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宇烈
中國文化自信的丟失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近代鴉片戰(zhàn)爭以后,國家危亡,我們向西方的堅船利炮學習,發(fā)展現(xiàn)代工業(yè)生產,“師夷長技以制夷”,開始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搞了30年,制造出了很多的堅船利炮,甚至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北洋水師。但是誰也沒料到,1894年一場甲午戰(zhàn)爭把北洋水師打得稀里嘩啦,宣告了洋務運動徹底失敗。這時候人們就開始反思,覺得理念上面有問題,現(xiàn)實中也有問題。理念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問題。當時有人就寫文章講,牛有牛的體,也就有牛的用,扛重物;馬有馬的體,也就有馬的用,跑的速度快。所以不能要求牛體有馬用,馬體有牛用。我們今天既然學習西方的用,也必須學習西方的體。這個比喻雖然不倫不類,牛馬具體的動物跟整個社會不能那么簡單等同,但是這個說法很有說服力,大家一聽就明白。既然學“西方的用”就應該學“西方的體”,西方的體就是政治制度,它保證了社會效率充分發(fā)揮。具體例子也有,我們搞洋務運動的時候,日本在搞明治維新,它改革成功了,它的力量就比我們強大了。
從西方學習經(jīng)驗,早期的政治制度改革是君主立憲,不廢除君主制度,但是把政權移交到議員手里,早期荷蘭、英國都使用這樣的改革,成功了。我們也走君主立憲,所以就有了1898年的戊戌變法。但是因為中國的國情跟歐洲的荷蘭、英國不同,跟日本也不同,日本在明治維新改革之前天皇就是個擺設,所以君主立憲的改革比較順利。中國皇權不是架空的,所以戊戌變法失敗了,這條路在中國走不通。
全面否定我們的文化有很多的原因,其中比較大的原因就是西方文化傳入以后,讓我們分不清傳統(tǒng)文化呈現(xiàn)的樣式和近代文化呈現(xiàn)樣式的不同。
歐洲走向現(xiàn)代過程中,還有法國的大革命,徹底的民主革命,把君主制度徹底推翻,我們是不是也走這條路?于是就醞釀后來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又經(jīng)過四年,1915年開展了新文化運動,開始對我們傳統(tǒng)文化進行徹底的清算。
歸根到底,傳統(tǒng)文化中維持我們這個社會的政治制度、倫理關系的核心文化思想是什么呢?就是儒家文化,儒家里的宗法血緣關系,就是家的關系,家上面是族,宗族代代相傳,家代代相傳。我們的政治制度,君主專制制度就是家的制度,一代一代相傳。一個國的政權也就像一個家一樣,家國不分,新文化運動批判這樣的觀點,徹底打倒孔家店,徹底破除中華血緣觀念。
全面否定我們的文化有很多原因,其中比較大的原因就是西方文化傳入以后,我們分不清傳統(tǒng)文化呈現(xiàn)的樣式和近代文化呈現(xiàn)樣式的不同。傳統(tǒng)文化,不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包括西方傳統(tǒng)文化也是一樣,呈現(xiàn)一種整體性,綜合地呈現(xiàn),不分科。近代文化是分科呈現(xiàn)的,這也是科學(Science)的最初含義,就是分科學問的意思?,F(xiàn)在很多人張嘴就來科學,可是每個人腦海中對科學的概念是不一樣的。
古代文化是綜合性的,我們看古希臘羅馬文化,哪有哲學、宗教、藝術等分門別類,都是籠統(tǒng)在一起,混在一起講的。我們古代也是這樣,沒有把哲學、宗教、藝術、倫理等分成各個不同學科。再一個問題,分科以后,總要找標準、模板,這個學科要有一個樣子作為參考。我們都是拿什么樣的模板作為標準呢?幾乎一律都是西方的。
比如講到宗教,最典型的基督教?;浇痰囊c,第一是有造物主的崇拜。有一個我們現(xiàn)實世界之上神的世界,神的世界里又有一個唯一至高無上的神——上帝創(chuàng)造我們的現(xiàn)實世界,現(xiàn)實世界的一切都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人類也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這是基督教第一要義,最核心的理念,神造世界。
第二個要素,講人是有原罪的,天生帶了罪惡。所以人類到這個世界上要消除罪惡,然后得到上帝的拯救,靈魂得救。上帝不僅是造物主,還是救世主,只有得到拯救以后,靈魂才能升入天堂,否則就要打入地獄。
第三個要素,基督教是未來彼岸的世界,不是現(xiàn)實世界,現(xiàn)實世界是充滿了罪惡的,要靈魂得到拯救,就能到彼岸世界去。
人們就用這三個特點來界定宗教文化,拿這三個要點來檢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文化里沒有提倡現(xiàn)實世界外的一個世界,另外一個世界里邊的神來創(chuàng)造我們的世界,沒有這樣的理念。中國文化強調做自己,不斷提升自己,不是靠別人,不是追求彼岸世界。
根據(jù)這樣一些結論,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沒有宗教文化,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這一觀點在上世紀初是很普遍的,包括很多學者都是這么認為的。這種影響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原因就是剛才我講的用一種宗教文化的樣式作為一個標準來判斷有沒有宗教文化。我們從來不去考慮在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中間,宗教這種文化是可以具有不同特色和樣式的,一切都以西方文化作為標準。
所以同樣道理,中國有沒有哲學?沒有。為什么?也是用當時人們接受的西方哲學學科標準而認定哲學文化應該具有的特征。西方哲學學科里面,可以專門抽象討論一個概念,來進行推理,來進行邏輯的辨析,不涉及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而中國文化沒有這樣的,探討最高的真理,最高的道理,還要跟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按照西方哲學學科的特點來衡量,中國文化也是沒有哲學的。
藝術有沒有?西方的畫是逼真、寫實,這才是藝術品。中國歷史上的繪畫強調的寫意,我們要看這幅畫所表達的理念是什么,給人有什么樣的啟發(fā)聯(lián)想,讓人們從這幅畫里體會到大自然的莊嚴偉大。宋代學者歐陽修明確講“古畫畫意不畫形”,如果按照西方寫實的藝術來要求中國繪畫,我們沒有藝術。
有學者提出我們中國人要真正地走向現(xiàn)代化,必須全盤西化。這個理念在當時非常明確、公開提出來。當然同時在整個近代歷史中,也不斷有很多社會精英提出來,我們要保持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我們必須要維護本位文化,我們必須要樹立起文化的自信。這個呼聲沒有中斷。
但是在現(xiàn)實中間一直是全盤西化的理念占主導。我們的文化變成了西方文化的一個附庸,我們要講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必須借用西方文化的話語來加以解釋人們才能聽懂,否則聽不懂,話語權丟失這個問題很嚴重。
以西方的文化樣式作為標準,把西方文化對文化的各種各樣的理念引進來,用這些理念來講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分析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結果把中國文化的內涵都解構掉了。把中國文化核心理念解構掉了,傳統(tǒng)文化慢慢消失了。
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現(xiàn)在到中醫(yī)院看病,越是大的中醫(yī)院,它怎么認識和分析你的病呢?靠儀器,哪還有中國傳統(tǒng)中醫(yī)里的望聞問切?哪有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里的陰陽虛實,內外辯證思考。中醫(yī)是中國文化核心的實踐者,不僅是哲學觀點,而且也是科學觀點,中醫(yī)就在具體實踐這樣的理念。現(xiàn)在西方科學家也看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像陰陽五行,陰陽的相輔相成,對立的互補,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可以說是揭示了整個世界的奧秘。哪個事物不是由正反兩面構成的?前后、上下、左右、內外,這樣才構成一個事物。
我們以西方的文化樣式作為標準,把西方文化對文化的各種各樣的理念引進來,用這些理念來講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分析中國的文化。結果把中國文化的內涵都解構掉了。把中國的文化核心理念解構掉了,慢慢消失了。
中國文化講和,孤立的不可能叫和,事物如果不是外在原因決定的,就是內部自我調整,自我圓滿。怎么自我調節(jié),自我完美呢?就必須要有相互的關系,相互關系里最基本的關系就是互相幫助就是“生”,互相制約就是“克”。既有制約,又有推動,你生我,我生他,他生你,你克我,我克他,他克你,這樣才能夠完成自我運作,我們相信這個事物都是自生自滅的,它主要的力量,外力可以輔助一下,也可以激發(fā)一下,根本的是內在。不是外面有只手一會兒安排這個,一會兒安排那個,它是走著走著就走到這個位置了,這個位置就有新的東西產生了,就和了,和就有新東西產生。陰陽五行揭示整個宇宙的生存發(fā)展的規(guī)律。
可是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腦子里陰陽五行是非常落后的,甚至說迷信的。這怎么還有話語權,怎么有文化自信呢?沒有。
所以西方文化進來以后,對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產生極大的沖擊,沖擊的一個表現(xiàn)就是我們自己否定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就說“禮教吃人”。正面的否定相對比較容易糾正,最簡單講對陰陽五行重新認識,重新來看。麻煩的就是西方的理念、理論來重新構建中國文化,讓它本來很多精神的東西丟失了。此就是此,彼就是彼,此有此的定義,彼有彼的定義,我們現(xiàn)在基本這樣的思路占了主導。
如果我跟你講彼此分不開的,沒有此哪來彼,離開彼,此也不能存在。此里有包含彼的東西,彼里有包含此的東西,此中有彼,彼中有此。而且根據(jù)條件的變化,此會變成彼的,彼也會變成此的。很好的一個人最后變壞了,一個很壞的人最后變好了,不能說壞人就永遠是壞人,好人永遠好,好人也會變成壞人。壞人如果得到幫助,自己努力也會轉變成好人。中國文化充滿了辯證思維,可能我們覺得是比較陳舊的,我們現(xiàn)在講辯證法也是講科學的辯證法才是對的,很多人運用科學辯證法變成了變戲法。“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愛要知道里邊有不好的東西,憎恨它,要知道里面還有善的東西。傳統(tǒng)文化要傳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要去其精華,去其糟粕。籠統(tǒng)講這句話是對的,但是什么是精華?什么是糟粕?有個絕對的標準嗎?很難建立這個評估標準,精華、糟粕都跟它所處的環(huán)境時代離不開。在這個環(huán)境里是最優(yōu)秀的精華,不見得到那個環(huán)境還是優(yōu)秀的。這是必須要看到的,所謂精華和糟粕跟時代環(huán)境有關系,不能夠脫離時代環(huán)境。
不僅如此,我們不僅不能脫離實際講要怎么去運用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怎么運用精華和糟粕。一個人如果很有智慧,很有技巧,那腐朽的東西也可以變成精華,這人很拙劣的,那很多精華東西到他手里就會變成是糟粕,還得看使用的人?!吧朴谜邿o奇才”,善于運用的沒有垃圾,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
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是開放包容的,這種開放包容在一個前提下,就是文化的主體意識,不丟失文化主體意識前提下,我們可以吸收外圍各種各樣的文化來充實自己、發(fā)展自己。一旦丟失了主體以后,那就會讓外人的文化吞沒。
一根朽木到了一個工匠手里可能就可以變成一件非常精美的藝術品,我們現(xiàn)在觀點是我們過去很多都是糟粕,即使糟粕,我們也可以從糟粕里發(fā)現(xiàn)很多很多精彩的東西。不要把精華、糟粕絕對隔離開來,我們只能吸取精華,而不能接受糟粕,精華、糟粕分不開的,精華到蠢材手里也會變成不和的東西,所以認識要從思維的方式上改變。文化是在不同的人類生存環(huán)境下形成的,它有不同特色,所以一定要認同文化的多元性、多樣性,這才是一個真正的狀態(tài),不能全世界的文化都一樣。
上個世紀80年代的時候出現(xiàn)文化熱,是因為當時出現(xiàn)了世界經(jīng)濟地球村的現(xiàn)象,世界一體,經(jīng)濟一體,這樣的發(fā)展好不好,可不可能形成最后一個局面就是世界經(jīng)濟完全一體化,當時就有人思考這個問題。但同時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出現(xiàn)了文化趨同,對不同地區(qū)、不同國家的文化產生強烈的沖擊,出現(xiàn)了許多傳統(tǒng)文化丟失的問題。當時出現(xiàn)了文化討論熱,這討論比較突出的就是經(jīng)濟可以全球,文化應該保持自己的個性。因為文化就是在各自不同特色基礎上相互取長補短,才能推進文化一步一步往前走。如果都一樣,都趨同了,還有什么可以相互補充的?沒有了,文化就失去了發(fā)展的動力。
所以當時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觀念,認為在文化上面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墒请S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浪潮,文化越來越趨同,自我的文化主體意識越來越薄弱。
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很多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企業(yè)家提出“重鑄國魂”。但是當我們加入了WTO以后,這些自主的品牌慢慢消失。很多自主品牌變成了外國品牌的打工仔。企業(yè)這樣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也就意味著我們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在丟失,丟失了文化自信,丟失了文化主體意識,我們只可能追在別人后面,絕對不可能成為世界一流。
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是開放包容的,這種開放包容在一個前提下,就是在不丟失文化主體意識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吸收外圍各種各樣的文化來充實自己、發(fā)展自己。一旦丟失了主體以后,那就會讓外來的文化吞沒。國家有國家的底色,地方有地方特色,中國這樣一個大的國土里面,各個地方特色也是一樣的道理,跟一個國家在世界上同一個道理。經(jīng)過幾十年地方的文化特色消失了,千城一面,到處都是西式的建筑,到哪看都一樣。文化特色消失的原因就是缺乏我們的文化,我們可以借鑒,可以吸收別人文化的長處,但是必須要堅守主體。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什么是人文?
這三個概念包含的不只有一種意義,有參考的意義,現(xiàn)實的意義,有中國特色的意義,也有世界共同的意義,我們從中國文化先梳理一下。
文明也是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念,有禮貌就叫文明?禮貌當然是文明,沒有禮貌就是不文明。但是如果把文明僅僅看成禮貌,那這文明太簡單、太膚淺了。文明標志著人類進化,是人類跟動物區(qū)別開來的一個標志。野蠻是赤裸裸的。文是紋飾、裝飾、紋理、紋路,每棵樹都有它的紋理。文明這個含義,以“文”來顯示出來,通過裝飾顯示出來,沒有裝飾,赤裸裸呈現(xiàn)出來這是野蠻。
我們簡單講,動物赤裸裸地出來,我要說明我是人,我不是動物,那我們就穿一件衣服出來,文明發(fā)展,衣服也慢慢發(fā)展演化。熱了、冷了、下雨了,人要住在房子里面,通過裝飾來顯示自己跟動物赤裸裸是不一樣的。但是紋并不僅僅是簡單外在的,它更有內在的含義。人跟人之間不能隨隨便便,人首先要尊重別人,心中要有敬畏心,要看到我自己是什么樣,面對的是什么樣的生活,面對父母應該怎么對待他們,怎么樣尊敬他們。面對老師應該怎么辦,面對兄長、姐姐、弟弟、妹妹又應該怎么樣尊重他們。這些東西歸結到一點就是敬,尊敬的敬,人就要懂得相互尊敬。人通過這樣來顯示自己具有人類的文明。
某種意義上講文明的進步就是人越來越自覺地把自己跟動物區(qū)別開來,不僅要講外在的裝飾,更要講內里的修為。人要懂得感恩、報恩。我們一切教育就圍繞這些來展開,報恩、感恩、敬畏。所以為什么中國文化是禮儀之邦的文化,禮就是內在的修為,中國人有內在的修為,也有外在的儀式,所以人們才稱我們中華是禮儀之邦。
古代思想家荀子,講到人的根本特點,就是能夠分辨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如果沒有分辨能力,不懂得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想做就做,那就不是人了。
我們有兩千多年的社會治理傳統(tǒng)。《禮記》“明則有禮約,幽則有鬼神”,日常生活有禮約束行為,看不見的地方有鬼神來管我們,我們的心中始終有對鬼神的敬仰?!芭e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不能做對不起天的事兒,不能做對不起祖宗的事兒,也不能做對不起后代的事兒。
拿“神”這個概念來講,不是裝神弄鬼的神,有這方面的含義,但是更重要的不是裝神弄鬼,而是講天地萬物的變化、生存是神?!安灰娖涫?,而見其功”,這就是神。很多變化我們是無法完全看清楚的。比如說一個人的德行,天時地利人和都朝著這方面才能夠成功。如果德行不好,首先人際關系不好,人際關系不好也失去了天時、地利,就什么也做不成。
中國文化講神道,這個神道是什么神道?天是神道,天是神道是什么神道?就是四時不同,一年四季不會有錯,去年、今年、明年都是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有序,這就是天之神道,天的變化規(guī)律?!吨杏埂分v“成者天之道,成之者人之道”,天人合一,做人第一要義是要誠。中國文化是將天地萬物作為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一切的德行都是從天地學來的,天地告訴我們要誠實,這樣才能夠“不見其事,而見其功”,這就是中國文化“神”的概念。
在老百姓心里經(jīng)常會把它具像化、形象化,有雷公打雷,有風婆刮風,有雨神下雨,有電母在閃電。但這也不是造物主,它是自然現(xiàn)象,自然現(xiàn)象的變化就是神,自然現(xiàn)象有規(guī)律的話就使得萬物得以生存,我們必須尊重天地自然變化的規(guī)律,這就是敬神,也就是敬天。中國文化中“神”就是這樣含義,它不是造物主。
什么叫鬼?人死為鬼,鬼就是死去的人?!肮碚撸瑲w也”,所以鬼就是指死去的人。我們心中永遠記住我們逝去的祖先,死去的圣賢,要做對得起他們的事兒,向他們學習。鬼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我們心中學習的榜樣,我們的祖先,我們的圣賢。就像今天要祭祖,我心中有鬼,敬畏心中的鬼,敬畏心中死去的先人,死去的圣賢?!墩撜Z》里講“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國講的鬼是心中有沒有天地,有沒有祖宗。我們到很多地方去看,家里面供著的牌子是天地,天、地、君、親、師,先祖不能忘,君師也不能忘,為什么?因為通過君師的教導,我們才懂得做人的道理。天地是神,君師就是鬼。鬼神來管束我們,我們不能忘本,我們不能不懂得感恩。
這樣怎么說中國怎么沒有宗教呢?西方的宗教也是這三樣:不能忘本、感恩、敬畏。西方人一張嘴說“my god”,中國人一張嘴是“老天爺”,信仰的內涵其實是一樣的。
當年康有為領導戊戌變法失敗以后,從歐洲游歷回來特別有感觸,中國人宗教信仰太多元了,都可以,也都可以包容。但是也產生一個問題,相對來講你說你有理,我說我有理。中國人一旦像歐洲那樣建立起比較統(tǒng)一的宗教,中國傳統(tǒng)來講影響最大的,最有可能成為宗教信仰的那就是孔教,以孔教為國教。我們的孔教跟西方的基督教完全不同,它一切是圍繞神來開展,中國孔教圍繞人展開,強調人的自覺自律。
宗教文化也不應該是統(tǒng)一模式,統(tǒng)一水準的,也可以圍繞著人來展開,也可以圍繞神來展開,相互不應該排斥。這個問題在中國上個世紀初就很糾結,因為接受了西方基督教的模式,而且當時我們把宗教和科學是對立起來的,因為宗教是否定人的理智。人不能有理性思考,通過啟蒙運動以后,推翻了完全宗教統(tǒng)一性,人也可以從神的角度站起來,人的理性也可以充分發(fā)展了,而且通過人理性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科學技術,在當時人心目中把科學跟宗教放在一起,提倡科學就一定要考慮宗教。
中國構建禮樂的文化。禮強調人的自覺,不是強制。法通過強制手段讓人必須服從。古代有的時候也用兩個概念,一個禮法,一個刑法。禮法是自己自愿的,而且是一種生活中的習慣。家里有家法、家禮,孩子犯錯了,就家法伺候。頂撞了父母就要家法伺候,讓人畏懼,教育兒女知道對父母應該孝順。清代學者樓適夷講“法使人尊,禮使人化。法使人畏,禮使人聽”。
禮法尊重的言行舉止規(guī)范,融合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變成我們習慣性的行為,啟蒙運動的時候著名的法學家把中國的禮——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的規(guī)矩稱之為習慣法、自然法。而我們制定的各種法規(guī)就稱為人為法,人為法建立在自然法基礎上,這樣的人為法才能夠發(fā)揮作用。孔子《論語》里有句話“禮樂不興,則刑罰不重”。不把禮樂發(fā)揮出來的話,刑罰也不能達到目的。大家都遵守童叟無欺,做生意要誠信,那就不會去告你造假、欺騙。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也是我們文化的力量。
剛才說了紋飾的含義,裝飾的含義,人文就是人的裝飾,人顯露出來的紋路,這個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易》里,“人文”跟“天文”相對,“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通過文明的教化,使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應該站在什么位置,這就是人文,人文精神也就是人的自覺,在自覺基礎上自立。通過文明讓我們懂得自己在什么位置上,人和人的位置是不一樣的,每個人不同時間段,不同場所位置也是不一樣的?!案钢褂诖?,子女止于孝”,作為父親應該慈,作為子女應該孝。認識到自己的身份去踐行自己身份,人的身份是不斷變化的,不是固定的。當我還沒子女的時候,子女對待父母應該盡孝??墒钱斘议L大了,娶妻生子了,我的身份又變了。在父母面前我是子女,在我的子女面前我又是父母,所以要認識到這樣身份的變化,必須處理好在父母面前怎么以子女的身份踐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做父母的有責任對子女要生而有養(yǎng),養(yǎng)要教,不能像現(xiàn)在生了以后,扔給老人去管,成了留守兒童。把父母扔到那里自己干自己的事兒,讓父母成為空巢老人。教育就是讓每個人都能夠明白自己在這個社會、家庭、單位里面是一個什么身份。自覺履行這個身份應該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果社會每個成員都能夠這樣,我們可以設想這個社會一定是有序和諧的。
這里和西方有很大差別,因為西方強調個人的權利,中國文化強調個人的責任和義務。中國文化人與人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非常強大,血緣在中國文化中去不掉的,人和人之間有內在的血緣關系。這個在西方文化中不太強烈,甚至沒有,因為它每個個體都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沒有內在聯(lián)系,人和人都是外在的關系,既然只是外在關系,大家都來維護自己的權益。為什么西方文化中有所謂個體,而中國每個個體都是在一個群體之內,由于生命觀的不同就形成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念。
從自然現(xiàn)象來看待,父母子女關系是自然而然的關系嗎?中國老話講“天地合悌,萬物自生。夫婦和氣,子自生”。父母子女的關系,子女要孝,不是外在強迫的,是內在的血緣關系?!墩撜Z》“自然親愛為孝”,孝是自然而然的天性,孝是天然的關系,并不是外在的產物。只要有中國人的生命觀念,他就會自然而然地孝,子女一定要孝敬、感恩、報恩父母。我們經(jīng)常用烏鴉反哺來告訴我們的孩子要懂得反哺。當我們父母老了以后,我們就應當去照顧父母。
其實這也就中國人文思考方式,因為如果我們不是用人的角度看待,我們就不會有這個意識,動物還懂得報恩,就體悟到人應該有感恩的心。如果你把它看成跟人沒有關系的東西,那就是一種生理反應,條件反射,或者這種動物的習性,恰恰站在人的立場看什么東西都有人可以學習的地方,所以我們才這么思考,看到這些聯(lián)想到人。
管理者要好好學習老子《道德經(jīng)》,是最高的管理哲學,無為而治并不是消極,無所作為。而是努力發(fā)現(xiàn)周邊事物的自生發(fā)展規(guī)律,然后尊重勢,推動發(fā)展,其實更高的一種作為。
所以中國文化以人為核心的,各種學問跟人連在一起,反思人,人要自我反思,羔羊都知道跪乳,蜘蛛都有那么豐富的智慧。中國人很多做人的道德品行都是從萬物里學,老子有一句名言“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像水一樣。很多古書記載,孔子從水里學到什么樣的精神,什么樣的品格。
水一直往下流,非常地謙虛,水滋潤著萬物,水沒有自己固定的形象,所以君子不要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君子不器”“大道不器”。水是最柔弱的,水滴石穿靠堅持不懈、堅忍不拔,再難的事情、再堅硬的東西都可以石穿。中國人向萬物學習的精神,不是支配改造萬物,是不斷適應萬物。首先是尊重、適應,因勢利導。所以我們中國人的思想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強調自然無為,甚至于無為而治。這都是非常精彩的哲學,我們管理者要好好學習老子《道德經(jīng)》,這是最高的管理哲學,無為而治并不是消極,無所作為。而是努力發(fā)現(xiàn)周邊事物的自生發(fā)展規(guī)律,然后尊重勢,推動發(fā)展,其實是更高的一種作為,無為而治不是隨著自己意思想怎么樣就怎么樣,恰恰是適應發(fā)展的趨勢,去幫助它、輔助它、推動它,使它能夠更加地完善。
逆勢而動一定產生問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禹治水,當年洪水四處泛濫,派大禹父親治水,怎么治水?就把它堵住不就行了,最后越堵泛濫更厲害。雖然堵住了,水還繼續(xù)往這里流,所以舜就讓他的兒子大禹來治水,大禹看水的去處,明白了水的特性總是高處往低處流,所以把低處疏通了,順勢往下流。順勢情況下我們也可以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也可以實現(xiàn)人的愿望。想要水往南多流一點,就可以往南的河道更深一點。所以我們要順應物的本性利用物,不能夠違背自然。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違,輔助就說明我要幫助,幫助萬物之自然。你必須掌握了規(guī)律,你才能夠因勢利導。
同樣無為而治告訴我們要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主動性。比如說企業(yè)里部門的領導,底下又有很多人分工做各種各樣的事情,那就應該懂得無為而治的道理,充分發(fā)揮部門每個人的水平,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掌控全局,不需要事必躬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