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 張馨月
摘 要:教師公派出國是高校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教師隊伍的有效途徑?;赗校563人的公派出國數據和問卷調查結果,對教師出國前和現在的情況進行了評估。研究發(fā)現:高校教師公派出國研修的收益是全方位的,效益顯著,既有短期的、顯性的、經濟的,又有長期的、隱性的、非經濟的,按獲益大小依次體現在認知、教學、科研、服務和管理五個維度?;诖耍岢龈咝=處煿沙鰢行薜囊饬x及建議。
關鍵詞:國際化;高校教師;公派出國;效益分析
研究背景
國際化對高等教育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將國際的、跨文化的維度融入高等教育目標與功能中的過程。[1]當今,國際化實際上發(fā)生在全球、區(qū)域、國家、部門、院校、院系和個人七個層次,其中又以個人層次最受關注。[2]我國高校的“雙一流”建設離不開國際化的提升,而打造一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教師隊伍是提升國際性的重要基石。提升現有教師國際化素養(yǎng)和能力最有效的途徑是實地學習和文化沉浸。[3]公派出國研修正是進行實地學習的重要方式。
國家、學校、社會和教師都為高校教師公派出國研修投入了大量成本,成本和收益之間的差額就是效益,如果收益大于成本,為正效益,反之為負效益。此前研究發(fā)現,教師出國研修能帶來全方位的收益和正效益:教師能獲得工具性和人文性收益,且得到整體提升[4];收益是廣泛、巨大且長遠的,社會收益遠高于個人收益[5];單位是最大的獲益方,國家位居第二,個人以及家庭次之,國際機構再次[6];留學歸國人員人均創(chuàng)造直接經濟收益為144.2萬元,國家公派留學的經費投入與直接的經濟收益比為1∶10以上[7];并且,所獲非經濟效益更加可觀,為經濟效益的三倍[8];具體來看,效益體現在認知、教學、科研、管理、服務五個方面[9][10]。
作為一所綜合性研究型重點大學,R校投入教師公派出國研修的成本是否取得了收益,有哪些發(fā)現能提供政策建議,是本文力求探尋的問題。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數據源自R校2005年1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全體公派出國教師(563人,600人次)的基本情況及匿名填寫的調查問卷。該問卷共61題,分為認知、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五大維度,每個維度的權重分別為10.59%、25.85%、37.71%、8.9%和16.95%,樣本具有隨機性。數據采用SPSS 22.0進行統(tǒng)計分析。為衡量收益,換算成5分制的提分值進行量化,總體收益為五個維度進行加權求和。
研究發(fā)現
1.全體教師數據分析
全體派出教師中,當前年齡為45歲及以下的教師有50.45%,93.78%的教師派出1次。出國前,76.83%的教師有博士學位,89.52%的教師未獲海外學位,52.67%的教師已有副教授職稱,19%的教師已有教授職稱,50.67%的教師的研究領域為人文社會學科。此外,85.23%的教師出國6個月~12個月,78.5%的教師通過國家公派的渠道出國,45.83%的教師受國家留學基金和學校1∶1資助,留學目的地以西方發(fā)達國家為主,65.83%的教師被派往美國。
在R?,F有在職教師中,有21.32%的教師在海外獲得學位,而在公派出國的教師中這一比例僅為10.48%??梢?,公派出國主要惠及了來校前無長期出國經歷的教師。教師公派出國使有長期海外經歷的教師比例從21.32%增至46.59%,亦使現任各級黨政職務的教師中有長期海外經歷的比例從12.73%增至46.67%??梢?,公派出國有效提升了教師隊伍以及干部隊伍的國際化水平。
從可量化的經濟成本和收益產出來看,國家、學校和外方共計投入資助資金約7,324余萬元,其中,國家留學基金承擔約3,358余萬元,學校承擔約1,887余萬元。學校承擔經費中,有1,735余萬元用于與國家留學基金1∶1資助的青年骨干教師出國研修項目。通過統(tǒng)計該項目2012年-2016年派出教師的科研成果可見,232位教師共計在Nature(《自然》)/Science(《科學》)/SCI/EI/ISTP發(fā)表了36篇論文,出版了39部專著或教材,在外文期刊發(fā)表了58篇文章,主持了41項國家級或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參與了26項國外重大科研項目,獲得了889萬元的科研經費,參加了155次國際學術會議。可以估量,隨著教師回國年限的增長,相關成果將陸續(xù)產出,各方收益將持續(xù)增加,公派出國研修能產生積極的正效益。
2.調查問卷數據分析
第一,五個維度收益對比。通過將五個維度“首次出國前”與“現在”的得分進行總體比較,發(fā)現認知的提升最為顯著(1.41),其后依次是教學(0.74)、科研(0.67)、服務(0.57)和管理(0.32)。
第二,認知收益。出國經歷極大增進了教師對國外社會、文化、歷史的了解(1.61),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力和包容力(1.39),對不同國家人士思維方式的理解(1.55),對全球化和國際化的理解(1.35)?!耙曇伴_闊”“觀念的更新”是訪學最大收獲[11][12],且相較于知識性的收益,態(tài)度的收益更重要,因為知識可以在本國獲得,但態(tài)度變化必須在沉浸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才能獲取[13]。此外,R校教師用國際語言和思維表達中國理念的能力的提分值高達1.16,說明教師不僅單向度地吸收國外知識,而且還以自身作為“活媒體”雙向度地傳播中國文化。我國學者用國際語言講述中國故事,有利于增強我國在世界學術舞臺上的話語權,擴大文化影響力,提升國際地位。
第三,教學收益。訪學歸來后,教師開設課程逐漸向國際前沿水平靠近(0.94),教學效果得到了學生的肯定(0.48),個人也獲得了更多、更高級別的教學工作獎勵(0.31)。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掌握新的教學理論(1.39)、采用新的教學模式(1.35)、指導學生閱讀外國文獻(1.32)等教學理念的更新上提升顯著,而在開設外語或雙語課程(0.32)、編寫新教材(0.57)等教學實踐方面成效不足。一方面,是因為將國際視野深層次地“融入”課程是更復雜、更困難的過程;另一方面,高校在制定考評制度時,偏重對科研指標的考查,導致教師提升教學水平的動力不足。[14]此外,R校教師回國后還更多地舉辦學術講座或開設新課程(0.77)。2013年以來,84.03%的回國教師舉辦了講座,47.92%的回國教師開設了新課,還有6.94%的回國教師開設了兩門新課。
第四,科研收益。教師回國后不僅更多地在國內核心期刊(0.50)和國際核心期刊(0.92)發(fā)表論文,而且還更多地在全國性(0.95)和國際性(0.88)的學術會議上提交論文。就發(fā)表著作而言,相較于合作發(fā)表論文(0.56),獨立發(fā)表論文(0.85)的提升更為顯著。此外,訪學對教師主持(0.63)或參與(0.57)科研項目有一定幫助,但在取得科研成果(0.13)及轉化科研成果產生直接經濟收益(0.26)方面收效有限。而樣本中出國前沒有經濟收益的產生,回國后也僅有6.5%的教師有所突破,科研成果的貢獻還是更多地體現在發(fā)揮智庫作用影響更高層級的決策上(0.66),這可能與R校派出教師集中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特質有關,相較于理工學科,科研成果轉化以及產生直接經濟收益的比例本來就低,更多是通過課題研究,進行政策解讀和評估,提供決策咨詢和建言,發(fā)揮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
第五,管理收益。教師回國后更多地擔任高層級的校內黨政職務(0.29)、國內學術組織職務(0.42)、出國留學項目評審專家(0.26)和各類人才項目評審專家(0.32),訪學研修培養(yǎng)出了一批具有國際經驗的管理骨干,這有利于更新管理理念、優(yōu)化學術氛圍、擴大學校影響。此外,訪學教師會加強學校與國際學術組織的聯系,加強與國外學者的交流,增加其在國內外學術組織中任職的機會。
第六,服務收益。教師回國后更積極地邀請海外學者來華講學(1.08),組織國際會議(0.32),協助他人出訪(1.18)或歸國(0.61),協助引進海外專家來校任職(0.39)。他們成為了與國際學術界聯系的紐帶,為國際交流打造了“派出去”和“請進來”的互利合作模式。而在物質和資金的交流方面,還是以引進圖書信息資料為主(0.68),引進資金技術(0.13)和研究項目(0.21)為輔。服務效益雖然提升不大,但作為衍生出來的附加價值,其意義也不可小覷。
第七,其他個人收益。樣本中有81%的教師在出國前未晉升教授,其中45.79%的教師在回國后得到了晉升;有23.17%的教師在出國前未獲得博士學位,其中45.28%的教師在回國后獲得了博士學位。此外,有58.06%的教師在回國后收入得到了增長,有6.45%的教師收入得到了較快增長,這也驗證了張青根等(2016年)的研究結論:出國進修確實能給高校教師帶來收入增長[15]。
3.進修教師個體差異與收益的關系
第一,出國前職稱(見圖1)。研究發(fā)現,出國前職稱為講師的教師收益最大(0.78),其后依次是副教授(0.74)、教授(0.44)。講師和副教授在國際認知和文化理念、課堂教學水平、科研學術能力方面提升顯著。副教授在管理和服務方面的提升高于講師、教授。相較而言,教授出國前的國際視野、教學科研水平、學術地位和資源已處于相對較高水平,提升空間小于講師、副教授。
第二,出國時長(見圖2)。出國時長對收益的提升呈現出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型”:3個月以下的短期研修收益最大(1.22),其次是1年以上的長期研修(0.82),均高于最普遍的3個月~12個月(0.77),且集中體現在教學和科研方面。一方面,說明短期進修可能更多著力于對課堂教學方法的系統(tǒng)培訓、對科研項目或國際論文發(fā)表的集中指導;另一方面,說明長期進修更有利于獲取資源提升教學水平,以及沉浸下來掌握國際通用的學術語言和研究方法后提高論文發(fā)表數量和質量。
第三,所在學科(見圖3)。經濟學科教師的提升最高(0.83),其后依次是理工學科(0.74)、人文學科(0.73)、社會學科(0.67)和法政學科(0.64)。此外,理工學科教師在教學領域的提分值最高,說明訪學研修有效補齊了R校理工教師在教學方面的短板。理工學科教師在主持或參與科研項目方面提升更多,人文和社會學科在論文發(fā)表與專著撰寫方面獲益更大,這與學科特征有較大的相關性。經濟學科在管理領域的提升相對突出,而經濟和人文學科在服務領域最為活躍,訪學研修獲得的邊際效益最大。
結論與建議
1.高校教師公派出國研修的意義
對國家而言,有利于加快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提升高校人力資源整體素質,增強國際競爭力,提升政治經濟地位,傳播中華文化。應該進一步拓寬派出渠道,提高派出質量,加大資助力度,豐富派出層次,通過國家調控發(fā)揮導向作用,實現有限資源配置的最大化收益,并且注重效益評估。
對高校而言,有利于提升教師隊伍國際化水平,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升科研水平和管理能力,擴大國際合作交流,提高學校的國際影響。學校應該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注重過程管理,提高訪學質量,提升留學效益。
對教師而言,有利于提升個人素養(yǎng),提高職業(yè)能力,拓寬學術視野。教師應該堅持愛國主義,端正訪學動機,明確訪學方向,選擇一流學科,師從一流導師,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有目的、有計劃地訪學,同時在外期間辯證看待中西方社會文化學術差異,回國后積極發(fā)揮作用。
2.對高校教師公派出國研修的具體建議
在派出對象方面,建議將派出資源更多向沒有海外經歷、尚在職業(yè)生涯起步階段的青年教師傾斜。青年教師思想活躍,創(chuàng)新意識強,具有較新的研究方法,易產生突破性成果。但其生活和工作壓力較大,需要更多的資源支持和政策傾斜,以讓他們在教學和研究中能夠心無旁騖,沒有后顧之憂,實現盡快成長。
在派出時間方面,建議豐富3個月以下的短期項目和1年以上的長期項目。短期項目便于教師集中攻堅、取得突破,還能節(jié)約成本,提高進修頻率。長期項目更有利于教師,特別是人文社會學科的教師深入掌握國際通用的學術語言和研究方法,產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在項目評估方面,建議強化回國考核,可探索施行“三個一”的評價體系,即要求教師全面考察一門重要專業(yè)課程或前沿課程的教學建設,爭取撰寫并發(fā)表一篇國際學術期刊高水平論文,推薦一位國際知名學者來校學術訪問,以確保公派訪學取得實效。
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宣傳思想工作研究重點課題“創(chuàng)建‘人民滿意、世界一流大學與‘雙一流人才隊伍建設問題研究”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16-2017RUCSZH014)
參考文獻:
[1]Knight J. Internationalization Remodeled: Definition, Approaches, and Rationale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4,8(1):5-31.
[2][4]Sanderson G. A Founda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Academic Self[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8, 12(3):276-307.
[3][13]Biraimah K L, Jotia A L. The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Study Abroad Programs on Teachers' Content Knowledge and Perspectives: Fulbright-Hays Group Projects Abroad in Botswana and Southeast Asia[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13,17(4):433-454.
[5]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出國留學效益評估”研究組. 公派留學效益幾何?[N]. 中國教育報,2002-08-21(5).
[6][10]胥傳孝.公派出國留學效益及評價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8.
[7][8]陳學飛.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公派留學教育政策的演變及成效[J].復旦教育論壇,2004(3):12-16.
[9][14]馬萬華,溫劍波.高校教師出國進修效益分析—基于首都高校教師的問卷調查[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6,37(1):78-86.
[11]蔣玉梅,劉勤.高等教育國際化視野下教師出國訪學收益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5,21(1):62-70.
[12]陳昌貴,粟莉.1978~2003:中國留學教育的回顧與思考[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115-119,128.
[15]張青根,沈紅.出國進修如何影響高校教師收入?—基于“2014中國大學教師調查”的分析[J].教育與經濟,2016(4):46-55,63.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責任編輯:苑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