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娣 呂林海
[摘要]推免生政策的完善和碩士生培養(yǎng)的優(yōu)化,可從碩士生入學后學習質量的追蹤來進行回溯性研判?;谀暇┐髮W的案例,運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推免生和考研生的學習經歷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在學習動機、情感準備、學習收獲與學習經歷評價上,考研生優(yōu)于推免生;在深層學習法和學習參與上,推免生和考研生并無明顯差異;在學習結果上,考研生明顯優(yōu)于推免生。按學習經歷總質量進行降序排列,985院校的考研生、非985院校的考研生、非985院校的推免生、985院校的推免生構成了質量的高低序列?;谘芯拷Y論,提出四條有關推免生政策與碩士生培養(yǎng)的建議。
[關鍵詞]碩士推免生;考研生;學習經歷;I-E-O模型
[中圖分類號]G64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8)04-0012-07
當前,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已成高教界熱議的核心話題。作為本科教育基礎上的高層次專業(yè)人才,碩士研究生的教育質量直接影響高等教育的整體人才培養(yǎng)水平,因此質量的視角也應播散于碩士生教育。美國著名學者克利夫頓·康拉德指出,美國高等教育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碩士生教育質量的卓越[1],這尤其側重選拔優(yōu)質的碩士生入學。目前,我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的兩項常態(tài)方式為全國研究生統(tǒng)一招生考試和普通高校推薦優(yōu)秀應屆本科畢業(yè)生免試攻讀碩士生(簡稱“推免生”制度)[2]。2017年,部分招生單位的推免生比例已超過教育部要求推免生數(shù)量不得超過本單位碩士生招生計劃50%的規(guī)定[3]。近期的兩項調查顯示,高校尤其是名校對于推免生普遍持積極態(tài)度,但近70%受調查學生對名校這種偏愛推免生的傾向持反對態(tài)度[3];50%的受調查招生單位認為推免生質量高于統(tǒng)考生,僅有13%的招生單位認為推免生質量低于統(tǒng)考生[3]。
那么,推免生與考研生究竟何者表現(xiàn)出了更強的學習后勁和更高的學習質量?目前,學界已有研究得出的結論并不完全一致。北京大學郭叢斌、閔維方等人基于2012年北京高校研究生發(fā)展狀況調查的數(shù)據(jù),在控制學生本科成績排名、讀研動機、院校特征、家庭背景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推免生與考研生的教育產出具有顯著差異,推免生的碩士成績排名和碩士階段成績滿意度水平顯著高于考研生,而考研生發(fā)表論文數(shù)量明顯高于推免生[4],即推免生與考研生的教育產出各有優(yōu)劣。其他學者則是以某一所高校的碩士生為調查對象,得出的具體結論大都指向推免生在調查項目中表現(xiàn)均優(yōu)于考研生,如顧芳、尤海燕等人對東南大學推免生與考研生的碩士階段學習成績進行調查,他們發(fā)現(xiàn)推免生的學習成績明顯高于考研生[2]。同時,還有一些實證研究結論,例如一項針對浙江大學640位碩士生學位論文成績的定量研究,分析結果是推免生學位論文成績顯著高于考研生[5],另一項針對華東師范大學8位碩士生的深度訪談調查,得出結論為推免生在生活適應性、學習適應性等環(huán)境適應性方面優(yōu)于考研生[6]。
可見,現(xiàn)有研究大都局限在比較推免生與考研生的入學動機、學習成績、論文發(fā)表等單個學習環(huán)節(jié),較少地關注學生的整體學習經歷,并且大都籠統(tǒng)地將推免生與考研生作為兩個對立整體,并未根據(jù)其他關鍵變量(如學生先前教育背景)對兩類碩士生內部進行更加細致地區(qū)分與比較,較難深入挖掘碩士生一些獨有的學習經驗。筆者認為,碩士生學習經歷不應該是某一個割裂的學習片段或學習過程,而是一個由學生投入學習活動的狀況、其感知的學習環(huán)境及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等所構成的內涵豐富的集合體。對推免生和考研生學習質量的考察,理應用全局視角給予系統(tǒng)關照,做整體地、全過程性地深入比較。因而本文將借鑒“I-E-O學習經歷模型”,把研究生學習經歷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予以考察。同時,結合另一項關于碩士生學習成果評價的實證研究結論,即本科院校顯著影響碩士生的學習成果評價,本科畢業(yè)于“985工程”院校的碩士生相較于本科畢業(yè)于“211工程”院校、普通院校的碩士生,前者感知到更高的院校支持力度和更高的學習滿意度,并作出更高的學習成果評價[7]。鑒于此,本文將同時選取碩士生入學方式、本科院校兩個維度,即對本科為985院校的考研生、985院校的推免生、非985院校的考研生、非985院校的推免生這4類碩士生群體的學習經歷展開研究。
如何選拔出真正有潛力、有沖勁的高水平碩士生?這與評價目前“推免生比例日趨增加”這一政策和做法的合理性,以及思考傳統(tǒng)的考研生制度是否需要進行如此大刀闊斧的改革等問題緊密相關。筆者認為,碩士生入學后的學習質量正是一面反觀碩士生選拔“得當與否”的透鏡,它同時也是衡量碩士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考量推免生與考研生入學后學習質量的優(yōu)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透視“推免生增加”這一政策的存在根據(jù)。因此,本文將以南京大學全日制碩士生為調查對象,對本科為985院校的考研生與推免生、非985院校的考研生與推免生4類學生的整體學習經歷差異進行比較,并探究差異成因,以期對“推免生政策”、推免生培養(yǎng)及整體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未來合理化改進,提供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1理論框架
本文基于美國高等教育專家阿斯汀的“I(輸入)-E(經歷)-O(結果)”模型,對碩士推免生與考研生的學習經歷做如下的框定。在“輸入”方面,考慮入學方式與本科院校類型兩個背景信息,選擇學習動機與學習準備兩個變量。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個體學習的一種動力[8]。有研究證明,內外動機都強烈的中國學生,學習參與情況最優(yōu)[9]。學習準備指從事新的學習時原有知識水平和心理發(fā)展水平的適應性[10],學生發(fā)展受到學習準備等在內的入學前經驗的重要影響[11]。在“經歷”方面,選擇深層學習法和學習參與兩個變量。深層學習法尋求對觀點和意義的理解[12],與高質量的學習結果密切相關[12]。學習參與是表征教育質量的關鍵指標,參與學習的程度體現(xiàn)了學生個體的努力和投入的過程性深度[13]。在“結果”方面,選擇學習收獲評價和學習經歷評價兩個變量。綜上,筆者構建了包括起始、過程、結果3方面在內的碩士生學習經歷框架(如圖1所示),并分析在框架內各個要素上推免生與考研生之間的差異及其成因。
2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南京大學全日制在讀碩士研究生為調查對象,通過方便抽樣的方式,共發(fā)放問卷161份,回收161份,問卷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共161份,問卷有效率為100%。其中,推免生67人,考研生94人。本科為“985院?!钡目佳猩?5人,推免生40人;本科為非985院校的考研生69人,推免生27人。經檢驗,樣本在推免生與考研生人數(shù)之比、各年級人數(shù)之比和男女生人數(shù)之比等方面,與南京大學全日制在讀碩士研究生總體基本一致,可見,樣本量雖然有限,但抽樣的代表性高,較好地保障了樣本質量和結論的科學性。
問卷工具為《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學習經歷調查問卷》,問卷的題項構成如表1所示。學習動機量表來自黃希廷的學習動機問卷,包括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兩個維度。深層學習法量表和學習參與量表來自全美大學生學習參與調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這些量表都為成熟的科學量表,并對其題項進行適當?shù)男薷膹亩舆m切于碩士生學習經歷。學習準備量表為自編量表,采用5點計分法,得分越高,則越符合該題對于學習準備情況的描述。筆者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來檢驗量表的結構效度。通過因子分析可知,KMO值為0.861,Bartlett′s球形檢驗卡方值為1 938.909,P=0.000,達到極其顯著,表示數(shù)據(jù)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因子提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旋轉因子負荷矩陣使用極大方差法(varimax)求出。因子提取標準為特征值大于1,項目的選取標準為因子負荷大于0.45。因子分析結果表明可提取四個因子,累積貢獻率為67.4%,方差解釋率較高,四因子分別命名為情感準備、所學專業(yè)學習準備、一般性學術能力準備、對未來學術環(huán)境的接觸和了解?!扒楦袦蕚洹敝笇W生對碩士生學習生活持有充分的意義認識及所抱有的期待、向往之情,具體題項如“入學前,我對研究生學習充滿向往和激情”等?!八鶎W專業(yè)學習準備”指學生對碩士階段攻讀專業(yè)的理論基礎、學習方法、學術動態(tài)等方面所具有的認識與積累,具體題項如“入學前,我已初步了解碩士所學專業(yè)領域的著名學者及研究方向”等。“一般性學術能力準備”指學生具備的碩士生學習要求的閱讀文獻、學術寫作、表達觀點等方面的通用性技能,具體題項如“入學前,我已具備清晰的表達觀點的能力”等?!皩ξ磥韺W術環(huán)境的接觸和了解”指學生對于就讀的碩士學校氛圍、院系環(huán)境、導師選擇等方面具有比較清楚的認知,具體題項如“入學前,我已清楚碩士期間所在院系的課程安排”等。同時,對四個因子做內部信度檢驗,四個因子的內部信度系數(shù)(Cronbach′s Alpha)分別為0.901、0.852、0.842、0.843,總信度系數(shù)為0.906,說明學習準備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3實證結果分析
3.1輸入維度的比較
表2和表3分別是推免生與考研生在學習動機量表、學習準備量表上的均值及差異顯著性檢驗結果。研究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及效應檢驗發(fā)現(xiàn),雖然兩者之間無顯著性差異,但總體而言,考研生的內外部動機均高于推免生。在學習準備量表的“情感準備”維度上,考研生得分顯著高于推免生,兩者存在中低度差異(Effect Size=0.487)。筆者認為,造成考研生具有更強的學習動機和情感準備的原因在于,學習動機和情感準備都是個體投入學習活動的心理狀態(tài),推免生通過本科3年的努力,有不止一種的途徑獲得推免資格,而考研之路的漫長與艱辛則要求考研生必須有較強的學習動機與良好的內心素養(yǎng)。表2還表明,本科為985院校的考研生的外部學習動機顯著高于985院校的推免生,兩者存在中度及以上差異(effect size>0.5)。與此同時,在所有的內外部動機的均值得分上,985考研生的均值得分都為最高。筆者認為,原因可能是,本科為985院校的考研生雖未能被直接推免進南京大學,但既然選擇了考研,說明這些學生有著明確的求學目的,無論這種目的是出于對所考專業(yè)的求知渴望,抑或是通過所考專業(yè)獲得就業(yè)和發(fā)展的通途,更抑或是追求“南大情結”等。這種動機或信念彼此交雜,從而塑造出985考研生這種內外動機均高的獨特狀態(tài)。
在學習準備的“所學專業(yè)學習準備”“一般性學習準備”和“對未來學術環(huán)境的接觸和了解”這3個維度上,雖然兩類學生得分沒有顯著性差異,但推免生得分均高于考研生。筆者認為,可能的原因在于學生在適應時間充裕程度上的差異。當考研生把大量的時間用于備考時,推免生幾乎可以用多出來的大半年時間充分地熟悉將來就讀的院校與專業(yè),對將來學習做好各種認知準備。其實,這種適應和準備的充分性也賦予了推免生發(fā)展綜合素養(yǎng)、做好綜合修讀準備的良好機遇,這種學習準備上的欠缺的確是考研生明顯處于劣勢的方面。
3.2經歷維度的比較
表4、表5分別是推免生與考研生在深層學習法量表、學習參與量表上的均值及差異檢驗結果。獨立樣本T檢驗及效應檢驗顯示,雖然考研生與推免生在兩個量表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呈現(xiàn)出一個有規(guī)律的結果,即在“深層學習法”“自主性學習與環(huán)境融入”“同伴互動”“多渠道知識整合”4個維度上,在本科為985院校的學生中,考研生得分均高于推免生;在本科為非985院校的學生中,推免生得分均高于考研生。
筆者認為,總體而言,考研生和推免生在學習過程上不存在顯著的差異,這一結論說明,推免生似乎并不像預期的那樣,在深度學習、思維參與、師生互動上表現(xiàn)得更為投入、更為優(yōu)異。甚至于,被寄予厚望的985院校推免生,在這些體現(xiàn)重要的過程性質量的學習維度上,均值得分還落后于985院??佳猩J鞘裁丛驅е铝诉@些推免生沒有表現(xiàn)出努力、思維、投入上的“比較優(yōu)勢”?這一思考必然也在進一步叩問著“推免生”政策的合理化和完善化的可能及空間。
3.3結果維度的比較
表6是推免生與考研生在學習收獲和學習經歷評價上的均值及差異檢驗結果。學習收獲的評價設為“很大”“較大”“較小”“很小”“無收獲”5個等級,分別賦值1~5分,學習經歷的評價設為“極好”“好”“一般”“差”4個等級,分別賦值1~4分??梢?,兩項評價得分越低,表明評價越優(yōu)。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及效應檢驗,可以發(fā)現(xiàn),在兩項評價得分上,考研生總體均顯著高于推免生總體,兩者均存在中低度差異(effect size=0.346、effect size=0.438)。并且,在兩類本科院校學生內部,考研生的兩項評價得分都高于推免生。
4結論與建議
如表7所示,在I維度上,將內部動機因子設為M1,外部動機設為M2,將情感準備因子設為P1,所學專業(yè)學習準備因子設為P2,一般性學習準備因子設為P3,對未來學術環(huán)境的接觸和了解因子設為P4。在E維度上,將深層學習法因子設為A1,將自主性學習與環(huán)境融入因子設為E1,同伴互動因子設為E2,多渠道知識整合因子設為E3。在O維度上,將學習收獲評價變量設為EV1,學習經歷評價變量設為EV2。結合表2~表6數(shù)據(jù),在各因子上,比較本科為“985院?!钡目佳猩c推免生、本科為“非985院校”的考研生與推免生這4類學生得分。根據(jù)學習經歷最優(yōu)降序排列,分別記4、3、2、1分。例如,本科為985院校的考研生在深層學習法上得分最高,代表學習經歷最優(yōu),記4分,而得分最低的則記為1分。表7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本科為985院校的考研生總分最高,得44分,學習經歷最優(yōu);本科為非985院校的考研生總分次之,得28分;本科為非985院校的推免生總分排第三,得25分;本科為985院校的推免生總分最低,得23分,學習經歷最差。
基于前文所有的實證研究結論,從推免生政策的完善與后續(xù)碩士生培養(yǎng)的優(yōu)化相關角度出發(fā),提出如下4點建議。
1) 增強推免選拔標準的科學性,加強985院校推免生的入學教育。
研究發(fā)現(xiàn),本科為985院校的推免生學習經歷總分在4類學生中最低,即可以認為,這類學生的總體學習經歷的質量最差。具體而言,盡管985推免生的知識儲備較好,但其的讀研熱情較低,缺乏深層學習的動力,學習主動性也較弱。造成本應優(yōu)質的推免生卻似乎“優(yōu)質程度不足”的原因可能在于,推免選拔標準欠缺科學性,本科綜合成績排名中學術成果占比很少;導師面試難以有效考察推免生的學識基礎與學術志趣,本科院校與推免意愿成為錄取與否的束縛;985院校的推免生參加多校保研活動,對讀研意義認識不足。
針對上述的真實現(xiàn)狀和可能原因,筆者就推免生政策的完善試提出如下兩點建議。第一,高校應加強選拔標準的科學性,在面試交流中,加大對學生學術志向的考察,尋找到真正愿意讀研、適合讀研的有抱負學子。第二,對于已經被錄取的推免生,高校應做好錄取和就讀之間的“空窗期”入學教育。各院系可以通過向新生介紹院系成長史、發(fā)布專業(yè)發(fā)展的最新動態(tài)、公布參考書目等多種途徑,使學生提前熟悉院校環(huán)境與專業(yè)特性;也可以進一步邀請學生參與相關的院系學術論壇、鼓勵學生盡早旁聽課程等,提早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認同和學科思維,幫助其獲得更好的學業(yè)發(fā)展和學習結果。
2) 重新審視碩士生的真實學習質量,深挖985院??佳猩鷿撡|。
研究結果表明,考研生總體的學習經歷優(yōu)于推免生總體,并且,在兩類本科院校(985院校和非985院校)內部,考研生的學習經歷得分均高于推免生。即單就學習經歷質量而言,存在如下的可能性:推免生并不必然優(yōu)于考研生,考研生也并不必然遜于推免生。同時,本科為985院校的考研生學習經歷最優(yōu),在I、E、O這3個維度的具體得分均最高。筆者認為,這類學生具備優(yōu)秀的研究生學習特質,他們兼具探究真理的內在動機與追求職業(yè)等外在動機,既在情感上認同讀研價值,又具有探求知識的認知能力,并能在學習期間投入深度學習,最終獲得優(yōu)質的學習結果。
鑒于上述分析結論,筆者建議高校對碩士生的招收與培養(yǎng)可從如下兩方面措施進行思考。一方面,高校在選拔碩士生的過程中,應勇于打破關于推免生與考研生的特質與能力的刻板印象,以是否具備強烈的上進心與求學動機、是否具有充足的學習能力作為選拔學生的關鍵標準。并且,需要拋開學生本科院校層次的束縛,重新審視推免生和考研生的學習經歷質量,以一個公允客觀的態(tài)度來考察所有學生的學習經歷。另一方面,高校應準確認識到本科為985院校的考研生的潛力和發(fā)展前景,深切意識到這類學生既擁有學識素養(yǎng),也具有求學意志,并具備“心智取向”與“美德取向”[14]相容的學習理念。由此,高校應通過開設充足的高難度課程、吸納學生參與跨學科研究項目、及早收納這些學生進入高水平科研課題等方式,著力培養(yǎng)、重點激發(fā),深入挖掘這些學生的學習潛力。
3) 關注非985院??佳猩枨螅l(fā)揮優(yōu)質教學的激勵作用。
研究發(fā)現(xiàn),本科為非985院校的考研生擁有僅次于本科為985院??佳猩膬?yōu)質學習經歷。盡管他們的深層學習法和學習參與得分不高,但其學習動機與學習準備都處于中上水平,尤其是“情感準備”得分在4類學生中最高。由此可見,這類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比較成熟,學習動機和學科認同感較強,對困難的準備能力也較為充足,這些情感和動機上的優(yōu)質表現(xiàn),彌補了這些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的可能不足,而使其獲得了讀研期間的優(yōu)質學習經歷。
因此,一方面,推免政策的完善需要正視非985院??佳猩鳛樽x研學生主體[15]的切身利益,國家應適度增加普通高校學生推免讀研的名額配比和錄取渠道,如通過教授聯(lián)名舉薦制度的建立,動態(tài)地、靈活地甄別和選拔出優(yōu)秀學生。另一方面,高校在碩士生培養(yǎng)過程中,對這類學生要給予適配的關注和鼓勵,特別是要通過高質量的課程教學與導師指導激發(fā)其學習活動的深度參與,優(yōu)化其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從而保持其學習的熱情與動機,最終使他們獲得優(yōu)質的學術表現(xiàn)。
4) 營造激發(fā)主動探究的學習環(huán)境,提高碩士生整體的深度學習質量。
從碩士生總體來看,在學習動機、學習準備、學習收獲等這些I和O的維度上,學生的均值得分均超過量表均值,說明在這些方面,碩士生的表現(xiàn)較好;但在“深層學習”和“學習參與”的E維度上,學生的得分徘徊于量表均值2.5周圍,特別是“自主性學習”和“多渠道知識整合”等方面的得分還低于2.5,這說明學生整體的學習過程和深度學習的質量還有待提高。
鑒于此,筆者認為在碩士生的培養(yǎng)過程中,高校既要重視研究生課程、教學的質量,也應重視研究生參與科研的水平。高校既要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使用,也要通過各種高水平的科研活動的建設,切實為學生創(chuàng)建出一種鼓勵主動探究、激發(fā)深入思考的學習環(huán)境,喚起學生學習的內在熱情與積極性。即研究生教育是一個學術傳承的過程,要把系統(tǒng)知識的講授和想象力的激發(fā)結合起來,把知識基礎的積累和科研方法的熏陶融合起來,從而使學生在“激動的學術氛圍中”[16]感受到探究知識所具有的“不可名狀的潛力”[16],體驗到一種“學術生活的美妙和美好”[16],從而在這種持續(xù)的優(yōu)質學習經歷中實現(xiàn)碩士生的深度學習,成就學生過上一種富有意義感的高質量的學術生活。
參考文獻
[1] 克利夫頓·康拉德,霍沃斯,米勒.美國如何培養(yǎng)碩士研究生[M].袁本濤,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316.
[2] 顧芳,尤海燕,何建敏,等.東南大學推免生群體研究生階段學習成績的實證分析[J].世紀橋,2006(9):98-101.
[3] 中國教育在線.2017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shù)據(jù)調查報告[EB/OL].(2016-12-26)[2018-05-31].http://www.eol.cn/html/ky/2017report/list.shtm#ml.
[4] 郭叢斌,閔維方,劉釗.保研學生與考研學生教育產出的比較分析——以北京高校碩士研究生為例[J].教育研究,2015(3):47-55.
[5] 李華靜.碩士生招生有關因素與學位論文質量關系的實證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5:17.
[6] 黃寶菊.推薦免試碩士研究生學校適應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25-29,53-61.
[7] 汪雅霜,康敏.碩士研究生學習成果評價的實證研究——基于IEO模型的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3):76-82.
[8] 黃希庭,鄭涌.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1-35.
[9] 呂林海.研究型大學哲學通識課程的學習質量——基于南京大學的案例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7,15(2):72-107.
[10] 郭文.試析布魯納的學習準備觀及其對現(xiàn)代教學的啟示[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4):31.
[11] Kuh G D, Kinzie J, Bridges B K,et al. Piecing together the student success puzzle: research, proposi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J].ASHE Higher Education Report,2007,32(5):1-182.
[12] 普洛瑟,特里格維爾.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質量[M].潘紅,陳鏘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09,5.
[13] Astin A. Achieving educational excellence[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85:61.
[14] 李瑾.文化溯源:東方與西方的學習理念[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68.
[15] 中國教育在線考研頻道.歷年考研人數(shù)與錄取統(tǒng)計[EB/OL].(2016-10-12)[2018-05-31].http://www.eol.cn/html/ky/bmrs/.
[16] 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4.
AbstractThe improvement of the recommended postgraduates policy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can be traced back from the tracking of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after the postgraduate entrance. Based on the case of Nanjing University, by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between recommended postgraduates and exam-enrolled postgradua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erms of learning motivation, emotional preparation, learning harvest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evaluation, the exam-enrolled postgraduates are better than the recommended postgraduates; in terms of the deep learning method and learning participation,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master graduate students; in terms of the learning results, the exam-enrolled postgraduates are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e recommended postgraduates. According to the total quality of learning experience in descending order, the exam-enrolled postgraduates of 985 universities, the exam-enrolled postgraduates of non-985 universities, the recommended postgraduates of non-985 universities and the recommended postgraduates of 985 universities constitute the quality sequence.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four suggestions on the recommended postgraduates policy and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recommended postgraduates; exam-enrolled postgraduates; learning experiences; I-E-O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