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市東關學校語文教師 黃翠鸝、衛(wèi)夏燕
近年來社會上掀起了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潮,語文教材中傳統(tǒng)文化類題材也有增加的趨勢,大中學校的考試中古詩的考點一直也是有增無減。因此對于古詩教學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然而多年來,古詩教學卻處在尷尬的地位,教師認識不到位,教學方法單一,機械性地背記,古詩猶如蒙塵的珍珠,失去了本真的面貌。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者,我們有義務擦亮自己的眼睛,去尋找古詩的本來面貌,還古詩教學以真實的美。
“七分詩三分讀”,在古詩詞教學中,應教學生以讀為主,積極引導他們探尋詩詞的意蘊,達到反復誦讀入佳境的目的。
“讀”有四個層次:
在初步教學古詩時,就指導孩子們大聲地朗讀,力求把古詩讀準確、讀清晰,讓他們自主地掃清生字詞的障礙,把詩詞讀得通暢。
先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平仄,然后教給他們平仄的區(qū)分和讀法。以漢語拼音的四聲為準,一聲二聲是平聲,三聲四聲是仄聲。但有一部分字古今聲調不同,我們會在學習具體古詩時具體說明。讀法呢,概括地說就是平長仄短。平聲拖長音節(jié),仄聲聲停氣不停,縮短發(fā)音。為了區(qū)分容易,可以用“—”表示平聲,用“︱”表示仄聲。學生看到標注,就能由字音讀出的詩高低長短、緩急升降了。
引導孩子們積極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詩的意境中,和詩人情脈相通,探索古詩的意境美。做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這一層次的讀需要在學生深切體會詩人所抒發(fā)的真情實感,并與之產生共鳴的基礎上進行,是學生對古詩的“再創(chuàng)造”。
古詩教學不是只讓學生讀讀背背就可以了,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我們有義務讓學生去體會古詩的內在美,尤其對于高段學生尤為重要。古詩的內在美包括它的語言美、畫面美、意境美。
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前面講到的“平仄抑揚”既是它音樂美的表現(xiàn),除此之外還有押韻和節(jié)奏。古詩的語言美,還表現(xiàn)在語言的凝練美。教師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出詩歌的音樂美、節(jié)奏美,然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自己動手通過查閱資料弄懂詩中的詞義、句意,正確理解詩的內容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導他們反復吟誦,感受和理解古詩的語言美。
蘇軾在評論唐代大詩人、畫家王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焙芏喙旁姸加懈骶咛厣漠嬅娓小=處熢诠旁娊虒W中,要有意識地通過語言這個媒介,啟發(fā)學生去想象,感受詩中的畫面美。
在古詩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領悟詩中的意境美。如何引導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美呢?教師首先應該自己“披文入情”,然后以情動情,使學生情感的琴弦奏響,使他們一同進入或歡欣或傷感的情態(tài)。教師還應根據(jù)每首詩的不同特點,從具體的語言文字出發(fā),啟發(fā)學生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感情。既要從一首詩的整體上去把握詩的感情,又要體會詩中某些詞句的感情色彩,悟其“神”,會其“意”,領悟其中的意境美。
總之,古詩教學應該處處求“真”,真正以學生為主體,體會古詩“真味”,但這要以教師的精講為主導,才能逐漸提高學生古詩閱讀、鑒賞的能力。古詩的學習方法的掌握,也將使學生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