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潭
課堂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方式。但現實情況是,當下語文課堂上的很多閱讀徒有形式,沒能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所以,我們有必要對當下語文課堂的閱讀問題進行梳理。
考察當下的語文課堂,雖然閱讀場面熱鬧非凡,但是仍然存在需要我們警惕的問題。一般而言,我們將其分為三類。
1.盲目。
所謂盲目,主要是指學生在閱讀時不知道為什么讀,也不知道讀什么。他們的閱讀看上去很熱鬧,但是僅僅是因為教師讓讀才讀的。盲目的閱讀不僅導致閱讀的雜亂,而且必然會抽空閱讀的意義。
2.雜亂。
學生大體知道讀什么,能夠大體專注于閱讀的內容,但是卻不知道怎么讀。有的大聲朗讀,看似聲情并茂;有的低聲閱讀,看似沉浸其中;有的無聲默讀,看似邊讀邊思。雜亂的背后是缺乏閱讀方法的指導。
3.空洞。
在閱讀中,空洞的一種表現是讀不出東西來,即學生在閱讀中不能實現對文本的解讀,也就自然不能產生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斩吹牧硪环N表現形式是學生在閱讀中所獲得的感悟幾乎全是自身生活經驗所得,與文本沒能發(fā)生密切聯(lián)系。
當下的這些課堂閱讀問題值得我們警惕,尤其有必要分析其背后的成因。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透析原因的基礎上探究策略。大體而言,以上問題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教師沒有“閱讀”的概念。很多教師雖然一直在教學生閱讀,但是實際上他們自己并不閱讀,也就并不知道何為閱讀以及怎樣閱讀了。他們只是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來教,很少反思閱讀的相關問題。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大家都這樣教,我就這樣教。
其次,應試教育的束縛。雖然當下人們對應試教育口誅筆伐,但是它仍像幽靈一樣糾纏著我們,這就難免影響日常教學,從而使得很多閱讀帶有一定的應試目的。在這樣的背景下,閱讀的功利性過度凸顯,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閱讀的本義。如何處理好閱讀與應試的關系,值得每一位教師研究。
最后,缺乏有效的指導方法。閱讀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是不同的方法適用于不同的文體。很多教師對閱讀的方法缺乏研究,體現在教學上就是缺少有效的閱讀方法對學生進行指導。在閱讀過程中,師生僅僅通過誦讀、默讀以及圈畫等方式是不太可能解決閱讀方法的問題的。所以,作為教師,急需對閱讀方法開展研究,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嘗試通過“參與”這一關鍵詞來解決以上的問題,即通過增強學生參與閱讀的廣度,厘清學生參與閱讀的層次,強化學生參與閱讀的效果三個方面來深化學生的閱讀。
1.讀說結合:增強學生參與閱讀的廣度。
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增強學生參與閱讀的廣度。當然,所謂的廣度并非僅僅意味著全部學生的參與,還包括學生閱讀內容的廣度。我們知道,閱讀是個體行為,而且每個個體在閱讀中的感悟是不同的,這就必然產生閱讀差異。這時候,如果能夠將讀與說相結合,讓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所得說出來,那么,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就會不斷地擴大閱讀所得,這樣,閱讀的廣度就體現出來了。
以《濟南的冬天》為例。學生對冬天有自己的印象和感受,“說出來”就是分享自身的生活經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閱讀課文,感受老舍心中的冬天。隨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即說說在老舍心中,冬天是什么樣的。在閱讀中,讓學生不斷拓展自己對文本的認識,通過彼此間的交流,不斷交換各自的閱讀感受。漸漸地,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吸收別人的想法,并且以此反思自己的想法。這樣,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他們不僅對文本充滿熱情,而且對文本的認識也逐漸加深。
在讀說結合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我們要運用多種方式讓學生說出來,即盡量做到全員參與,除了單獨發(fā)言之外,還可以采用小組交流、同桌交流等方式;另一方面,我們要選擇聚焦點,即要選擇有助于文本解讀的內容讓學生來說。實際上,學生在說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說出了自己的閱讀感受,更多的是加深了自己對文本的解讀程度,這就需要教師來選擇聚焦點。如果學生能夠對聚焦點進行深入的交流和討論,那么文本解讀也就水到渠成了。
2.讀議結合:厘清學生參與閱讀的層次。
讓學生在閱讀中“說”出來,這只是深化閱讀的第一步。有了這樣的基礎,我們就可以繼續(xù)向前推進。我們知道,個體的閱讀差異是在所難免的。不同的閱讀層次意味著不同的教學起點和不同的教學終點。而且,針對不同閱讀水平的學生,教師應該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這種閱讀差異也可以成為我們的教學資源。很多文本的價值正在于解讀的多元性,差異的背后很可能是文本解讀的多元體現。將讀與議相結合,正是要在厘清學生閱讀差異的基礎上,搭建文本解讀的平臺。
例如,學生在學習《秋天的懷念》一文時,大家的閱讀體驗是不同的。有的學生讀出這是一個傷心的故事,有的學生讀出了母親的不容易,有的學生讀出“我”的變化,還有學生關注了母親和“我”的內心的情感變化等。同樣對于母親這一人物形象,有學生讀出了偉大,有學生讀出了不易,有學生讀出了無私等。這樣的閱讀差異體現了不同的閱讀水平,同時也體現了學生解讀的不同角度。在閱讀差異的基礎上,讓學生開展討論,讓大家議一議,例如,議一議這到底是一位什么樣的母親,隨后再出示作者在《我與地壇》中寫到的“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再讓大家閱讀,然后繼續(xù)議一議母親的“苦”。這樣,隨著讀和議的反復進行,文本解讀也就逐層深入。
3.讀悟結合:強化學生參與閱讀的效果。
悟的目的在于自我反思,在于對自身閱讀成果的重新審視。無論是說還是議,實際上都是為學生的悟提供資源。我們知道,閱讀行為的核心是理解,“閱讀活動中的理解有兩個維度:理解的過程和理解的結果”。實際上,過程和結果是一體兩面的,有什么樣的過程就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讀悟結合自然是指向閱讀過程,但悟是讀的深化,其結果指向的是深度閱讀。
例如在《秋天的懷念》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
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里,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
在這段話中,有學生發(fā)現了“擋”字流露的母親復雜的心理活動。學生針對這個字不僅說出了自身的理解,而且經過討論,已經能夠透徹理解這個字的含義。于是,我沒有就此停止,而是嘗試將學生的理解引向更深處,建議他們不要將目光僅僅停留在這一個字上,還要結合上下文進行思考。學生安靜了下來,經過短暫的思考,發(fā)言增多了。有的學生關注了“獨自”一詞,有的學生將“獨自”與前面的“又”字相結合來分析,有的學生將此刻的情景與“我”暴怒無常時的情景進行比較分析,有的學生結合母親的病情分析了“憔悴”的含義……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一方面,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將自己的閱讀體驗說出來,這就擴大了彼此的閱讀視野;另一方面,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充分的討論,不僅彼此交換意見,而且互相辯論,思維逐漸被激活。更為重要的是,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均指向學生的悟,使學生不斷對自身的理解進行審視和反思,并且不斷調整自己的思維路向,從而深化自身的閱讀。
閱讀,并非僅僅是“讀”,它應該是眼睛、耳朵、嘴巴等的行為組合,是一項復雜的思維活動。深化閱讀的方法有很多,但將閱讀與說結合,與議結合,同時與悟結合不失為一種有意義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