公司無償勞動的“打工者”,那么“工廠”是不是應該為其“工人”們提供必要的勞動保障呢?許多“工人”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安全問題,比如網絡成癮、長時間使用屏幕導致的視力受損、保持某種姿勢過久導致的身體問題等,應不應該算作“工傷”呢?傳統(tǒng)的工廠對其員工提供必要的勞動保護和工傷補償,而目之所及,新媒體技術公司似乎還沒開始思考這個問題?!?/p>
(作者是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