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
一些心理學效應讓人類無法抗拒,你是否中招了呢?
鳥籠邏輯
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里最顯眼的地方,過不了幾天,主人一定會做出以下選擇:把鳥籠扔掉,或者買一只鳥放進鳥籠。這就是鳥籠邏輯。
設想你是房子的主人,只要有人走進房間看到鳥籠,就會忍不住問你:“鳥呢?是不是死了?”當你回答:“我從來都沒有養(yǎng)過鳥?!比藗儠枺骸澳悄銙煲粋€鳥籠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因為這比無休止地解釋要容易得多。
鳥籠邏輯的原因很簡單:人們大多數(shù)時候會采取慣性思維,可見在生活和工作中培養(yǎng)邏輯思維是多么重要。
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于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們在一所小學給兒童進行了“預測未來發(fā)展的測驗”,然后將認為有“優(yōu)異發(fā)展可能”的學生名單交給教師。其實,這份名單并不是根據測驗結果確定的,而是隨機抽取的。它是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8個月后,再次測驗的結果發(fā)現(xiàn),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
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跡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xiàn)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虛假同感偏差
我們通常都會相信,自己的愛好與大多數(shù)人是一樣的。如果你喜歡玩電腦游戲,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歡玩電腦游戲的人數(shù)。你也通常會高估給自己喜歡的同學投票的人數(shù),高估自己在群體中的威信與領導能力等等。這種高估與你的行為及態(tài)度有相同特點的人數(shù)的傾向就叫“虛假同感偏差”。
以下因素會影響虛假同感偏差的強度:當外部的歸因強于內部歸因時;當當前的行為或事件對某人非常重要時;當你對自己的觀點非常確定或堅信時;當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與學習受到某種威脅時;當涉及某種積極的品質或個性時;當你將其他人看成與自己相似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