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出行頻率、交通參與者安全和守法意識、車輛安全性能隱患、道路配套安全設施缺乏以及兒童交通安全氛圍淡薄等因素都會影響交通事故的發(fā)生。尤其是,家長對兒童交通安全重視程度不足。
家長安全意識薄弱、出行安全知識缺乏是導致兒童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兒童缺乏交通安全知識和自我保護技能,使他們成為最易受到交通傷害的人群,這就更需要家長的保護。
很多兒童交通事故都發(fā)生在家長的身邊,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常常為了一時的方便,為了滿足孩子一時的好奇心放棄原則選擇危險的出行方式或者在出行過程中做出危險的行為。薄弱的安全意識常常讓將孩子置于危險之中,甚至喪命。
大街上常常能看到家長推著小孩行走在非機動車道上,身旁飛馳而過的機動車并沒有讓他們意識到這種行為的危險性,比起這個,他們更在意的是人行道上不好推車太顛簸;有家長帶著孩子一起闖紅燈,他們或者步行或者騎著電動車,僥幸心理讓他們把自己和孩子的安全置之度外,更加沒有顧忌自己的行為會給孩子樹立一個什么榜樣。
有家長為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做過不少很“拉風”的事,比如在車輛行駛過程中讓孩子鉆出天窗,但他們卻忘了前車隨意拋灑的垃圾、突然而至的限高桿都有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再如,將身材較小的孩子放在共享單車車筐內騎行。
兒童乘車出行的最主要方式是由家長抱著坐后排,占比達到了52.07%,其次是使用兒童座椅坐后排,占比達到了32.62%,另外還存在一定比例的其他錯誤的乘坐方式。這說明中國兒童家長錯誤的兒童乘車安全意識具有非常高的普遍性,由此導致的兒童道路交通事故傷害風險也居高不下。
當兒童使用兒童座椅坐在車輛后排的時候,有78.26%的駕駛員在駕駛的過程中會回頭看孩子,這樣使得行車危險系數增大,對道路交通安全造成威脅。
兒童安全座椅使用率不足
很多家長有這樣的認知誤區(qū),認為汽車自身的保護裝置足以保證孩子的安全,殊不知,汽車安全帶等最傳統(tǒng)的安全防護設備,是為成人設計的,對于兒童并不適用。道理很簡單,由于兒童的骨骼稚嫩,在汽車發(fā)生碰撞時,身體會由于巨大慣性向前猛沖,此時成人安全帶可能會造成兒童胸部肋骨骨折、窒息甚至頸骨折斷。同樣,安全氣囊的設計也是基于對成人的保護,安全氣囊爆開瞬間所產生的巨大沖擊力會對年齡較小的兒童造成嚴重傷害。
另外,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布的《2013道路安全全球現狀報告》,在發(fā)生小轎車碰撞時,兒童安全座椅能使嬰兒的死亡率降低71%,幼兒的死亡率降低54%。毋庸置疑,正確地使用合格、合規(guī)的兒童安全座椅是保證兒童乘車安全最有效的方式。
目前大部分發(fā)達國家都制定了強制使用兒童安全座椅法律法規(guī),甚至對兒童使用安全座椅的年齡都有明確限制:瑞典要求7歲以下的兒童乘車,車上應備有保護兒童安全的裝置;美國法律規(guī)定的年齡為4歲以下;加拿大法律規(guī)定是5歲以下;澳大利亞規(guī)定的年齡是8歲以下;英國強制使用兒童安全座椅的兒童年齡為3歲以下;韓國是6歲以下;新加坡是8歲以下;以色列是4歲以下;意大利和法國更是將年齡要求在10歲以下;德國、荷蘭和日本甚至將強制使用兒童安全座椅的要求提高到12歲以下。
近年來,對兒童出行安全、交通安全教育等的關注和探討日益增多??梢钥吹?,各地交警紛紛走進校園為學生帶去一堂堂生動的交通安全知識課程;學生們則拿著小紅旗穿上志愿者的紅馬甲協(xié)助交警維護交通秩序,我們開始加大對兒童交通安全教育的投入,讓學生們有了更多的渠道去學習了解這些跟他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這是一種進步,但還有巨大提升空間。
我國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范的兒童交通安全教育強制性課程,大部分學校沒有建立有關兒童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體系。而且,開展的相關教育活動也忽視了中小學生的反應能力、判斷能力、自我保護能力弱的特點,教育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也需要提高。而且,各地的兒童交通安全教育缺少長期有效的多部門合作。
《中小學與幼兒園校園周邊道路交通設施設置規(guī)范》對學校周邊信號燈、交通標志標線、人行道、照明設備、監(jiān)控設備等都做了明確的要求,但實施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學校周邊的交通設施設置并不完備,而且年久的設施并沒有得到及時維護和更新,限速標志變得斑駁甚至殘缺,地上的標線也是難以辨認,已經難以對過往車輛起到有效的警示作用。
部分家長在孩子較大的時候依然接送上下學,很大原因是出于安全的考慮,來往穿梭的車流大概是家長放棄讓孩子獨自回家的主要原因。如果學校周邊的交通設施都整體呈現出一種“失效”的狀態(tài),那自然無法對孩子上學路途中的道路基礎建設能起到的保護作用放心。
官陽在《美國中小學區(qū)的步行安全審計制度》(《汽車與安全》2018年6月刊)中詳細介紹了美國“安全去上學全國合作伙伴計劃”中的步行審計制度。為了鼓勵孩子步行上學,首先是要為孩子們制定安全的上學路線,而步行審計制度則是路線制定的“行動綱領”,從行動目的、問題準備到參加人員及考察時間、內容等都有詳細的說明。
相比較而言,我國在這方面依然有很多需要學習和努力的地方,硬件的投入和軟件的投入都遠遠不夠。與成人相比兒童的行為習慣更無規(guī)律、具有突然性、對新鮮事物更具好奇心,在相應區(qū)域的道路設計甚至是交通規(guī)劃中如果能更多地從兒童的行為習慣和視角出發(fā),那兒童出行則會更安全一點。
誤區(qū)一:車速慢的時候可以不使用安全座椅。雖然有很多家長都認為有必要讓孩子坐安全座椅,但是在具體使用場景上,卻存在錯誤認知。
誤區(qū)二:在關于“安全座椅產品使用年齡跨度”上,有家長認為,安全座椅的年齡跨度越大越好,他們認為這樣的產品性價比高,一勞永逸。
誤區(qū)三:在安全座椅的正向安裝跟反向安裝上,雖說大多數家長會參考說明書的要求,但是有家長會為了讓孩子舒服,提前進行正向安裝。
誤區(qū)四:在安全座椅的安裝上,絕大多數家長還是按照產品說明書進行安裝,但是安裝完成后,并不是所有家長都能確定是否安裝正確,尤其有些家長甚至不會檢查安全座椅是否安裝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