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張家港市錦豐中心小學 周有利 吳 瑕 黃燕娟
為了讓學生處在快樂的氛圍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效率達到最大化,我們將“童玩課程”引入校園,通過組織學生有意識地“玩”,讓學生們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開發(fā)智力,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學校把“農村小學‘童玩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研究”作為研究內容。
童玩課程,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其習得更多知識,能促進學生良好個性的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
“童玩課程”是基于國家課程,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進行整合、補充與拓展的課程?!稗r村小學‘童玩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研究”是立足于全面豐富農村小學生的學習生活,以“童玩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為切入點,著重研究童玩課程項目的開發(fā)與實施、童玩背景下學科課程的教與學、教師素養(yǎng)的提升與評價體系,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以學生自主快樂學習為追求的課程建設,讓學生盡情暢游在各色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游戲之中,感受傳統(tǒng)與經典,讓童玩課程助推學生健康成長。
兒童教育需要游戲精神,我們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為依據。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指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在行知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在實施本課題研究中堅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通過喚起學生生活經驗、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引導,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使每個學生獲得發(fā)展。
通過此課題研究,開發(fā)童玩系列課程,培育“陽光樂觀、積極向上”的錦小學子,享受快樂的童年;促使學校每一位教師教有特色,提高科研水平,享幸福人生;凸顯我?!坝淇鞂W習、幸福生活、快樂成長、全面發(fā)展”的辦學理念,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和辦學特色。
基于童玩理念的學校內涵建設的研究;童玩課程的實施策略的研究;師資隊伍優(yōu)化的研究;童玩課程的個性化評價的研究。
為保證課題研究能夠順利地開展,我們從課題的提出、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驟及人員分工、子課題的分解、管理制度與措施、預期研究成果與經費預算等幾個方面進行討論并制定了詳細的研究方案。
理論學習始終貫穿整個研究過程。我們首先組織課題組成員認真研讀教育專著,瀏覽教育報刊和網站,如《兒童文學與游戲精神》《陶行知教育專著》等,課題組成員們在學習中不斷增長知識,在實踐中不斷思考,在思考中不斷提升。其次組織課題組成員參加各級各類培訓以及通過專家引領,使課題走向深入。我們形成了學校主課題—學校子課題—教師研究課題的三級研究網絡。同時,我們還開展主題活動、學科滲透、社團活動等,充分發(fā)掘個體智慧和集體力量,提高了教師的教科研水平。
一年多來的課題研究,轉變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科研意識。
1.“童玩課程”下的學校課程結構框架的開發(fā)
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基礎課程和童玩課程。基礎課程是指國家課程,童玩課程包含學科拓展、社團活動和德育主題活動等版塊,有必修也有選修。
2.形成童玩課程的實施策略
①拓寬社團活動渠道,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
社團活動(選修)是給學生提供個性發(fā)展、特長發(fā)展的課程平臺,是學生個體學習的自然延伸。我校開設了體育、科技、葫蘆絲、書畫、經典誦讀等四十多個活動班,邀請校外輔導教師來校輔導,拓寬社團活動渠道,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溫馨的樂園。
葫蘆絲課是我校特色課程,在全國葫蘆絲比賽中,我校兩位教師參加并分別獲得金獎、銀獎,多位學生榮獲銀獎、銅獎;學校的“絲竹雅韻伴我們成長”葫蘆絲特色專題片獲蘇州校園電視節(jié)目評比一等獎,第十二屆全國中小學校園電視節(jié)目評比金獎;學校還自編了《絲韻悠悠》葫蘆絲校本教材,進一步規(guī)范了葫蘆絲教學。
在科技方面,多名學生獲江蘇省九連環(huán)解套一、二等獎;楊曄帆同學獲張家港市第六屆“智尚杯”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明競賽(自動防火窗簾)二等獎,還有五十多人分別獲二、三等獎;顧欣怡、袁書暢同學獲張家港市首屆家庭機器人創(chuàng)意比賽 “春游港城”項目一等獎。
②拓展學科教學延伸,凸顯課程的童趣性。
學科拓展課程在國家課程計劃的框架內進行了有效延伸。通過拓展延伸,優(yōu)化授課時間、內容,改進教學策略,讓童玩深入課堂,使教學豐富有趣,使課程更適合學生,凸顯課程的童趣性。
低年級語文組采用趣味識字教學,融入“童玩”教學理念,創(chuàng)建童玩課堂,將豐富多彩的游戲融入識字教學中去,讓識字教學展現(xiàn)出活潑生動的全新面貌,使學生的感知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力都得到了提升。數學課程中,教師運用故事性較強的繪本,配上一幅幅夸張可愛、色彩鮮艷的漂亮圖畫,把數學知識隱藏其中,知識淺顯易懂,趣味十足。我校還利用“作業(yè)盒子”,依托數字化信息技術,激發(fā)教師教學改革的主動性、協(xié)作性、共享性、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在游戲中邊玩邊學,快樂做作業(yè)。英語課程中,教師利用各種富有童趣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對學習著迷,對學習樂此不疲,讓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每個年級每學期組織學生學習經典英文歌曲,利用游戲、繪本等激發(fā)學生興趣;創(chuàng)新作業(yè)平臺,利用“一起作業(yè)”,自由選擇布置作業(yè),拓寬了學生學習英語的渠道,讓學生們真正喜歡上學習,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③豐富主題活動,深化童玩內涵。
我校以家鄉(xiāng)的文化為元素,以傳統(tǒng)的重大節(jié)日為契機,開展主題隊日、隊會活動,調動學生的童玩興趣,發(fā)展其交際能力,在不同主題環(huán)境下,通過看、聽、聞、做,深化童玩內涵,促進他們主動參與,體驗生活之趣,接觸自然之美,體現(xiàn)文化之旅,展現(xiàn)時代之風。
1.錘煉了一批骨干教師
通過一定階段的研究,課題組成員的科研意識得到加強,科研水平得到顯著提高。課題組成員郭麗芳、黃建慧、張興等多位老師獲張家港市小學評優(yōu)課、基本功競賽一等獎;葉霞春老師獲江蘇省說課大賽二等獎;張晶晶老師獲評蘇州市教壇新苗;詹維、黃娟等十位老師獲蘇州市素養(yǎng)大賽二、三等獎,黃佩清老師獲全國自制教具能手。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并及時找尋相關理論指導教育教學實踐。課題組成員撰寫的論文中有29篇發(fā)表,17篇獲獎。
2.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
童玩課程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在“童玩”理念的支撐下,教師有意識地優(yōu)化課堂教學,追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注重開發(fā)童玩游戲,使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提高玩商,玩出思維,發(fā)展能力,習得知識。教師在備課中更注重收集資料,融入自己對童玩、對教材的理解,針對學生身心特點,把一個個教材變“活”,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根本上促進了學生各種潛能的發(fā)展。對于學生而言,他們愿意主動地參與活動,思維變得更加活躍,興趣變得更加濃厚。
課題組成員對于課題研究思路、童玩課程的開發(fā)和實施策略、評價體系以及過程性資料的整理也在不斷地摸索與積累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有許多問題困擾著我們,如本課題的范圍較廣,涉及的層面較多,缺少系統(tǒng)的理論性輔導;如何進一步完善“童玩課程”下校園環(huán)境氛圍的營造、學校課程結構框架、課程實施策略、評價體系……課題研究沒有終點,中期匯報只是一次回顧與反思,是研究中的一次新的起點。
在下階段的研究中,我們將繼續(xù)加強理論學習,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研究、探索,總結出課程實施的策略和評價體系,從而使課程真正促進每一個學生幸福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