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鳳霞
2017年6月24日晚,一段關(guān)于北京市延慶二中一名學生在廁所受辱的視頻開始在網(wǎng)上廣為傳播,“校園欺凌”問題也再度成為社會關(guān)注、熱議的焦點。
其實,“校園欺凌”絕非個案,據(jù)教育部統(tǒng)計,僅2016年5~8月全國上報的“校園欺凌”事件就有68起之多。如此頻發(fā)的“校園欺凌”已日趨成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潛在“殺手”。為此,2016年4月28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fā)了《關(guān)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又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guān)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盡管政府重磅出擊,“校園欺凌”仍然屢禁不止?!靶@欺凌”的誘因雖然復雜,但是學校畢竟是孩子涉入社會的第一個驛站,學生的成長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況且學校也是專門的育人機構(gòu),對孩子的品格形成發(fā)揮著最大的影響力,因此,向欺凌說“不”,固然需要家庭、學校、社會通力協(xié)作,需要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及法律法規(guī),但更需要學校擔當起相應的責任,發(fā)揮主心骨的作用。筆者認為,遠離欺凌,建設平安、陽光校園學校應該做好以下工作:
“校園欺凌”反映出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這些施凌者在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質(zhì)方面的錯位。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的“思想領域的陣地,正確的思想不去占領,錯誤的思想就會去占領?!钡掠芍^是意義重大。問題在于,長期以來我國的很多學校在德育方面都存在著一個較為普遍的軟肋,那就是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很低。原因是很多學校雖然在德育目標方面拔得很高,但德育的具體形式卻很單一,方式方法老化(要么通過宣講,要么通過教科書灌輸),內(nèi)容素材也很空洞陳舊(一味地選取一些“高”“大”“上”的題材)。這樣的德育看似工作扎實、細致,實則收效甚微。德育工作要有實效性,就必須從學生的學齡階段出發(fā),從學生正在逐步拓展的生活入手,制定切合實際的培養(yǎng)目標,切忌“假”“大”“空”;要采取生動活潑、靈活多樣、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選取一些富有生命力、穿透力的題材。尤其是主題的確定,更應該多突出生命意識、仁愛意識和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
生命教育就是要教育學生樹立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接納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識;真正認識到生命的短暫,生命的不易和生命的寶貴;形成生命本身就是價值的價值定位。仁愛教育是指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仁義之心、惻隱之心、憐憫之心、同情之心、友愛之心、孝親之心和赤子之心;要引導學生做到有良知,有愛心,有孝心,守公德,講道德。規(guī)則教育則是要訓練學生的紀律意識,服從管理意識和法律意識;要教育學生做到守底線,守法律,守紀律,不違法,不違規(guī),不違紀。多采取諸如:“話說生命”“繪本共讀”“情境再現(xiàn)”“校外參訪”“義工服務”“關(guān)懷弱勢”“愛心奉獻”“友情鏈接”“凡人善舉”“孝心體驗”“法治在線”“模擬法庭”“我能守規(guī)”“我說我悟”等形式。注意對接學生的成長生活,關(guān)照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需求層次。做到既重視與其他課程的滲透融合,又關(guān)注學生的參與、體驗和內(nèi)化。
很多“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都與學校的管理工作跟不上有關(guān)。俗話說“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孩子的行為習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日常的管理教育。當然,這里既有學校的管理因素,也有家庭的管理因素。而學校作為專職的教育機構(gòu),就更應該凸顯管理育人。實際上,一所好的學校都必然有屬于自己的管理文化。真正有說服力的管理則必須是人性化的管理。這就要求學校、老師對學生的管理切忌粗暴簡單,不要一味地采用命令式的口吻和強制實施。校規(guī)、班規(guī)的制定也不宜一概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多想點花樣,可以嘗試諸如“學生共同訂立契約”的形式等。這樣的規(guī)章制度可能學生更容易接受,也有利于學生自律意識的培養(yǎng)。否則,在“警察”監(jiān)督不到的地方,就可能會發(fā)生違紀違規(guī)行為,甚至發(fā)生“欺凌”行為。
另外,管理無小事,學校的管理還應該做到精細化。精細化管理關(guān)鍵是要分工明確,落實責任,做到事事有人管,時時有人管,不留死角,不留缺口。充分發(fā)揮職能處室、年級組、班級、學生會和值周組的作用,既分工又協(xié)作,群策群力,共同配合。當然,在實施精細化管理的同時,也應該突出重點,班級管理一直都是學校管理的重中之重,而班級管理中最重要的則是個別“問題學生”的管理。事實上,一個良好的班風的形成主要是取決于對這些“問題學生”的轉(zhuǎn)換。班主任工作的重點應該放在對這些“問題學生”的管理和教育上。這就需要多從思想上找源頭,多與這些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思想,多引導,多鼓勵;密切關(guān)注他們的情感變化和思想動向,必要的時候可以安排“眼線”(或地下情報員),及時掌控他們的行蹤和舉動,恩威并施,對癥下藥,把不良苗頭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
如前所述,“校園欺凌”的誘因是多方面的,很多時候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會導致孩子行為的出軌。家?;樱餐逃龓缀跏且磺谐晒逃慕?jīng)驗之談。但是實際上真正有實效的家?;訁s是少之又少,共同教育在很多學校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就是變味。一些學校的家?;觾H停留在一年或者一個學期開一次家長會,還有一些學校的家?;觿t表現(xiàn)為簡單地給家長壓擔子:要求家長批改作業(yè)、監(jiān)考、跟自習等,真是花樣百出。這樣的家?;硬坏鸩坏焦餐逃男Ч?,還會引起家長的厭倦,甚至對立。要想取得富有成效的互動,學校與家長就必須在教育目標方面達成共識,在教育策略上互相協(xié)調(diào),在教育行為上互相支持。
由于家長的文化層次、教育水平往往差異很大,對一些教育問題的理解可能還存在一定偏差,這就需要學校對家長進行專業(yè)的、有針對性的培訓,而且要隨著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不斷地加深對家長的教育工作。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曾多次談到培訓家長的問題:“據(jù)我看來,沒有比讓母親和父親學會如何教育兒童更為重要的任務了。我們根據(jù)多年的工作實踐,得出一個結(jié)論:不關(guān)心家長的教育修養(yǎng),任何教育和教學任務都不可能完成。家長教育學,即父母關(guān)于怎樣培養(yǎng)子女成人的初步知識,是整個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基礎……我們這里設有家長教育學校,其中分為:學前部,一至三年級學生家長部,四至八年級學生家長部,九至十年級學生家長部……”蘇霍姆林斯基還從專業(yè)的角度詳盡地論述了怎樣培訓家長的問題??梢?,要想避免“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還必須做好家長的教育培訓工作,以保障家校互動良性狀態(tài),使得共同教育富有成效。
“校園欺凌”令人震驚,也令人費解,很難想象那些令人發(fā)指的“欺凌”行為竟然是出此一個個活潑可愛、美麗動人的“天使”“花朵”之手,更難想象這些漂亮的“天使”和“花朵”竟然忍心選擇自己朝夕相處、情同手足的同學下手。其實這不僅僅是一個輕描淡寫的頑劣行為,也不僅僅是一個違規(guī)行為或不道德行為,而且還是一個嚴重的心理扭曲行為。這些同學在心理方面或多或少的都存在著一定的不健康因素?,F(xiàn)代意義上的健康不僅是指軀體健康無疾病,而且包括心理的健康無疾病。對于成長中的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心理的變化、波動都很大,稍遇刺激、誘惑,都很容易迷失自我,甚至出現(xiàn)心理問題。這就需要家長及老師多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心理動向,并適時進行調(diào)節(jié)。
對于學校而言,就是要把學生的心理品質(zhì)教育放在突出地位來抓。這就不僅要求班主任、科任老師在平時的教育中要滲透心理品質(zhì)教育,而且要求學校的德育工作和思想品德課一定要有心理品質(zhì)教育的內(nèi)容,還要求學校要配備專業(yè)的心理老師來開展學生的心理咨詢和輔導工作。心理輔導要把集體輔導與個別輔導結(jié)合起來,既要有集體規(guī)模的主題講座、話題探討、知識問答、知識競賽等活動,也要有針對個體的心理咨詢、友情援助、心理疏導等活動。要真正確保心理品質(zhì)教育和心理咨詢、輔導工作的常態(tài)化。只有切實做好學生的心理教育和輔導工作,才能從源頭上杜絕“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