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開周
我第一次接觸《儒林外史》,是在初中三年級。寒假,大雪封村,我百無聊賴,到處借書。我有一個遠房祖父,是我們村識字最多的文化人,在他家里,我借到一本《儒林外史選粹》。
寒假過完一半,我祖父去世了。出殯前的一個晚上,我父親和叔伯們忙著準備葬禮上欠缺的家什,堂兄弟們都回家吃飯去了,剩我一個人守靈。我坐在棺材旁邊,就著長明燈的微光,翻開那本《儒林外史選粹》,繼續(xù)往下讀。就是這個晚上,我讀到莊征君辭官歸來,投宿民家,撞見詐尸那一段情節(jié):到三更半后,只見那死尸漸漸動起來。莊征君嚇了一跳,定睛細看,只見那手也動起來了,竟有一個坐起來的意思。莊征君道:“這人活了!”忙去推那老爹,推了一會,總不得醒。莊征君道:“年高人怎的這樣好睡?”便坐起來看那老爹時,見他口里只有出的氣,沒有進的氣,已是死了?;仡^看那老婦人,已站起來了,直著腿,白瞪著眼。原來不是活,是走了尸。
我小時候號稱膽大,但是讀到這里,渾身汗毛仍然不由得直豎起來,趕緊合上書本,往懷里一揣,連滾帶爬地出了靈堂。
后來讀高中,在語文老師那里借到全本的《儒林外史》。全本的《儒林外史》比“選粹”多出三分之一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前后情節(jié)是連貫的,從第二回《周進教書》到第五十四回《聘娘出家》,每個篇章都有勾連,適合從頭到尾再讀一遍。
事實上,我不是重讀了一遍,而是重讀了很多遍。每次都能讀得食欲大振,非常非常想吃東西。
我認為,這本書最能激起食欲的情節(jié)有三處。
第一處,王冕給人家放牛,人家煮些腌魚臘肉給他,他不舍得吃,打包帶回家,送給母親。
第二處,馬二先生仗義幫朋友,花光了積蓄,逛西湖時沒錢買吃的,瞧見透肥的羊肉、滾熱的蹄子、極大的饅頭,喉嚨里咽唾沫。
第三處,匡超人做小生意侍奉雙親,白天殺豬賣豆腐,晚上等父親睡安穩(wěn)了,掏出馬二先生送的書,輕聲念文章。生意好時,買些雞鴨魚肉,為父親改善生活。
無論按照古代的道德,還是現(xiàn)代的標準,孝順和仗義都是極好的品質(zhì),而王冕、馬二和匡超人在當時都是窮人,窮人的孝義尤其不易。我能感覺到他們的饑餓,所以也跟著餓,去食堂打飯,本來吃三個饅頭就飽了,結(jié)果吃了四個。
在我心目中,好書分兩種,一種讓人想喝酒,一種讓人想吃飯?!端疂G傳》屬于讓人想喝酒的好書,《儒林外史》屬于讓人想吃飯的好書。
《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是安徽人,我初中讀“選粹”的時候,高中讀全本的時候,對他并不了解。但是前年為袁枚《隨園食單》做注評,研究那些跟袁枚有交集的清代作家,才對吳敬梓有一點點了解。吳敬梓比袁枚大十五歲,兩人中年以后都住在南京,可能因為性格和人品的差異,從來沒有直接來往。
袁枚既有很高的文采,也有很強的交際能力,他通過做官、貪污、打秋風、跟鹽商合伙做生意、為達官顯貴寫墓志銘,將小小家業(yè)不斷做大,靠一己之力養(yǎng)活了龐大的親戚網(wǎng)絡。
吳敬梓出身官宦世家,少年豪富,中年敗落,與一幫同樣不屑于鉆營的文朋詩友過著窮苦日子,一邊種菜,一邊寫《儒林外史》。但他絕對不是為了自己的清高而不顧家人死活的迂腐之士,他把兒子當成知心朋友來看待,自己反對走科舉道路,卻把兒子培養(yǎng)成了一個頗有操守的文職官員,一個精通數(shù)學的學術(shù)干部。
讓我選一個當朋友的話,我會把袁枚一腳踢開,只選吳敬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